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943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docx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

西方文学家早已经从古希腊“斯芬克斯之谜”神话中发现“文学”就是“人学”,他们沿着“人学”之路探讨,为中小学生找到一条写作训练方式,那就是张扬自我,在写作始终不忘记“我”的存在,找到“我”、认识“我”、创造出个性的“我”。

由此,写作变得简单了,变成了每个人都能有的生存技能,变成大部分学生的最爱,我们常说西方的孩子不惧怕写作,也许原因就在这里。

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有着“我”的全部解读、多元解读呢?

最近听了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张家声先生的讲座,他先读了《三套车》的歌词:

“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小伙子你为什么悲伤/为什么低着你的头/是谁让你这样的伤心/问他的是那乘车的人/你看吧我这匹可怜的老马/它跟我走遍天涯/可恨那财主要把他买了去/今后不能再等着它。

”然后问台下的老师:

“歌词中有几个人物?

”老师们争着回答,有人说三个,有人说四个,有人说两个,还有说一个的。

张先生请说“四个人”的老师起立回答。

这位老师吱唔着说不出是哪四个。

张先生说:

“算了!

是四个人,青年,财主,坐车的人。

有一个人,你们忘记了,那就是词作者。

没有词作者,词中的风景又是谁说的呢!

朗诵要有‘我’!

”其实阅读教学中要有“我”,写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同样要有“我”。

长期以来,“代人立言”的写作之风没有从学校消失,假、大、空、迎合人的文章,成为了学校“永不消失的电波”。

大量的调查,让人惊讶!

95%的中小学生不喜欢写作!

“写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号角,其实早已经吹响,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上有了重大突破,用“我”编写教材,指引学生深度开发“我”,指导教师遵循学生写作的需要、“我”的存在引领学生轻松快乐地与习作为友。

下面,综合分析三年级上的习作教材、以模块思维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让全体学生走好习作教学的第一步、完成第一学期的任务。

一、教材文本解读

对于整套苏教版语文教材来说,在“用文字来表达”的教学上有着五大模块:

一是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二是第二、三学段每篇课文后面的小练笔;三是第二、三学段每个单元的一次习作;四是在语文综合学习中的综合性练笔;五是第一、二、三年段每个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虽然口语交际训练与写话、习作教学是两大块,但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与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关系密切,难以分开)。

五大模块的任务执行,老师如果时刻用着“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学、评价学生每一模块的素养形成,让全体学生喜欢上习作,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内容都具备‘起点’之特性”,也就是说每个内容都是一个起点,每一次教学都要激发学生沿着起点奔跑起来。

下面先来看一看第三模块三年级上册的教材,是否在第三模块中具备起点功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奔跑: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安排“写话”、第二、三学段安排“习作”,第四学段安排“写作”。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习作教学上用的时间最长。

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能力是通过四年八个学期的训练完成的。

四年期间,语文课程标准还用“15条”要求老师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一个底线标准。

苏教版第二、三年段的习作教材编写,也就本着这个“长时间”、“底线”而编排,而编者还打破过去的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的教材模式,全方位转移至话题作文。

每一次习作,孩子不在陌生,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在习作所处的位置,用好“我”进行个性习作。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一学段写话向习作教学的过度,是整个习作训练阶段的起步。

分析整套苏教版习作模块教材,大致用以下几种“我”的建构:

一是写过去的“我”。

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昨天,都在昨天有着自己的作为与不作为,在昨天中肯定有许多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引领学生整合这些信息,他们一定有事可写。

习作1,编者不仅用每位儿童都能懂的话语给出作文的“定义”,还重点引领学生去“试”,试什么呢?

就是试着把自己做过的事(起床、洗脸、刷牙、打电脑、招待客人、和小朋友玩……)写下来。

由此我还想到苏教版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是《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第一次习作引导学生想自己的做,用自己的手来写做过的事。

不就是引导学生懂得习作就是一种创造吗?

首篇课文与首次习作呼映相联,学生一定能够快乐享受习作带来的创造之乐,也一定会产生习作的那种兴奋。

自己做过的事很多,写一篇不是本次习作的终结,多写几篇做过,用笔记下自己过去所为,不就是引领学生奔跑起来了吗?

二是写现在的“我”与“他人”。

这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写作。

习作2是《我的自画像》,自己画自己,自己写自己。

其实我们观察过去一些学生的习作过程,你会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习作过程中缺少着兴奋点。

而这一次习作,孩子们特别兴奋,对着镜子画自己,多快乐呀!

自己怎么画就怎么写,画好、写好还要张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兴奋地跳了起来,因为他们才三年级不可能画得多么好,所以笔者认为这还是一次幽默性训练,把自己画成怪怪的样子,小文章肯定也就有了个性。

而三年级下册的习作2是“为别人画一张像”(可以画同学、老师、爸妈,也可以画想像中的人)。

这种从起点奔跑起来的思维清晰可见。

三是写合作中的“我”。

人是生存于社会中的,合作是未来孩子生存必备的素养。

而合作团队其实也是每位个体的兴趣表现。

习作3,编者为学生提供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树的黑白线条画,很明显这幅画缺少好多东西,用孩子的眼光他们也会发现这些缺少,比如画中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缺少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看到这些,想到这些,话题不就有了吗?

学生是习作的主人,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把自己的喜爱加到这幅画中,在画的过程中孩子的习作兴奋点就自动产生了。

而这幅画,是编者与学生共同合作,老师引导着,让学生站在编者的肩上行走,写上自己为什么要加上这些动物,不就是让孩子的兴趣得以更充分的展现吗?

不是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自己的发展吗?

沿着他人成就的起点奔跑起来,孩子省力,更能体现出发展。

四是写玩中“我的发现”。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玩,因为玩属于孩子。

在教室里做得久的孩子更喜欢玩,更喜欢出去。

习作4,就是让孩子主动走出校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

孩子的眼睛是非常明亮,他们发现的世界与成人不同,因为是他们的发现,所以他们会高兴地叫起来,会默不作声地收藏,会邀请同伴来观看……习作的兴奋点在玩中产生,写起来自然轻松、快乐。

苏教版每册中都有书写“我的发现”:

三年级下册习作3是写自己玩耍中的发现;四年级上的习作7让学生写“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画面进入我们的视线,打动我们的心灵。

假如我们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这些真实的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打动的就不仅仅是你自己……”发现同样是没有终点的,学生有了第一次发现的喜悦,肯定就会有着接踵而来的发现,就会有着用文字表达发现的欲望。

五是用好“我的资料获得与积累”进行“我的研究”。

习作5,是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为自己喜爱的动物设计名片。

以前的作文教学,很少有人重视资料的正确使用。

有些老师甚至认为把一些材料直接用到文章中属于抄袭,其实借助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资料,明白自己手中资料或者以后所获得的资料如何使用。

习作8是让学生写研究报告。

编者先出示学生早已经会背的诗句并且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话题情境,比如这些诗句出自哪首诗?

谁写的?

哪个朝代的?

这些诗句什么意思?

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怎样的?

三年级上册教材,已经在实验区用过两年,调查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次习作,他们非常兴奋,原因就在于他们喜欢“研究”一词。

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小,孩子不少,他们渴望着用自己的智慧,用着自己的资料积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西方的许多国家来说,研究报告这种写作方式实际是从孩子上小学一年就开始了,就引导他们走进图书馆去读书研究。

现在第二、三学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每个年级都有这种简单而快乐的习作方式。

六是书写“我的童话世界”。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让孩子不时的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中,让孩子与人世事的万物对话,这能让孩子永远保持住“想像”。

习作6、习作7就是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小说明文、编童话、编故事。

实践证明这是孩子愿意做的开心事。

四上习作6是让学生展开想像编自己喜欢的卡通故事,或者自己设计、自己编写自己的卡通人物。

六年级上习作4是让学生对中国的剪纸展开想像。

值得学生想像的事物多了,有了这些教材的引领,他们在这些起点中奔跑起来,想像力肯定会变成每位学生的素养。

七是“我的应用文”。

三年级上册还编写了两次应用文,不是作为习作教材,而是放在练习4、练习8的“说说写写”中,分别为留言条、请假条。

在研讨教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8次习作均为学生习作训练的起点,也就是说每一次习作结束,不是一种完结,都是一种唤醒,即唤醒孩子沿着这个起点奔跑,因为自己的世界太丰富了,自己要做的事太多了,世界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发现。

如果学生能从八次习作训练及多次小练笔中,获得这个灵感,习作起步训练的任务就完成了。

学生对习作的兴奋感、喜爱感就会自动得以延续。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老师普遍认为三年级学生太小,缺少生活经验,并认为这也是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

在写作教学中,引用较多的一句话就是“写作源自生活,孩子生活贫乏,难以写好”。

笔者认为,这是成人以成人之思维看待孩子,这种片面认识与理解,会无形地带入课堂,变成教师对学生的不相信、不信任,这种潜在的影响,使得学生缩手缩脚,放不开,久而久之,对写作就有了厌倦。

孩子不缺少生活,孩子不小,三年级的孩子就是三年级的孩子,怎么能说其小呢?

从教材的编排、教材的内容选择来看,编者充分肯定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孩子的年龄是相匹配的,根本不存在生活经验的缺少。

所以,笔者认为,第一学期的习作教学,首先要打破这一传统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什么?

我们可以先学生已经学完的四册语文教材来寻找。

一是识字与写字:

苏教版编排了1428个字让学生认识,会写的字是958个字。

我们常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孩子认识了这么多的字,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接近1500幅画,孩子有了这么多的画,我们还能说他们缺少生活吗?

二是阅读:

仅仅课文就学习了84篇。

笔者常说,每篇文章都是一个起点,每篇文章都会有精彩走进学生的心灵,每篇文章都会给学生留下冲动,每篇文章都会把学生的那扇窗打开。

84次打开,84个起点,学生肯定早已奔跑,从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

三是写话:

主要安排在“学用字词句”(这也是第一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共30次;四是口语交际:

共30次。

两年30次的写话与口语交际,内容相当广泛,一定涉及到孩子生活的诸多方面,孩子在这么多次的对话中,“生活”一词肯定不再陌生。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30次读读背背,有成语、儿歌、古诗、名言警句。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年级孩子不缺少生活,他们知道的世界不少,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不少。

另外,现在好多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写话,比如我校一二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三节专门的读写课,也就是有独立的写话时间。

一个学年下来,每位学生最少写了100篇自己的话。

我们还引导孩子父母将其自己孩子的写话装订成“书”。

有着写话的成就感,对于三年级习作的热爱,也会在教师更深一层的引导中、学生进一步地实践中形成。

三年级的学生,缺少什么?

笔者认为,一是缺少思考,二是缺少兴奋,三是缺少对自己的认识。

低年级所学的内容相对来说简单,需要孩子独立思考的地方很少。

而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样也不复杂,现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学生读了很多遍,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学生读读课文就能够解答,几乎不需要多少属于三年级学生的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着习作。

习作是离不开思考的,尤其是用自己的大脑深入思考一点(笔者将其称作属于三年级学生习作模块的深入思考)。

在兴奋方面,三年级的学生缺得很多。

低年级的训练,没有把“兴奋”纳入到课堂,因为孩子本身好玩、好动,老师要用专门的组织教学,抑制孩子那种不属于课堂学习的兴奋。

所以到了三年级,大多数学生在这种长时间的抑制下兴奋点少多了。

兴奋点少了,习作教学也变得难了,因为只有产生了兴奋,才会有着习作中“山洪式的爆发”。

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三年级学生兴奋起来?

是有意义的素材还是有意思的素材?

当然答案应该是有意思。

但是,我国各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多数是“有意义的内容”,严重缺少“有意思的内容”。

可以说,阅读教材中的有意思内容太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奋产生。

苏教版在习作教材的编排上,比较重视“有意思的话题”,让他们在“有意思”中兴奋起来。

关于缺少对自己的认识,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但实践中,这些“我”并未成为“真我”。

这也是三年级学生非常典型的问题。

不仅仅是孩子,我们许多成人也存在着“把写作游离于‘真我’之外”的意识,即认为写作不是自己的需要,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附庸。

其实世界上任何一部世界名著,任何一篇美文,都在写着“真我”,或用着“真我”来写。

所以,三年级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缺陷,应该引导他们全方位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初步认识“自己的价值”,让“我”飞翔于每篇文章之中,达到这一点,任何害怕都不复存在。

三、教学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的总的目标要求是: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小学到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目标定位最低,要求最简单、最明确的表述。

中小学写作教学是打基础的习作阶段,定位过高,贪大求全,是不利学生入门的。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重基础,小而实。

抓住最基本的写作要素,制定最起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起码的写作技能:

一是对习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二是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三是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说,只需具备最基本的认识基本功、语文基本功、应对基本功,不设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碍,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

另外,还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对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学生自我的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四、整体构思与习作课堂设计

对于三年级习作,我个人认为要“开好头、走好路、收好尾”。

1、站在整个小学四年习作教学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开好头”

三上第一次习作非常重要,这是第一次习作,这是引导学生正式习作的指导文。

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学生害怕作文,与老师的第一次引导是相关的。

三年级语文老师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全体学生而不是大多数学生成功。

一是“引文”突出艺术性。

老师要用好自己的语言魅力与学生进行着沟通、对话。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

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

”这段话应该让小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有顿悟之效,有成就之举。

二是两篇范文的教学不是课文教学,要用简单的思维来教,让学生读、思之后与自己过去的所做、所想、所见、所听产生共鸣。

所以,我认为这两篇范文有两种作用:

一是与孩子心灵产生共鸣;二是苏教版的又一创造,即过去的范文用的是电脑中的正楷字,现在改为上一届学生写的钢笔字,这会给学生写好文章中字的目标感。

三是降低习作门槛,给每位学生自信。

这从两篇范文后的导语中可以看出“这就是作文!

读了这两篇作文有什么感觉?

(一个感叹号,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产生共鸣)你一定会说:

‘这样的作文我也会写,说不定写得比这还好呢!

(这是自信与超越)”我们应该把这种自信与超越还给学生。

在教学这个地方时,一定要让学生牢牢的记住这句话,在以后历次习作前有着这句话,即把这句话用在所有的习作中。

只有自信与超越的参与,学生才能形成写作素养。

四是引导学生大胆的try。

英语中的try就是大胆的试。

在美国有专门的try训练协会。

在苏教版的第一次习作训练中就把“试一试”,引进来了。

有了这个试,我们应该理解“试”的价值,要用试的心理引导学生试,这同样也属于降低门槛。

所以在引导学生试上,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写什么?

即试什么(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即什么都可“试”。

教学中,建议语文老师最好用一些自己童年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这样孩子就能够感受“试”的存在。

五是“不过,要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作文簿上。

”这句话,我们要理解先打草稿。

什么时候打草稿?

在老师引导学生必须马上动笔时立即打草稿。

第一次习作训练,不要把上面的内容教成一课时,而是快速的完成,激发学生产生兴奋点并立即进入打草稿阶段。

打草稿是最重要的习作阶段,是孩子快速思维的表现。

2、“走好路”就是以后的每一次习作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每位学生产生习作的兴奋点,师生共同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

比如习作二《我的自画像》,如果这一课孩子的兴奋点没有产生,孩子不愿意画,不愿意写自己,肯定影响三年级下及四、五年级的习作,因为三年级下的习作二就是为同学、老师、父母画像,并写成小文章。

像习作五为动物设计名片,如果这次习作查资料的问题没有让学生产生查的兴趣,感受到设计的快乐,肯定影响三年级下册习作5查找每年节日资料,并介绍节日的习作。

所以,走好每一条路,成功走起来,需要我们细致研究教材,不可随意对待每一次习作,把每一次训练的教学设计当作一次高楼大厦的设计,科学对待,全面思索,重视细节,这样做了,师生才能享受到路中的一切幸福。

3、“收好尾”就是三年级下最后一次教学。

每一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其实也是本学期的一个总结,一是可以检验出孩子一个学期的变化;二是告诉学生这次习作的结束,意味着一个学期自己有着许多成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收好尾,把成就感还给每位学生,鼓励他们继续行走;三是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是研究报告,这个尾如果没有收好,“研究”一词没有真正走进孩子,让全体学生爱上习作肯定大打折扣。

事实上,每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还有着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为下个学期提供好的方法。

三年级上最后一次习作是“研究”,三年级下最后一次习作是“写好一定要读,养成良好的读自己作品的习惯”,四年级上的最后一次习作“及时用文字与照片的方式记录打动人的事”、四年级下的最后一次习作在“体验”……

4、下面,我把三年级上册头与尾的两次习作课展现在此:

(1)《今天我们写作文啦!

——习作一教学设计》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文啦!

请同学们跟着我大声说两遍“今天我们写作文啦!

生:

(齐说)

师:

(出示一首诗)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败/不错/你一定会被打败/如果你认为自己未被打败/你就不会被打败/如果你希望胜利/却又胜不了/可以肯定的/你一定不会胜利/生活的战斗并不一定/由强壮或速度快的人获胜/但最后获胜的/一定是自信必然胜利的人。

(因为这首诗,是我三年级就让学生背诵的,所以学生会大声背起来)

师:

我们马上要开始写作文啦,想想写作文,想想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生:

我要有信心把文章写好!

生:

我不怕写作文!

生:

我一定能写好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自信心有着具体的要求。

这首诗,整个三年级阶段每天都要用心背诵的,因为重复是一种美丽,重复是一种强刺激,重复是一种唤醒。

这一设计,就是让孩子从一开始就不畏惧习作]

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二年级“出版”的写话集,再次翻看一下。

(学生翻开自己的写话集,有的学生轻松读起了自己的“书”)

师:

其实你们每个人这本“书”中的内容,就是作文。

[师出示教材中的一段话:

“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

[用孩子已有的世界,引入作文,孩子们自会得意洋洋,自然感觉到今天的习作并非新玩意,二年级自己已经做了。

与学生原有状态建立联系,就是自动降低习作门槛,让学生一走进习作大门,就感觉到轻松、快乐]

[老师出示教材中的一段话:

“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

写什么呢?

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

”]

师:

你知道“什么都可以写”是什么意思?

生:

只要自己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生:

只要自己看到过的东西都可以写。

生:

我与爸妈在一起玩,也可以写。

…………

师:

哪些同学愿意写“我的起床”?

“我的洗脸”?

“我的刷牙”?

……

(学生举手,分组讨论怎么去写,老师也选择几组参与讨论。

(下面是我参与“起床组”的讨论)

师:

你们准备怎么写起床?

生:

我以前是妈妈帮助我的,现在是自己起床。

生:

我起床可慢了,妈妈老是在那里叫。

生:

我起床时,先是一脚把被踢开,然后一件件穿衣服。

生:

夏天起床,穿的衣服少,起床最快,冬天最麻烦。

……

师:

你们把这些都写入自己的文章吧。

现在想不想写?

那就赶紧拿起笔来写。

[在讨论中,孩子的习作兴奋点最容易被激发,一旦出现兴奋点,老师应该立即引导他们写起来。

]

[同学们开始写了,我也在讲台前写了起来,我写了自己自制钓鱼杆多次钓鱼的事]

[老师在课堂中已经习惯了巡视,老师说同学们可以写了,老师随机也就走了下去,左看看写的是什么,右看看写的是什么,不时还指手画脚,让学生马上改掉。

看似这是一种非常负责的教学行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习作的表现。

笔者认为,学生进行独立书写状态时,他们需要“静”,不需要任何人、甚至拒绝任何外面信息。

但长时间以来,老师们并没有给学生真“静”。

此时,老师最好与学生同写。

如果老师不愿意写,在讲台前休息也比巡视强。

所以,在模块备课中,笔者强调这个环节不可忽视]

[十五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就写好了近一百多字的文章]

师:

其实刚才同学们所写的就是草稿(板书),那么就大声读自己“草稿”,自己先读,然后读给同桌听,也可以同桌互换读。

[学生们读着自己的文章]

[师选择三篇文章大声朗读,并且也把自己所写的文章读一读。

]

师:

同学们!

我很想读读我写的小文章,你们愿意让我读吗?

生:

(齐)愿意。

[师读自己的文章]

师:

我想读了这几遍后,一定会发现一些小问题,那就改过来吧。

[生自改文章,我也改自己的文章]

师:

写自己做过的事多快乐呀!

我想同学们肯定想把自己的快乐保存下来。

最后,请同学们把文章誊清写到作文薄上。

在誊写之前,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看看以前的三年级小朋友钱鑫、朱梦月是怎么誊写的。

[学生看书后,清楚自己该如何誊写了。

当然我也与学生一起誉写]

(2)《从此做个研究生!

——习作八教学设计》

[课前阅读设计]

三年级习作增加了研究报告,应该说是中国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一大创新与幸事,这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自由表达之要求,最重要的是反映出写作的核心训练内容——学会研究。

从国外小学母语教育的大量实验来看,研究报告其实比任何一个文体都好写。

但对于我国小学生来说,这可是第一次。

从前面两年的实验来看,一些老师对这一内容理解不透,并且认为这一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甚至有人认为这根本不适应小学生。

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习作训练并没有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奋点,“研究”的魅力当然也就难以真正的体现。

因为这是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材所没有的,为了让全体学生有着研究的信心,爱上研究,所以本次习作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在上课之前,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资料:

资料一:

1997年高刚写的一篇题为《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本文讲述了他9岁儿子如何写研究报告。

他的儿子一入学就开始写《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接着研究《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等。

资料二: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片断。

片断内容是黄全愈的儿子在小学二年级是怎么研究“蓝鲸”、“卡通画”的。

资料三:

10岁学生高冀写的纪实作品——《“留学”瑞典》。

文中讲述着这位小留学生是如何研究的?

资料四:

澳大利亚小学生是如何研究的?

比如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