湖北古隆中导游词.docx
《湖北古隆中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古隆中导游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古隆中导游词
湖北古隆中导游词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湖北古隆中导游词
(一)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
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古战场。
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
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
《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
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着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
它们是:
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
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
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
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
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
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
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
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
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
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
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
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
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
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
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
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
真可谓:
“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
“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着、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
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
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
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
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
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
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
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
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
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
南阳人认为:
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
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
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
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
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
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
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
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
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
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
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
谢谢大家!
湖北古隆中导游词
(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
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
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
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
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湖北古隆中导游词(三)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着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
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
据《舆地志》记载:
“隆中者,空中也。
行其上空空然有声。
”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
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
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
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
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
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
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
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
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
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
晋代习凿齿。
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
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董必武更有吟怀:
“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
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着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
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
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
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
”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
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
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
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着名的《草庐对》。
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
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
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
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
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
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
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
“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
”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
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
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着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
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
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
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
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
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
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
中设庭院。
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
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
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
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
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
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
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
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
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
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
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
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
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
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
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
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
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
从而赢得了着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
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
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
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
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
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
临终他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
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
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
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于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于定军山。
“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
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
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
”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
说是“为政之道,务于多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
”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
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
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
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
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
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
”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
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
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
”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
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
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
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
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
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
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
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
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
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
“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
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
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
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
”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
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
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