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682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docx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

2010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Climax

2、Biologicalinvasion

3、Fundamentalniche

4、Energypyramid

5、Landscapeprocess

6、Heatisland

7、Ecosystemservice

8、Allelopathy

9、r/kselection

10、Directgrandientanylisis

二、简答(六选四)

1、简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氮循环过程。

3、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博士招生试题

2002年生态学试题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恢复的途径

2.碳C、氮N的循环过程

3.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正反馈、负反馈

4.健康生态系统的特征

5.能量流动速率,如何测定?

6.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7.尺度选择

2003年生态学试题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恢复的途径

2.陆地生态系统碳C、氮N的循环过程

3.生态系统健康

4.能量流动速率,如何测定?

5.生态系统建模有哪些步骤和主要环节?

6.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005年

1.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和植物生理学角度,解释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热流动的机制及调控方法

2.决定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生物学过程

3.食物链结构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用生态位(niche)的概念阐述中群间相互关系和资源利用策略

(生态位主要指某一物种或种群在生态系统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最佳位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给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定位。

生态位和种群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随着系统的演替向顶极群落阶段发展时,其生态位数目渐增,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空白生态位逐渐被填充,生态位逐渐被饱和,从而构成复杂稳定和网络结构的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生态位不饱和,是一种偏途顶极,当人为控制因素消除后人工生态系统易发生变化,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同阶段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6.气候变暖对植物分布、生产力和生态系统C/N循环的影响

7.从生态学角度说明一种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水体福营养化)的发生机制,生态系统影响过程和治理措施

8.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概念及评估指标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

2008年博士入学测试《生态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优势种、建群种

2.物种多度、物种多样性

3.似然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

4.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

5.r-选择者、k-选择者

6.斑块、基质

7.环境工程、生态工程

二、简答题:

1.影响植物的生态因子有哪些?

简述植物对光的适应特征。

2.何谓异质种群,试从种群生态学角度说明生境破碎化的生态学效应。

3.何谓协同进化?

简述植物——动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适应机制。

4.简述二个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特点,试论自然界生物

(植、动、微)间互利共生主要存在的方式。

5.简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景观格局和过程的相互作用。

三、论述:

1.论述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区域特征。

2.N循环,并述人类活动对N的影响及其对生态效应。

3.城市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

4.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2009年博士入学测试《生态学》试题

1.名词解释:

生态位;生态系统;食物链;共生;内禀增长率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法则的主要内容

3.火在演替中的作用

4.边缘效应的生态学意义,生态过渡带……

5.生物地化循环的模式及类型

6.城市和区域对全球变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7.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999年中国科学院博士入学测试试题

自然地理

1.概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及意义。

2.论述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及其科学意义和使用前景。

3.试述黄河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管理。

4.试述青藏高原作为我国一个独特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意义

《自然地理学》2000年测试题

1.关于自然地理学科发展

2.西部土地退化有哪几种类型: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的现状和对策》

3.西部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4.自然地域分界线(前两题为简答,后两题为论述)

2002年自然地理:

一、简述

1.流水地貌

2.水循环(或土壤地带性)

3.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

(注,因是不同的人回忆的,有点差异,你都看看)

二、论述

1.简述我国自然地理地域性特征

2.论述我国主要土地退化

1.论述我国水(资源)问题

2003自然地理

简答:

几种基本地貌类型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

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论述:

试述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试述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调控和合理开发利用

试述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2004年自然地理学考题

一简述

1简述地貌成因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气候的影响因素

二论述

1我国水资源问题

2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3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2005年自然地理

水量平衡

生物多样性

土壤质地

全球变暖co2

生物多样性定义

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策略

我有去年的自然地理考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成功!

简答:

几种基本地貌类型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

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论述:

试述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试述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调控和合理开发利用

试述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2013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硕士生态学试卷(回忆版)

一、

名词解释。

1.适合度

2.标志重捕法

3.他感作用

4.景观破碎化

5.同化效

6.中度干扰假说

7.有效积温法则

8.香农—威奈指数

9.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10.生态系统管理

二、比较下列各组名词的区别。

1.趋同性适应和趋异性适应

2.多度和频度

3.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4.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耐受性定理?

什么是生态幅?

有甲乙两种植物,给出某一地点的

12月份降水温度分布图和两种植物的生长量和温度的关系图,

分别判断两种植物能否在该地区稳定存在?

2.何谓生态演替?

退耕还林还草属于哪种类型的演替?

说明其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变化?

3.简述两个物种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作用特点。

种间互利共生的形式。

4.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简述氮(N)循环途径?

叙述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5.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主要系统单位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主要分类单位?

6.什么是分解作用?

分解过程的三个阶段?

以及影响分解速率的生态因子。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

?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使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

?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

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

实习和实验:

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

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和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ArthurNStrahler,PysicalGeography,JohnWiley&Sons,4th.Ed1975.2.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3.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4.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

?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

?

黄赤交角?

?

太阳高度角?

?

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和纬度二、经线和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和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教学重点?

?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

?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

?

实习和实验:

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

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和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夏邦栋等.地质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3.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4.4.周廷儒.故地理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和矿物

(一)化学成分?

?

克拉克值?

?

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和常见矿物?

?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

?

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1.产状2.结构:

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3.构造:

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1.按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按结构、构造和产状:

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综合分类:

三、沉积岩?

?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1.碎屑岩类2.粘土岩类3.生物化学岩类四、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和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类型和常见变质岩1.动力变质作用?

?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

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2.接触热变质作用?

?

发生于侵入体和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和新矿物。

?

?

代表性岩石:

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

发生于侵入体和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和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

?

代表性岩石:

矽卡岩4.区域变质作用?

?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5.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

区域变质和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

混合花岗岩第二节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基本方式?

?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和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

?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特点:

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和规模差异性等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1.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2.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二、构造运动和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相?

?

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

(二)沉积建造?

?

?

?

沉积建造是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1.地槽型建造?

?

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的、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裂构造下降区,岩浆岩和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广。

2.地台型建造?

?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较少。

3.过渡型建造?

?

兼有地槽型和地台型建造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和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1.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

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3.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4.侵入接触侵入体边缘有捕虏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

二、地质构造?

?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一)水平构造?

?

丹霞地貌

(二)倾斜构造?

?

单面山(三)褶皱构造?

?

背斜、向斜(四)断裂构造?

?

节理、断层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

扩张型、俯冲型、转换断层型六大板块:

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板块二、槽台说和地洼说槽台说认为:

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其驱动力为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其构造单元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

?

地洼说认为:

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可以相互转化。

三、地质力学学说?

?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

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

?

第四节火山和地震一、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和分布1.火山类型2.火山分布

(二)火山地貌二、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

?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和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和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二)绝对地质年代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计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和气候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第五节气候变化教学重点?

?

认识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活动?

?

实习和实验:

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大气的组成及气候变化规律。

检索分析:

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大气”、“气候”,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和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书1.周淑贞主编.气象和气候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4.3.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4.4.张家诚著.气候和人类.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谭冠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2.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

?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为两类,定常成分(氮、氧、氩和微量惰性气体氖、氪、氙、氦等)和可变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二、大气的结构

(一)?

?

大气质量(图3-1)?

?

?

?

(二)大气压力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直空气柱的重量,它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动力、热力因子影响,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存在差异,可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气压场类型。

(图3-2-3)(三)大气分层?

?

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图3-4)三、大气的热能

(一)太阳辐射地球及大气的热状况是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辐射交换是决定热状况的能量交换方式之一,而太阳辐射从根本上决定地球、大气的热状况,从而支配其他能量的传输过程。

(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

大气本身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感热转化供给大气。

(图3-5)(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

辐射平衡是指地-气系统内部某一时段内,地面和大气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进行的能量交换的收支差值。

(图3-6、3-7)四、气温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

?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它和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2.气温的年变化?

?

气温年较差是指气温的年变化幅度。

(图3-8)

(二)气温的水平分布(图3-9-10)(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

?

?

气温主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受到纬度、地面性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一、大气湿度

(一)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

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二)湿度的变化和分布二、蒸发和凝结

(一)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

?

?

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

(二)凝结和凝结条件三、水汽的凝结现象

(一)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

露、霜、雾凇、雨凇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

雾:

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云:

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图3-13-14-15)四、大气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云滴凝结增长→→→→云滴的冲并增长

(二)降水的类型?

?

?

?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三)降水的时间变化1.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2.降水的日变化:

大陆型、海洋型3.降水的年变化:

赤道型、热带型、副热带型、温带及高纬型(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全球划分为四个降雨带:

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o-30o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图3-19)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惯性离心力(图3-20-21-22)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

地转风、梯度风(图3-23-24)(三)风随高度的变化1.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图3-25-26-27)2.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图3-28)二、大气环流?

?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它构成了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和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数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

?

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

?

(图3-30-31-32-33-34-35)三、主要天气系统?

?

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包括温压场和风场中的大气长波、气旋、反气旋、锋面、台风、龙卷风等。

?

?

(图3-38-42-43)第四节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和气候系统

(一)气候的概念?

?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全球气候、区域气候、小气候等。

(二)气候系统?

?

气候系统的组成:

大气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图3-44)二、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

(图3-46-47)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

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

?

?

沃克环流、厄而尼诺、南方涛动(图3-48-49-50)(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使得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

(图3-51)第五节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简史(表3-24)二、气候变化的原因

(一)?

?

天文学方面的原因1.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2.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3.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1.地极移动和大陆漂移2.造山运动3.火山活动(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

变冷说、变暖说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水循环和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