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637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docx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

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

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

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

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

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

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

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顾益康等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一级指标并以42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

岳丽萍等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四项指标对陕西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判断。

赵锋确立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两个测评维度,再将其分解为18个二级指标。

陈俊峰对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现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安徽17地市城乡一体化指数,提出了要推动产业的互动融合。

汪容容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城乡人口分布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信息化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张果探讨了城乡一体化与农村人口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根据差异化原则,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赵君彦对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科学评价,依据河北省2009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从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收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项评价。

王飞揭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评价了当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析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以加快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刘吉双对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评估与分析,通过对其经济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及生态环境一体化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对推动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大,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极不平衡,需要因地制宜。

郭昊宇对江西省城乡一体化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江西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贾克研究了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认为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完成由传统的农业化社会向城市化社会的转变,因此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同时传统的农村金融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如何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早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他的名著《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

他理想中的“田园”般的城市应具有:

“水源清洁、无有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的自然之美;“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的社会公正;“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的城乡和谐。

他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二元制”旧社会结构。

早期经济(地理)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联系的论述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考察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在其开创性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向城市供应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

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

“两者的利得是共同的和相互的”。

而且遵循自然进程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

然而,真正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体而论的大概是杜能他所假设的“孤立国”以工农业互换为基础,通过理想化的产业布局将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虽然不免“天真”,但却不失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典范。

如果说亚当·斯密和杜能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开创了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先河,那么空想社会主义者则以社会学为视角为城乡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社会方案,到康柏内拉的“太阳城”,再到巴贝夫的“普遍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以及后来傅立、欧文在“法郎吉”、“新协和村”进行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无不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城乡之间不平等发展的谴责和批判,表达了他们期望通过社会改良消除城乡差别,建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

这些思想虽然被冠以“乌托邦”,所进行的尝试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将城乡关系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促使后来的唯物主义者对城乡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城乡社会的美好勾勒,始终被马克思、恩格斯所重视和强调。

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留在道义谴责与批判层面,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城乡联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运用历史分析法,以时间为经,以理论为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进行了系统考察。

结果表明:

有关城乡联系的早期论述是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由二元结构理论衍生的城乡偏向发展观却使城乡联系理论难以为继,可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使之更加深入发展,从而促成了今天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热烈探讨。

最后,基于当前中国城乡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出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对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启示意义。

恩格斯精辟地分析了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马克思则进一步强调“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并认为实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才能最终达到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将城乡联系研究由单纯地合理性诉求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目标之一,既揭示了城乡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又指明了城乡关系研究的方向。

二战之后,一些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必然趋势的论断。

这引起了一些理论研究者尤其是城市规划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在寻求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将研究的目光投向城乡空间的结合,形成了众多理论成果。

例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赖特的“区域统一体”、“广亩城”发展模式以及刘易斯·芒福德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经典论述,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虽然这些理论致力于解决城市问题,仅仅将乡村空间或景观作为改进和完善城市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这种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探索与尝试却“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刘易斯·芒福德语)并为城乡一体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思路。

继承与超越:

城乡联系的早期论述与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内在联系。

(二)、目标的一致性

关于发展目标,早期思想家们都分别表达了避免城乡分离、追求城乡互惠互利以及建立工农结合、消灭城乡对立的良好愿望。

如今的城乡一体化研究是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二元结构已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摒弃“就城市言城市,就乡村言乡村”的发展思路,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规划,从而构建城乡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新型城乡关系。

可见,两种城乡发展观都强调城乡之间的关联性,都主张城乡统一发展,建立城乡依托、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即二者在发展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如上所述,农民的“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这种稳定是以农民远低于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的,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城乡间的这种差距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动力,如将这种差距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是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

但我国的城乡差距已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比如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2003年这城镇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为933卢比,农村人口为498卢比,比值为1.87:

1,而且我国这种差距即使在取消农业税后的仍呈加大趋势。

如不能有效的遏制城乡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趋势,就很难做到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势必会造成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有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提高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就会带来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比如失业人口的增加、刑事犯罪率的上升等等,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虽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存在问题,但绝非高枕无忧。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作物单产的较大幅提高是不现实的,所以保证耕种面积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受建筑占用耕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

另一更为严重的情况是,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耕种的收益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荒废。

综上,在种粮收益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出现土地撂荒,出现“空窠”家庭,甚至“空窠”村,就成为必然现象。

但是对此问题不加以解决,听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现阶段必须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这不仅仅是关乎农业/农民的事,更是关乎国家稳定的事,对三农的扶持有其必然性。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范围的城市分工、交流、合作、竞争日益强化,区域内城镇的发展要求打破原有行政界限、地区封锁对经济发展的禁锢,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区域协作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区域城镇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断加强,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城镇间产业恶性竞争,缺乏合理分工、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区域性水资源急需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到区域整体利益的区域性问题。

这些区域性问题不可能单靠一个城市来解决,必须通过积极推动区域城镇之间协作的有效途径。

但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往往由于实施主体缺位、法律依据不足、行政界限的禁锢和地方化思想导致的恶性竞争等致使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降低,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实施保障体系以保证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有效实施,对区域城镇的协调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是保证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的重要途径。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就是要从规划实施的各种因素出发,建立明确的实施主体、制定合理的实施手段和措施、建立有效的实施评价体系、按照可行的实施程序进行,保障一定阶段规划目标的实现和规划内容的落实、因此,在规划实施的保障体制中实施主体的建设、实施手段的合理选择以及可行的实施评价体系是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构成因素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一定的实施主体总是与特定的实施手段和内容相对应,并具有较为规范的实施过程,构成自成体系的实施机制。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相衔接。

(一)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当中,总量目标和速度目标,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两个方面。

地区经济发展总量目标,是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是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体现。

总量目标的制定,需要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各种生产要素的拥有量及生产要素的区际流通量的多少,以及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等来科学地制定。

通过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

通过政府财政手段的使用,协调地区内区域、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是为了一个地区的整体利益,整体与部分之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通过政府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才能真正协调起来。

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引导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向,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目的。

一个地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水、电、交通、通讯等,基本上属政府的投资范畴,或者地方政府通过BOT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投入。

通过对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各种经济手段的使用,平衡地区关系,促进区内落后地区的发展。

发展本地区的落后地区,帮助一部分人脱离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是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二)开发自然资源

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这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公共的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

国家的具体体现,就是政府。

政府拥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配置和管理权,是政府承担国家经济建设职责的具体体现。

同“合理分工,分级管理”的方式相适应,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也是逐步下放到地方的各级政府。

如果地方的财力不断增加,中央直接掌管的财力的比重不断下降,则国家开发资源的能力也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对资源的开发,也宜采取分级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

所谓市场机制,一方面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畅通的流通渠道。

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以中国为例,市场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政府来组织和管理。

市场的形成,除个别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外,一般意义的专业市场和商品市场,都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本地的专业化生产为依托而组建的,且启动资金一般都来自于政府。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平、维持秩序、维系经济关系等方面。

市场运行的情况如何,市场吸引范围的大小,都与市场管理的水平分不开。

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并借助现代的管理手段和传媒技术,扩大市场的影响。

生产要素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等方面。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流通,是地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各种生产要素的运行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效地组织这些生产要素,形成完善的生产要素流通体制和要素市场,并通过区际贸易获取本地区缺少的那些生产要素。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具有直接性。

地方政府通过行政系统而直接将行政命令作用于调节对象,一般情况下借助于其他的中心环节,或者将指导性的行政政策直接宣传到调节对象,使之对政府的意图有明确的了解。

行政手段的调节,具有相对规范性。

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通过政府的职能部门进行。

各级职能部门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运行的规范。

(五)做好扶贫工作

地方政府的扶贫政策,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因此,脱贫的途径也有很多正确使用扶贫资金资助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正确分配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和生活性支出,以此来促进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

有计划地组织移民。

做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

结论

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处于一种城乡经济格局不合理、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劣、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部矛盾频出等关乎城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的状况。

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使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局出版

2、《新中国经济史(修订本)》苏星中央党校出版2007年8月版

3、《贫困源于不合理的体制因素》,李昌平《学习时报》2004年8月24

4、《中国粮食安全绝不是高枕无忧》新华报业网

5、《印度城乡和地区之间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商务部网站

6、《铭记农民对工业化进程的巨大贡献作者》徐恒杰中国农业信息网

7、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06

(1)

8、袁政.中国城乡一体化误区及有关公共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2)

9、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2007(5)

10、毛寿龙.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去与未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

(2)

11、曾万明.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J].农村经济,2005(4),第99页

12、潘永江,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进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8,

(2)

13、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14、维普资讯网

15、应雄,城乡一体化趋势前瞻【J】浙江经济,2009,(13)

16、《黑龙江对外经贸》吕保利“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