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4079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基本问题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

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某些时候统称为感情。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

(一)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二)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三)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适应性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组织作用

情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种组织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

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方面,而处于消极情绪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传递信息作用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通过表情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能够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例如,微笑常常表示对他人的赞赏或自我的愉悦,向他人传递积极的情绪体验。

面部表情传达的情绪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线索。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有关情绪的分类

1.生物进化观点认为,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

这些基本情绪是先天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伊扎德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人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负罪感等,由此他还划分出了相应的三类复合情绪。

3.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

他把情绪划分为两个维度:

愉快度和强度,分别有两极,由此形成四个类型。

(二)有关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对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个体在进行智力活动时,伴随着认识和评价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典型的情绪状态

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引起某种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同时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激情状态下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因此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比如飞机出现故障,飞行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等就是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使机体受到伤害。

第二节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情绪与中枢神经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神经科学、神经成像技术等对人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这个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

(一)前额皮层

PFC损伤病人的研究。

比较左侧和右侧大脑损伤病人的心境,发现左侧损伤后出现抑郁症(Davidson,2000)。

左侧PFC损伤后抑郁症状加重的原因是,这一大脑区域参与积极感情加工,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失,这是抑郁的一种标志性特征。

对正常人的研究与损伤证据获得的结果一致。

戴维森及同事(1990)报告,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提高右侧前额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

其他人获得了类似的研究结果。

总之,上述研究表明左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PFC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

(二)下丘脑

下丘脑位于第三脑室下部,视交叉后部,脑垂体上首。

下丘脑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广泛的神经联系,也与植物性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因而直接控制着脑垂体及整个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与情绪、动机有密切关系。

动物实验证明,用微电极刺激动物(猫)的下丘脑腹内侧核,会引起动物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家奥尔兹等还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核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三)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对于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

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绪表现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又是上行警觉激活系统的中转站。

有人推论,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可能是由网状激活系统的活动失常引起的。

抑郁症患者情绪低沉、淡漠,对一切都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甚至医生告诉他母亲去世了,他也无动于衷;在行为表现上,抑郁症患者无面部表情、沉默不语、不吃、不喝、不动等。

这些表现可能和网状结构的机能减弱或破坏有关。

(四)边缘系统

1.杏仁核

研究发现,一些情绪受边缘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最近的研究指出,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杏仁核损伤病人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而识别其他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完整无损的。

在一个从面部照片判断不熟悉人的信任和可接近性的研究中(Adolphs,1998),双侧杏仁核损伤病人与控制组相比,认为不熟悉的个体可接近和值得信任的程度更大。

双侧杏仁核损伤病人对恐惧和愤怒声音的识别有困难(Scott,1997)。

其他研究者(Bechara,1999)也证明,杏仁核损伤病人对厌恶刺激无反应。

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双侧杏仁核受破坏的病人加工消极情绪任务的能力被损害,表明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重要的。

安格瑞丽(Angrilli,1996)及同事报告,在控制组中,呈现厌恶刺激期间,可观察到著名的惊跳增强效应,而在右侧杏仁核损伤病人中,对厌恶刺激的反应中没有观察到惊跳增强。

利慈切克(Nitschke,2002)等人的研究再次证明了正常人对厌恶刺激的惊跳增强效应,在期待厌恶图片时惊跳眨眼量比期待愉快图片时更大。

这些研究表明杏仁核对表达已习得的消极感情可能是必要的。

2.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中的作用近年来才开始研究。

海马是大脑中有很高葡萄糖皮质激素类受体密度的部位,在情绪调节中很重要。

动物研究证明葡萄糖皮质激素类受体对海马神经元有巨大影响。

研究者报告,在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和抑郁病人中,海马体积显著减小。

很可能是过度高水平皮质醇引起海马细胞死亡,导致海马萎缩。

神经成像的研究表明,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得到激活。

在情绪单词的Stroop任务的反应中,观察到背侧前部扣带回的激活。

在布罗笛(Brody,2001)等人的PET研究中,发现焦虑症状的降低与腹侧扣带回中降低的激活有关,心理症状的改进与背侧扣带回提高的激活有关。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一)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不同于其他的心理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在情绪活动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也就是说,当某种情绪产生时,将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在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

在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如心率平缓、血压降低、瞳孔收缩、呼吸减缓、唾液再次分泌、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能量供给也处于正常水平。

血管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降低,情绪的强度也随之逐渐下降。

(二)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两种腺体:

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三)躯体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不一样,表现在情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即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这些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随意运动。

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这些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情绪的唤醒模式

情绪心理学家对情绪的唤醒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的研究者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独特的、自主活动模式,因此,每种情绪的内部状态是不一样的(James,1884-);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所有情绪激起同样的生理唤醒,如爱、愤怒和恐惧,都会使心率加快(Cannon,1927)。

利文森(I~evenson,1992)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许多情绪都使心率加快,但被试的主观报告却有很大的差异。

发怒时被试报告“脖子以下发热”、“血沸腾”,而恐惧时报告“骨子发凉”、“脚底发凉”等(Kovecses,1990;Levenson,1992)。

有的研究还表明不同文化人群在基本情绪的体验上有较大的相关。

第三节表情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

这种外部表现叫做表情。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

例如,憎恨时“咬牙切齿”,紧张时“张口结舌”等,都是通过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某种情绪的。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种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部表情的识别通常是通过向被试呈现各种面部表情的照片,让被试判断是何种情绪或情感。

二、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可以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

坐立不安”等等。

举手投足、两手叉腰、双腿起胯等身体姿势都可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

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

手势可以和言语一起,也可以单独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它不仅有个别差异,而且存在民族或团体的差异。

后者表现了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在不同的民族中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三、语调表情

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以外,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而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

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

第四节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

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其中,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士一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二、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土-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质疑:

①机体生理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不能够说明情绪迅速发生、瞬息变化的事实;②各种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机体变化难以分辨感觉到不同的情绪;③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以通过药物引起,但是药物只能激活某种生理状态,而不能造成某种情绪。

坎农认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系统,而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坎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他的学说得到了巴德的支持。

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Arnol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是: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境,人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

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和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而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

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成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实验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三方面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情绪,这个转化过程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五、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进入70年代,以汤姆金斯(Tomkins)和伊扎德(Izard)为代表,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1977)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些子系统中,伊扎德认为认知过程引起比较和辨别活动,是知识的学习、记忆、符号操作、思维和言语过程。

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

因此,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这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

伊扎德(1991,1995)还提出,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其中,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包括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前额皮层等神经结构。

表情行为包括神经肌肉的活动和感觉反馈活动两部分,表现在脸部、言语、躯体姿势、手势等活动。

神经化学活动通过一些内在的程序、激活脸部和躯体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形成情感体验。

情绪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接受认知系统的调节。

关于情绪的激活与调节,伊扎德提出了四个基本过程:

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第五节情绪的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含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个体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体情绪的调节

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

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

(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唤醒水平的调节,不仅包括对过高的唤醒水平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调节,也包括对一些较低的情绪体验的调节。

既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三)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指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如情绪紧张或焦虑时,控制血压和脉搏;体验痛苦时,离开情境使自己开心一点;过分高兴时掩饰和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等。

此外还有情绪格调的调节、动力性的调节等,如调节情绪的强度、范围、不稳定性、潜伏期、发动时间、情绪的恢复和坚持等。

情绪调节的机制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制,不需要个体的努力和有意识地进行操作。

二、情绪调节的基本类型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主要指对负性情绪的调整和修正,维持主要指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增强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

(三)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调整注意以及改变认知策略等,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等。

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四)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叫良好调节。

相反,当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就是不良调节。

三、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一)生理调节

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变化模式。

生理唤醒是典型的情绪生理反应。

情绪生理成分的调节是系统性的,这种调节将改变或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烦恼和痛苦。

(二)情绪体验调节

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如,在愤怒时人们采取问题解决的策略;悲伤时采取寻求帮助策略;忽视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厌恶感等。

(三)行为调节

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

通常采用两种调节方式:

一是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情绪表达;二是呈现适当的交流信号。

如一个人在向他人表示请求时,即使感到失望或愤怒,也要管理或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影响信息的表达和交流。

(四)认知调节

良好的认知调节包含以下步骤:

知觉或再认唤醒需要调节的情绪;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和认识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做出改变情绪的决定和设定目标;产生适当的个体力所能及的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评价这些反应是否达到目标;将调节付诸实践。

(五)人际调节

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

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号、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

四、情绪调节的个别差异

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

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

迈尔(Mayer,1997)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四个方面:

①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②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③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④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还表现在情绪的激活阈限、情绪的易感性、情绪的生理唤醒等方面。

情绪的激活阈限主要决定于神经内分泌的特征;情绪的易感性决定于个体后天的情感经历,它表现为有的个体更容易陷入某种负性情绪,因而使认知操作受到破坏,而有的个体则不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的生理唤醒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情绪的强度和反应性上的不同。

五、情绪调节与压力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

如,某些认知策略可以预防或减轻抑郁,如认知评价上的忽视;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

相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

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Gross,1989)。

因此,要研究生活压力及其来源,调节好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