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621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docx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

  临高中学刘益志694907

  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1.亮点之处:

  

(1)学生创新解答

  在例1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

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

一种是转化成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

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

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

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6项的话,那么第5项是-5,第6项是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6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

这个数列是100项,那就等于50。

S200就等于100,所以S201就等于-101。

  他的回答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

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

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

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

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

  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

  (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50个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

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

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n个正偶数的和n个正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n。

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

  2.不足之处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在讲完课之后静心思考,对本节课做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我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

  在知识准备环节,本来以为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公式的复习,但是没有考虑了学生受现场的影响,没有做及时的反应。

我只好在将这些公式板书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

但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将公式板书出来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例1和练习1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较多,对于这样较容易上手的题目应该快速解决的。

例2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应该留有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这部分用了只有15分不到。

  2.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足

  虽然表现得从容不慌,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

这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

  3.师生互动仍需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我接连提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差不多的。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

我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继续鼓励调动下去,而是转为教师讲解。

这样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我应该鼓励一下学生,让有思路的同学能够主动积极的回答的出来。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

  临高中学刘益志694907

  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1.亮点之处:

  

(1)学生创新解答

  在例1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

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

一种是转化成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

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

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

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6项的话,那么第5项是-5,第6项是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6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

这个数列是100项,那就等于50。

S200就等于100,所以S201就等于-101。

  他的回答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

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

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

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

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

  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

  (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50个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

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

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n个正偶数的和n个正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n。

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

  2.不足之处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在讲完课之后静心思考,对本节课做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我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

  在知识准备环节,本来以为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公式的复习,但是没有考虑了学生受现场的影响,没有做及时的反应。

我只好在将这些公式板书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

但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将公式板书出来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例1和练习1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较多,对于这样较容易上手的题目应该快速解决的。

例2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应该留有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这部分用了只有15分不到。

  2.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足

  虽然表现得从容不慌,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

这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

  3.师生互动仍需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我接连提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差不多的。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

我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继续鼓励调动下去,而是转为教师讲解。

这样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我应该鼓励一下学生,让有思路的同学能够主动积极的回答的出来。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

  临高中学刘益志694907

  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1.亮点之处:

  

(1)学生创新解答

  在例1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

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

一种是转化成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

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

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

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6项的话,那么第5项是-5,第6项是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6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

这个数列是100项,那就等于50。

S200就等于100,所以S201就等于-101。

  他的回答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

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

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

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

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

  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

  (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50个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

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

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n个正偶数的和n个正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n。

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

  2.不足之处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在讲完课之后静心思考,对本节课做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我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

  在知识准备环节,本来以为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公式的复习,但是没有考虑了学生受现场的影响,没有做及时的反应。

我只好在将这些公式板书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

但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将公式板书出来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例1和练习1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较多,对于这样较容易上手的题目应该快速解决的。

例2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应该留有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这部分用了只有15分不到。

  2.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足

  虽然表现得从容不慌,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

这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

  3.师生互动仍需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我接连提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差不多的。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

我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继续鼓励调动下去,而是转为教师讲解。

这样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我应该鼓励一下学生,让有思路的同学能够主动积极的回答的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