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890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7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

B.

C.

D.

2.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是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

A.“女娲造人”的传说B.小说《三国演义》

C.电影《荆轲刺秦王》D.考古发现的元谋人门齿化石

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所示文物为研究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直接证据的是

A.

B.

C.

D.

4.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

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A.盘古开天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D.大禹治水

5.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原始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A.

B.

C.

D.

6.“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

A.黄帝B.尧C.舜D.禹

7.一同学学习《潍坊历史与文化》时,总结了四句顺口溜:

“太康失国,少康复国。

桀失其国,无人复国。

”该顺口溜所指的朝代是(  )

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

8.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下列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B.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周朝开始D.夏朝时期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等

9.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A.贵族特权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建立C.分封制遭到破坏D.奴隶社会的结束

10.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其中的“诸侯”产生于(  )

A.奴隶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分封制

11.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12.学习历史不能张冠李戴。

下列史实有误的一项是

A.商汤灭夏B.盘庚迁殷C.武王伐纣D.周厉王迁都洛邑

13.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列成语中源自吴越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三顾茅庐

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意思:

干公田偷懒,干私田积极性提高)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

A.分封制的推行B.百家争鸣的活跃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D.连年战乱的影响

15.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

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16.下图是2021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耕织结合

D.农商皆本

17.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A.商鞅变法B.完璧归赵C.葵丘会盟D.长平之战

18.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他教育平等思想的是

A.有教无类B.创办私学C.不耻下问D.因材施教

19.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A.提升了秦国军事力量B.加大了地方长官权力

C.保护了世袭贵族利益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20.下列能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的是

A.

B.

C.

D.

21.中国几千年历史凝结有许多成语故事,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汉

22.“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期的开端。

“三家”是指

①齐②韩③燕④魏⑤赵

A.②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④D.②③④

2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

“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B.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4.社团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他们的台词对应正确的有

①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②韩非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⑤墨子:

兼爱,非攻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25.历史学家钱穆说:

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诸侯争霸”的出现B.“铁犁牛耕”的使用

C.“甲骨文”的使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判断题

26.先判断正误,对的在内打“正确”,错误的在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朝,与之相关的史实是牧野之战。

(3)“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他”是晋文公。

(4)战国七雄中,管辖地区主要在我国今山东省一带的国家是秦国。

(5)在治理国家方面,法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主张是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三、综合题

27.古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1)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名称及其培植者。

农作物名称:

图一、图二

培植的远古居民:

图一、图二

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2)材料二中的“神农”是谁?

依据材料二写出他对农业做出的贡献。

材料三“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耜铁之重加七,三耜铁一人之籍也。

——《管子海王》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8.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

(1)材料一实际上介绍了我国古代两种制度的更替。

结合所学知识,填写A、B两处制度的名称。

A;B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意思:

西周初年分封71个诸侯国,来治理国家)

——《荀子》

(2)与材料二中“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什么?

其短期和长期影响分别如何?

(3)战国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理,秦国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变化有何认识?

四、简答题

29.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请你参与博雅社团的探究活动。

(1)社团老师设计了知识结构图,请你帮助她完成。

ABCD

(2)《史记》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意思:

商鞅在秦国做了十年的宰相,秦国的宗室贵族外戚都对商鞅埋怨颇多),请用史实说明“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

(3)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时间和空间位置。

请写出战国七雄图中①②③④所指诸侯国名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等,B项符合题意;稻谷是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彩陶是半坡居民最具特色的陶器,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最可靠,D符合题意。

ABC项都不是第一手史料,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B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选项中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黑陶猪纹陶钵,符合题意。

A是山顶洞人制造的骨针和装饰品,C是商朝人制造的四羊方尊,D项是半坡人制作的彩陶盆,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B

【详解】

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其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

黄帝时期发明了衣服、舟车、文字、指南针、音律等。

炎帝时期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医药等。

“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开拓和创新的化身,是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标志,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情思。

因此,可以说,龙的精神,也就是炎黄的精神;炎黄的精神,也就是龙的精神。

故答案选B。

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与磨制石器相比,打制石器显得粗糙,效率低下,D项铁犁铧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开始使用。

不符题意, B项骨耜和 C项钻孔石斧相比较的话,因为钻孔石斧是磨制石器,而骨耜是用兽骨直接制成的,磨制石器的硬度,耐久度和锋利度,都是骨制工具无法比的,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器。

6.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禹。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就是大禹为治理洪水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文的“太康失国,少康复国。

桀失其国,无人复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是夏朝的末代国王。

由此可知,顺口溜指的朝代是夏朝。

BCD选项和题文顺口溜无关,故选A。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ABD项内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一些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大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战争,C符合题意。

ABD项内容与“问鼎中原”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D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烽火戏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戏耍诸侯,导致周朝灭亡的故事。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一种社会形态,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奴隶没有自由;B项是古代君王去世,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C项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抓住的关键需熟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诸侯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土地和人口,建立诸侯国,从而确立周王朝的等级制度“分封制”。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朝至汉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先后为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选项A少了一个战国,选项B少了一个西周,选项D少了一个春秋。

故答案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C符合题意。

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但与吴越争霸无关,A不符合题意。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B不符合题意。

三顾茅庐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相关,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4.C

【详解】

依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在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初步形成的时期。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百姓努力为自己干活,私有意识明显加强,C符合题意。

分封制的推行在西周时期推行,A不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的活跃是思想方面的,与题干内容无关,B不符合题意。

连年战乱的影响与题干反映的现象无关,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夫孝,德之本也”,可知,孝是德治的根本,体现的是仁政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主张,故D符合题意;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6.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张图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C正确;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时期,C符合题意。

ABD项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最能体现教育平等思想,A符合题意。

BCD项与题干“体现他教育平等思想”不符,故选择A。

19.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在地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选项D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战提高了军事实力,但题干没有体现军事力量的内容;商鞅变法取消旧贵族世爵世禄;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题干没有体现加大地方长官的权力的内容;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A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选项A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符合题意。

选项B是秦朝时期使用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不符合题意。

选项C是商朝的司母戊鼎,不符合题意。

选项D是唐朝时期的筒车,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1.C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战国时期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军救援,解了邯郸之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故答案选C。

2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所以②④⑤符合题意。

①齐,③燕与“三家分晋”无关,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3.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项措施是直接惠及农民的,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故选B。

2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主张,②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②的ABC项排除。

①③④⑤项对应正确,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所以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符合题意。

“诸侯争霸”的出现是政治方面的,A不符合题意。

“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方面的,B不符合题意。

“甲骨文”的使用是文学方面的,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学术思想”。

26.

(1)错误;把北京人改为元谋人

(2)正确

(3)错误;把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4)错误;把秦国改为齐国

(5)错误;把庄子改为韩非子(韩非)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于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北京人改为元谋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题干说法正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故题干说法错误,应把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4)依据题干信息“战国七雄”“山东省”,结合所学知识:

战国时期,今天的山东省地区主要处于齐国的管辖之下。

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秦国改为齐国。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庄子改为韩非子(韩非)。

27.

(1)图一:

水稻,河姆渡居民;图二:

粟,半坡居民

(2)炎帝;“制耒耜,教民农耕”。

(3)铁农具的使用

【详解】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农作物是水稻,距今约七千年,生活中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以种植水稻。

图二农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他们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神农”是炎帝。

他对农业做出的贡献是“制耒耜,教民农耕”。

(3)根据材料三“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耜铁之重加七,三耜铁一人之籍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的使用。

28.

(1)A:

禅让制;B:

世袭制

(2)制度:

西周分封制。

短期影响:

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长期影响:

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对抗中央。

(或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局面)。

(3)县制或郡县制

(4)随着时代变迁,制度要不断创新。

【详解】

(1)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和世袭制。

尧、舜、禹他们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所以A是禅让制。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称王,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所以B是世袭制。

(2)根据材料二“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短期影响是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长期影响是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对抗中央(或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理,秦国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4)结合上述材料可知,随着时代变迁,制度要不断创新。

29.

(1)A都江堰;B地主;C商鞅;D封建;

(2)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等措施侵害了秦国的旧贵族的利益。

(3)①燕国②齐国③楚国④秦国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李冰修建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奴隶主是地主,变法运动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2)根据“宗室贵戚多怨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等措施侵害了秦国的旧贵族的利益。

(3)依据所学,战国七雄位置是齐在东,楚在南,秦在西,燕在北,赵魏韩在中间。

所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楚国;④是秦国。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等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