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96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2讲

主线一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主线二 区域集团化趋势:

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三 经济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国家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

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1)过程:

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崛起: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第三世界国家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崛起: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1)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独霸世界。

(2)欧洲: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日本: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

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

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背景下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

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3)对西欧:

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

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真题例证1] 马歇尔计划中的美国对欧政策

(2016·课标全国卷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 A

解析 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

马歇尔计划实施时,西欧是受制于美国的,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排除D。

[考向预测1]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援助

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

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

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

该计划(  )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

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 B

解析 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B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2.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出现根源: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两层内涵:

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真题例证2]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2017·课标全国卷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成员国的变化,说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

B项不是题干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故排除;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

[考向预测2]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出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材料所述“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  )

A.不结盟运动的形成B.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C.新中国实力的增长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

A、B、C只是某一极力量的体现,故排除。

3.二战后大国关系的演变

(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真题例证3] 欧洲走向联合的直接原因

(2013·课标全国卷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得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就两次世界大战来说,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本土却基本没有遭到战争破坏。

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选A项。

[考向预测3]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局势缓和

下面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孵出真诚吗?

》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

此漫画(  )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

答案 C

解析 虽然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与美国争夺霸主,但漫画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其野心,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冷战对峙的缓和而非加剧,故B项错误;“和平”“访问美国”说明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体现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出作者对苏联和平诚意的质疑,并没有说明美国希望和平,故D项错误。

短板29 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欠缺

例题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查短 把握不住历史线索发展的核心,误选错误答案。

例如本题中,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有一个核心即美苏冷战对峙,双方实力此消彼长不断变化。

考生误选A、B、D项就是因为没有抓住这个核心。

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补短 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核心。

例如本题中,两极格局演变的历史线索为:

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苏对峙,美攻苏守→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20世纪80年代美攻苏守→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

贯穿这一演变过程的核心是美苏对峙;双方实力此消彼长。

故C项正确。

答案 C

[针对练1]

(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

此报告(  )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

答案 C

解析 由题中的时间1962年可知,正是美苏争霸的时期,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提到了核武器,但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故B项错误;从题中“理智地对待国家间的不和”可知主要是对美国示好,看不到争锋相对的斗争,故C项正确;题中的“报告”主要在说明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涉及国内的建设,故D项错误。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

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3.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4.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2)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3)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4)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1)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目标: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根本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2)技术手段:

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3)消除障碍:

两极格局的结束。

(4)体制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者: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1.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金融方面:

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

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

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真题例证4] 美国经济霸权的确立

(2016·天津文综,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

”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 C

解析 威尔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总统,此时美国还没有确立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故A项错误;罗斯福时期,美国经济受到打击,不具备领导世界的能力,故B项错误;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获得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主导地位,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杜鲁门,故C项正确;肯尼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优势开始下滑,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4] 苏联漫画上的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下面是二战后苏联某刊物登载的一幅《山姆大叔的和平之路》的漫画。

此漫画(  )

A.反映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

B.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C.说明了美苏同盟关系已破裂

D.欲意为与美国争霸制造舆论

答案 B

解析 漫画是苏联对美国推行军事霸权主义政策的讽刺,与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无关,故A项错误;漫画以“山姆大叔”手持军事武器推行所谓的和平之路,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漫画不能反映美苏同盟关系的变化,故C项错误;漫画是苏联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讽刺,不是寓意与美国争霸,故D项错误。

2.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比较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成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建立方式

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暴力方式)

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和平方式)

力量中心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运行机制

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

[真题例证5] 欧元问世的历史影响

(2014·课标全国卷Ⅰ,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

欧元的问世,只是有助于解决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问题,并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项;D项错在“领导地位”。

A项彰显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反映了欧元的使用促进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A、C两项相比,欧元对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大。

[考向预测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大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

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

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C.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答案 B

解析 “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可知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短板30 数据信息与所学史实衔接不到位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34)读下表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查短 不能把题干材料中的数据信息与相关史实进行衔接,从而误选错误选项。

例如本题中,考生误选A、C、D选项。

材料中的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所成立的国际组织,联系相关史实可排除A、C、D选项。

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对外进行资源掠夺,表格所列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无关,排除A;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涉及生产领域,排除C;表格中的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D。

补短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提炼其核心主旨,衔接相关史实选出正确选项。

例如本题中“原材料生产、输出国走向联合”是材料隐含的核心信息,这是判断选项的唯一依据,明显是发展中国家联合捍卫民族利益、权益的活动,对比备选项,明显只有B项与此主题相符,其他备选项无论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针对练2]

(2017·江苏七校高三检测)下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

厂商/合作者

产品/服务

成本

苹果Apple(美)

设计

东芝Toshiba(日)

闪存、触摸屏

40.00

三星Samsung(韩)

应用处理器

14.46

英飞凌Infineon(德)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11.80

富士康Foxconn(中)

组装

6.50

——《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表》

A.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B.推动信息技术的更新

C.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D.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 D

解析 该表格只是涉及手机零件生产,难以反映出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手机零件跨国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更新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从各国产品服务的成本来看,中国所占成本最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故C项错误;从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表中可以看到世界不同国家为其生产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而体现出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项正确。

精准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洛阳高三检测)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

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这反映了英美(  )

A.形成了两分天下的经济格局B.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势均力敌

C.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D.致力于国际贸易的协调和合作

答案 C

解析 二战中,国际金融中心已开始由英国转向美国,故A项错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政治上,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故B项错误;美国和英国,都提出对各自有利的一面,根据黄金储备和战前进出口贸易值,确定未来金融体系的话语权,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了美英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纷争,故D项错误。

2.(2017·广东揭阳高三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

在战后头几年中出现欧洲死亡的讣告并不令人奇怪……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德国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更大的创伤之后写下《别了,欧洲历史》。

该段材料(  )

A.成功预见了二战后欧洲的发展

B.反映了二战对欧洲国家的负面影响

C.体现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确立

D.说明了欧洲国家整体上已落后世界

答案 B

解析 成功预见了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在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更大的创伤之后写下《别了,欧洲历史》”可知二战对欧洲的负面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欧洲,未说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材料未把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3.(2017·广东湛江高三调研)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

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这体现了英国(  )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

B.对美国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

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

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可以看出英国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迷恋,故D项正确。

4.(2017·江苏南京高三摸底)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

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

该事件爆发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

B.北约集团成立加大武力干涉

C.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

D.冷战局势加剧促使对抗升级

答案 D

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出现在“猪湾事件”之后,故A项错误;该事件只有美国的参与,没有北约集团的武力干涉,故B项错误;1961年处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美国实行战略进攻,故C项错误;随着冷战局势加剧,美国在利益攸关地区不惜采用武力,该事件就是两大阵营对抗升级的表现,故D项正确。

5.(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

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