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990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2011年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敕令(chì)擢发难数(zhuó)攻讦(jié)装模作样(mó)

B.濒危(bīn)喘息甫定(fǔ)毗邻(bǐ)骁勇善战(xiāo)

C.对称(chèn)信手拈来(niān)哄骗(hǒng)鞭辟入里(pì)

D.佝偻(gōu)看家本领(kān)叶韵(yè)晕头转向(zhuàn)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连琐店精兵减政人事沧桑意气风发

B.一沓纸怨天尤人记忆犹新举世瞩目

C.孺子牛生灵涂炭一股作气自怨自艾

D.绊脚石绿草如茵九霄云外一如继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B.当人们在某些方面遇到困惑时,总希望听听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而专家也确实起到了解惑答疑的作用,长此以往,专家和公众就形成了较为牢固的的信赖关系。

C.“大浑南”地区的开发建设是沈阳市一项重大的决策和课题。

专家表示,这一规划意味深长,它将标志着沈阳这座城市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一年前歌星藏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与早已流行的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以140字的限制、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B.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还能够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2010年的国产大片《孔子》《赵氏孤儿》等都善于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文化厚度不断增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________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①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

②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

③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

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

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

⑥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

⑦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A.①⑦②③⑥④⑤B.①②③⑦④⑤⑥C.①⑦③②④⑤⑥D.⑦①②③⑥④⑤6.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起兵讨伐曹操,令陈琳起草檄文,文章历数了曹操的罪状,把曹操骂得一无是处,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被奚落了一番,并号召各州兵马起来反曹。

时逢曹操患头风,陈琳起草的讨曹檄文使得曹操发汗而病愈。

(《三国演义》)

B.“我不知道你这样苦。

我不该引你讲起这些话。

我太自私了。

你的处境比我的苦得太多……”这是瑞珏说的话。

她为自己逼梅说出与觉新的恋情而感到后悔,她恳求梅原谅,并要梅认她为妹妹。

梅被瑞珏的真情感动了,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家》)

C.祸不单行,继元妃去世、宝玉失玉之后,王子腾在进京拜相的路上竟因风寒身亡。

贾政又升了江西粮道。

即将赴任之时,贾母郑重地和他说起宝玉的病只有娶一个金命的人为他冲喜才能好。

袭人听说这件事后,深怕一件喜事会伤害三个人。

贾母等人也踌躇起来。

幸亏王熙凤想出一个“调包计”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红楼梦》)

D.爱斯梅拉达带着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

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误闯入“奇迹王朝”。

按“奇迹王朝”的法律,甘果瓦将被绞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给他。

爱斯梅拉达出人意料地宣布愿意做甘果瓦的“妻子”。

甘果瓦获救后,爱斯梅拉达只供他食宿,不准他近身。

(《巴黎圣母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1.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2.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

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3.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

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

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4.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

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5.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

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

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7.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①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

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

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

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

“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

及驾还复辟②,授职酬劳,公论称快。

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

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

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

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遂击登闻鼓③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

埙阳诺之。

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④。

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

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

华亭张弼论曰:

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

然此公论,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长裾,号称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⑤,甘为之扫门捧溺,无所不至,而覸然⑥自得,夸噪于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

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

予来京师,国子祭酒乡先生陈汝同曰:

“埙真义士也,吾欲为之作传。

”先生没而传未作,弼故补之。

不特为埙计也,庶亦励世之顽无耻者云。

(取材于明•张弼《东海文集》,有删改)

注:

①门达:

丰润(今属河北)人。

②复辟:

指明英宗恢复皇位,重新称帝。

③登闻鼓:

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④升遐:

指帝王之死。

⑤淟涊:

污浊。

⑥覸(jiàn)然:

偷偷地看着人的样子。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嗾觇卒潜致其罪嗾:

唆使

B.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狱:

案件

C.埙阳诺之阳:

假装

D.先生没而传未作没:

通“殁”,去世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蒙故业,因遗策

D.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12.下列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A.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B.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C.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D.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4分)

(2)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4分)

(3)不特为埙计也,庶亦励世之顽无耻者云。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⑴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4分)

⑵诗人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五题任选四题,8分)

(1),,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湘夫人》)

(3)悦亲戚之情话,       。

农人告余以春及,。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江间波浪兼天涌,。

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忧愁风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

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

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

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

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

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

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

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

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

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

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

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

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

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

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

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

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

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

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

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

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

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

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6.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

17.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

(6分)

18.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

(5分)

19.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6分)

六、语言综合运用(15分)

20.以“春雨沙沙”为开头,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使用排比和引用两种修辞手法,从两个角度表达对春雨的情感。

(不少于200字)(15分)

七、(50分)

21.“一劳永逸”的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然而天下之事有时并非如此。

请以“一劳未必永逸”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写议论文或记叙文(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模”,应读mú;B.“毗”应读“pí”;D.“叶”应读“xié”)

2.B(“琐”应是“锁”“减”应是“简”,“股”应是“鼓”,“继”应是“既”)

3.D(A率尔成章率尔:

不经思索,随意地。

不假思索,下笔成文。

形容写文章粗疏草率,不认真。

B长此以往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用于对将来不好的情况的假设,不可以用于陈述已有事实。

C意味深长用于话语“含畜深远,耐人寻味”。

D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

4.A(B项,主谓搭配不当,“措施”和“提高”不能搭配;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D项,成分残缺,“呈现”后残缺了宾语中心词。

5.D这里的七个语句,在内容上属于两大部分:

一是地理位置(空间),二是历史文化交流(时间)。

在叙述时,应先空间,后时间,这样才能和原语段语意相衔接。

6.A“刘备”应为“袁绍”

7.D肯否相混,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持否定态度,见第4段;强加因果,“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中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在于子女,而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在于社会的变革;同时,此项所表述的内容与“严峻挑战”的所指不吻合,文中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挑战。

8.A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

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9.C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发达国家”

10.B(应解释为“监狱”)

11.B(B两个“为”都是介词,“替”A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

C第一个“因”是介词,“趁”;第二个“因”是动词,“沿袭”。

D第一个“何”是代词,“为什么”;第二个“何”是语气词,“啊”)

12.C

13.(12分)

(1)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揭发这件事。

(“冤”“莫”“发”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

(2)杨埙于是直接陈述,他所说的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和李贤没有相干。

(“乃”“所言”“无预”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

(3)不仅仅为杨埙考虑,也希望用来激励世上那些愚顽没有羞耻之心的人。

(“特”“计”“庶”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

14.

(1)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2分),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2分)

(2)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2分),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蘋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

(2分)

15.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3)乐琴书以消忧将有事于西畴

(4)塞上风云接地阴孤舟一系故园心

(5)可惜流年树犹如此

16.(4分)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17.(6分)⑴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⑵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⑶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18.(5分)①点题(1分);②前后照应(1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2分);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19.(6分)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2分)

20.

(1)内容上必须是描述春雨的特点;(5分)

(2)表达上须以排比和引用的手法写,写出春雨的“性格”“气质”;(3分)(3)两个角度的情感必须和谐统一在一起;(4分)(4)行文无错别字,语句流畅、简洁、优美;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3分)

21.略

附文言文译文: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即使没有证据,也不敢反抗。

因此他权倾一时,说话的人都噤若寒蝉。

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于是门达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构成罪名。

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揭发这件事。

京城里有一个叫杨埙的人,本是一名戍边的战士。

他平素并不认识袁彬,为他上书说:

“正统十四年,皇上身陷沙漠,朝廷大臣都跑散逃生,只有袁彬一人,(虽然)只是一个校尉罢了,却能保护皇上的人身安全,饱受艰辛困苦。

等到皇上驾还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作为报酬,大家都称赞。

现在没有人奏报弹劾,不料却被投入监狱,饱受拷打,司法部门虽然知道他冤枉,(但)怎么敢辩驳澄明呢。

陷害袁彬于死地,虽然只是一个人,然而有伤刑罚的公正,人人都没有自我安全感了。

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上来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也安然。

我本是一个贫民,没有俸禄官品,(但)看见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仍要)冒死上书。

”于是他打起登闻鼓来进言,仍被送交锦衣卫狱。

门达因此想全部铲除异己者,于是判杨埙死缓,让他诬告是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

杨埙假装允诺他。

门达于是把这件事上报、并召集三法司,在午门前审讯,杨埙于是直接陈述,他所说的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和李贤没有相干。

门达的诡计不能得逞,然而袁彬还被降职罢黜,他的宅第都被毁坏了。

不久,英宗逝世。

进言的人弹劾门达的罪行,列举杨埙的案件为例证。

门达被贬死于南丹,袁彬恢复了旧职,代替门达总管锦衣卫事务。

华亭张弼议论说:

义,就是不是自己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论啊。

去做虽然符合公论,但带有私情去做,那么这又是不义了。

像杨埙,和袁彬没有恩情,和门达没有嫌隙,他又不是谏官,要完成职责。

只是因为被众人的议论所激励,挺身而出而陷身虎口,他没有死是很侥幸啊,怎么这样勇于做仁义之事呢?

然而这种众人的议论,凡是具有人的面目的人都能知道,但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号称科举及第的人,却不敢出头,行为污浊,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扫门捧尿,无所不至,悄悄地看着他人,心得意满,大声地向他人夸耀,为什么利害改变人们的节操竟然像这样严重呢!

听到杨埙的节操,也应该稍稍心中有愧啊!

我来京师,国子祭酒乡先生陈汝同说:

“杨埙,是个真正的义士啊,我想为他写传记。

”先生去世了而传记没有写,所以张弼就补写了这篇序。

不仅仅为杨埙考虑,也希望用来激励世上那些愚顽没有羞耻之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