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0342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教育文档资料.docx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教育文档资料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文章所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大学生。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依法就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目标;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提供择业咨询,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求职技能,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积极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表现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基础薄弱,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第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

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比较差。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升学录取分数线远低于同类汉语授课学生最低录取线。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常永才先生在调查中也发现,“学业差是民族学生群体最普遍的心病”,“感到自己学业‘较差'或‘很差'的比28%”,这种在学习,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民族学生达14.7%例为

上从中学的“优等生”到大学的“后进生”的变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打击是很大的。

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来自民族预科班,对预科教育满意的占17%,进入大学能主动学习的占21.3%。

第二,少数民族学生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也是有影响的,一般情况,地方高校拥有少数民族学生数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就读专业以长线专业为主,这些专业不能较好地预测大学毕业以后或更长时间的社会人才需求,造成学生学无所用,学不能用的现实,加之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少,用人单位需要的学历层次高,导致其就业困难。

学业上的被动,加之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综合素质不占优势,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更大。

就业群体庞大,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率低。

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呈逐年递增趋势,以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提供的内蒙古高校2010年至2013年蒙语授课学生招生情况为例,2010年至2013年,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数量分别是5500人、6278人、3993人、7220人,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与同专业汉语授课学生相比,就业率明显偏低。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以所在省市或回生源地就业为主,一、二线城市就业不是主流,所以学生更关注地方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聘。

以2010~201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蒙四年共有汉语授课毕业汉语授课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统计为例,

生25464人,参加国家项目就业413人,占1.6%;蒙语授课学生2781人,参加国家项目就业231人,占8.3%,明显高于汉语授课毕业生。

但是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的学生较同年汉语授课学生比例偏低,实际工作中,蒙语授课学生被企业录用或从事第三产业、创业的学生则少之又少。

一次性就业率明显低于同专业同院校的汉语授课毕业生。

就业心理准备滞后,就业信息短缺,就业主动性差。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不准确,表现在就业心理上,即总觉得自己比不上汉语授课学生,自卑感严重、自信心不强,以致就业行为被动。

也有的少数民族同学对“大学生”身份客观评价偏执,期望值过高,对未来的工作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工作地点首选自治区首府城市或发达城市,工作性质必须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

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少,多数只能通过学校、学院获得,信息量少、信息面窄,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顺利择业。

就业优势体现不明显,很难迎合企业要求。

在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集中体现为蒙汉兼通,吃苦耐劳。

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优势在现有的企业用人单位评价标准中很难体现。

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岗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应届大学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与工作相关的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对岗位的最低要求;又因为语言表达的限制,与周围的人沟通欠缺,自尊心强,总是不好意思在工作中求助,给人留下团队协

作能力差的印象;许多学生往往是选择默默无闻地苦干,结果事倍功半,反而给人能力欠佳的印象。

就业过程艰辛,就业成本高,等待就业的时间长。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保守,寄希望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的学生仍然占很大比重,但实际上应届毕业生考取公职人员的比例较小,有的学生毕业后会专门参加公务员考试培训班。

也有一些学生因为生计所迫,会做临时工、钟点工,大部分在等待第二年的公务员考试或地方的招考。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的时间平均长达一年半左右,最长的达三年之久,就业过程十分艰难,而且为了疏通各种关系,就业成本不断上升。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就业援助工作政策性强。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纲领性的政策,它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的总体决策,如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第二层次是具体性的政策,主要由自治区教育厅、政府就业主管部门贯彻中央国务院政策而制定的实施规定,如《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方案》;第三个层次是高校实施执行的政策,包括具体安排和工作内容,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项目实施细则》。

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区政策出台部门、各高校不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来选择较为合.

理、有效的就业援助方式,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型政策,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融入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长效、系统机制。

生源地及家庭生活水平要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第七条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通知》指出“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实际情况是,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他们中的困难生、特困生比例远远高于同类地区的普通大学生。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生源地为农村牧区蒙语授课学生比例较同年汉语授课高出二十多个百分点,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体现在经济和教育上面,真切地反应在同学身上。

显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属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较为困难的学生群体,毕业季额外的开销花费对他们的家庭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负担,而且,毕业后没有工作和收入,对他们的家庭也是巨大的心理负担。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资源相当匮乏。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的组成因素中,父母的社会地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亲戚的社会地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得起着显著的影响,学父母的社会地位、三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程度依次是:

校就业指导中心、亲戚的社会地位。

少数民族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农民或牧民,文化水平低,长年在农村牧区劳作,生活中人际交往面非常窄。

有的学生初入学校,是由乡镇或嘎查长(村长)送来,因为父母没到过苏木以外的地方,汉语交流能力差。

可以想象,在一个人际脉络复杂,依靠父母社会资本作为重要求职资源的就业环境中,他们社会资本拥有量少,没有话语权,没有任何个人渠道为自己的子女提供就业信息和机会,处于极端劣势的地位。

用人单位择才观念上的误区要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实施援助。

用人单位选择用人的自由性和对学生的片面认知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整体比汉语授课学生低,用人单位往往认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差,同等技术优势更倾向于其它学生;另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和语言上的特殊性,往往被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差,性格不合群,自由散漫,不好管理,这也会成为被单位拒绝的隐性原因。

用人单位考虑“关系因素”多于考虑专业、素质因素,关系竞争胜于素质竞争,这都妨碍了就业公正的实现,损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权益。

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

就业援助有一个前提,不论是贫困大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贫困或少数民族这一特殊情况而等、靠、要地被动接受帮助,学生首先要明白有这.

种思想是不正确的。

作为学生,要努力学习知识,尽力完善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己,在自己努力发展的过程中,借力于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要常怀感恩之心。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应有别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依据学生自身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系统的较为合理准确的就业援助体系。

可以分为三阶段、六步建立长效就业援助体系。

第一阶段,接纳(心理)援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引入导师制。

首先,选拔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愿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双语教师作为导师人选,而且,没有特殊情况,希望导师担任时间为四年。

其次,一般一名导师带3~5名学生,导师不仅是学业导师,更应该成为人生的导师。

一方面,作为生活导师,了解学生个人志向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建立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完善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等。

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对导师有科学客观的激励考核机制。

一方面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测评是导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适当减少教学工作量,导师待遇要等同于班主任待遇,在评定职称时要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选拔学生辅导员。

选拔高年级蒙汉兼通的学生干部、少数民族授课学生副班主任。

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

集体意识强,自尊心强。

班级或团队的“领头羊”要求觉悟高、立场鲜明、与师生沟通能力强,乐于为学生服务,不仅起到“标杆”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做好朋辈心理引导。

第二阶段:

过程援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摸底调查。

学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贫困数据库,分为特困、贫困、一般困难三个等级。

首先进行经济援助,除了安排部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还要增加奖助学金的覆盖面,使学生放下经济包袱,全身心投入学习。

其次是心理援助,接纳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文化特点,支持他们的民族地区差异表现、个性表现,欣赏他们的语言特长、性格特点。

第二,分类援助。

随着学生学业的深入和学生人际交往的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沟通局限、学业动力不足、经济困难、自信心差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分而治之,这是就业援助的基础工作。

对学业困难的学生“一助一”帮学活动,对经常逃课、补考门数多的学生,要求同专业、同授课类型的高年级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结对子,敦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投入,以此来提高其学习成绩。

对学生中汉语表达劣势的同学,征得学生同意,与本专业汉语授课学生混编宿舍,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第三阶段:

就业援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第一,走出去,请进来,将就业观念早植入。

高校教授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课

题研究时,要求不仅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要有本科学生的参与。

从最初的进企业参观,到走进实验室、走进车间,也完成了从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模糊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变。

同时邀请企业人员走近课堂、走近学生,参与相关课程的讲授或举办讲座。

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通过学院、老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讲解,效果会很明显。

就业指导课程,可以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HR与学生互动,讲解企业文化、企业用人标准、什么样的毕业生受欢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其了解作为少数民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