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875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

河北省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历史考试试题一解析版

2020年高考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题

历史

(一)

本试卷共17题,共10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

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

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异族聚居地区,对异族群体进行管理。

这表明西周

A.建立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强化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推动了族群的交流与融合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2.东汉初年官方推行农业放贷,一方面赈贷频次激增且赈贷连续不断,另一方面赈贷施行地域范围广泛。

这一举措的推行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

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维护了金融环境的稳定

3.史载,宋太宗“以汉、唐封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问宰臣吕端等曰:

“斯礼可行否?

如不可行则止,朕不敢以私恩紊政法也。

”这反映出宋代

A.法制社会业已形成B.士大夫政治影响力强

C.权力制衡机制完善D.皇权受到法制的规范

4.王阳明认为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如果阅读“六经”,未能体认到良知,就如阅读过账簿并不等于拥有此财产一样是毫无用处的。

这一主张

A.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打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

C.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D.肯定了儒学经典的价值

5.美国军事学家马汉在研究甲午战争时强调,“日本似乎充分掌握了海军的目的就是控制海洋这一原理,并依此进行活动”,“舰队总是以攻击行动去达成战役目的”。

而李鸿章认为“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

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A.海军实力不济B.海权观念落后

C.防御力量薄弱D.重视舆论宣传

6.梁启超在1922年提出,当时中学国史教科书等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内容“全属政治史性质”,而将“社会及文化事项”视为附庸,建议以“民史”取代“君史”。

这一建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进化理论的广泛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7.1928年中共中央在给广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中国现在革命的发展,事实上形成特殊的方式:

‘农民割据’”,“这种割据局面必须发展大城市的中心。

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坚强起来”。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主导革命的胜利

8.下图为1962年的一幅宣传画——《交通新貌图》,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经济政策的调整卓有成效B.人民公社化运动成就突出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9.11世纪末欧洲掀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

美国学者赞恩评价道:

学习罗马法的热潮再度兴起的真正原因也许是因为罗马法中的部分章节可以用来帮助皇帝征战意大利。

这些精通罗马法的人们必须制定出凌驾于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

这有助于

A.人文主义的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

C.科学革命的勃兴D.民族国家的产生

10.17世纪英国知识分子中间流行着一种自然神论的观点,其一就是认为我们所面对的自然世界是神根据一定的理性法则创造出来的;其二认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神的作品,都被赋予了一种高贵的禀性,即理性精神和道德良知。

这一观点

A.促进了天主教的复兴B.维护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C.有助于理性精神的觉醒D.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

联合起来的22个君主和3个自由市的市议会才是国家主权的共同享有者。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联邦主义C.君主立宪D.人民主权

12.下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和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发展中国家

世界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1990—2000年

1990—2000年

GDP

3.5

5.5

2.0

5.0

3.0

货物出口量

7.0

14.5

0

9.0

6.5

货物进口量

6.0

16.0

0.5

8.5

6.5

货物出口额

10.0

24.0

6.5

9.0

6.5

货物进口额

5.0

20.5

4.0

8.5

6.5

 由上表可推知

A.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B.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衰落

C.发展中国家发展急躁冒进D.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基础薄弱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制定几经波折,仓促成文。

揆情而论:

孙中山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

《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绝大多数都是接受西方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青年,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临时约法》的政治体制是一个二元制的政治体制,制衡无效,给权力之争埋下了隐患。

20世纪初,中国无论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还是资产阶级的成熟程度和国民的民主意识都不足以支撑《临时约法》的持久实施,因而其终成废纸,也就不足为奇。

如果我们将《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实施环境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临时约法》的“短命”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长久不衰”的不同结局就更为清晰。

——摘编自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包含一个简短的序言和7条本文,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原则,两大缺陷。

三大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有限政府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两大缺陷是公开承认奴隶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奴隶制度的合法性;轻率对待公民权利,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终成废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为何能够长久不衰。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临时约法》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的。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一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以增加资本本身为目的,累积个人资本的责任,并且将积累的资本用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个人消费。

资本主义精神同时带有资产阶级文化的色彩,个人只要能够在经济制度下以合法途径赚钱,就是擅长于某种天职的表现。

韦伯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理性计算的特征,以严格、小心谨慎且有远见的计算为基础,进而谋求经济上的成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崛起。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末“新政”时,在一批新式官员的推动下,在农业方面准备采取一系列“新政”措施。

在京设一农政大臣,专门负责考求督课农务事宜,在农政衙门内设京师农务大学校。

在“新政”实践中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改革农政的办法。

一是劝农学,即鼓励学生赴日本或欧洲农务学堂学习,学成回国充任各省农务局办事人员。

二是劝官绅,即各省先将农学诸书广为翻译刊刻,分发各州县,每县设一劝农局,邀请各乡绅董来局,讲求谷、果、桑、棉、林木、畜牧等事,因地制宜种养,种养得法者给奖,地方官不举办农政者,照溺职例参革。

三是导乡愚,即各省购办新种子、器械,先办试验场,然后发给全省,令民间试办,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次第推行。

四是垦荒缓赋税,即鼓励开垦山地、海滩地等,种植林木、杂粮,悉听其便,不必强令开作稻田,以开辟地利,十年之内,概免厘税。

——摘编自赵泉民《政府的制度供给及其社会绩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农政改革的基本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农政改革的认识。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国联调查团于1932年10月2日公开发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正文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记述调查情况,其中第四章为“九月十八日及其后事变之叙述”,第五章为“上海”,第六章为“满洲国”。

第九章和第十章主要陈述解决中国东北问题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此(东北主权问题)为中国及列国共认之事实。

中国政府当法律上之主权,亦从未发生疑问。

在中日条约及协定上、其他国际条约上均可证明。

各国外交部之正式公牍上亦一再申述。

日本外务省之公牍亦然。

”“日方于事前确有充分计划以应付中日间万一发生其战事。

此计划于9月18日至19日之夜见诸实行。

”“日军在是夜所采之军事行动,不能认为是合法之自卫手段。

”伪满洲国“所有政权均操之于日人之手”。

——摘编自刘长江《从<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看史料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已遭到破坏,旧的税收制度已无法维持。

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

具体办法是: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居人之税,秋夏两征”,“其租庸杂徭悉省”,“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有一定的优越性。

《旧唐书·杨炎传》称:

“赋不加敛而增入……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杨炎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杨炎实施两税法的功绩。

 

历史

(一)答案

1.D【解析】高考对西周分封制的考查往往以史料和考古发现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

试题以商周对异族群体的不同管理方式切入,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涉及历史解释素养。

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商朝主要是建立联盟关系,而西周通过分封诸侯控制这些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西周的统治,D项正确;当时尚未建立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政治特权,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对地方的控制并没有提及族群的交流与融合,C项错误。

2.B【解析】本题通过对东汉初年农业政策的解读,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政权巩固初期政府的农业政策倾向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渗透唯物史观素养,引导考生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东汉初年政府通过对农业放贷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但赈贷频次增多,而且赈贷施行范围较广,这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农业放贷主要涉及农业经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A项错误;农业放贷和赋税无关,C项错误;农业放贷对整个金融环境影响有限,排除D项。

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制约中国古代专制皇权发展的因素,高考常使用一手史料考查古代中国政治。

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为切入点,意在强化考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由材料可知,宋太宗想要仿照旧例封乳母,询问宰相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法律的规定,这表明专制皇权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法律的限制,所以D正确;受到法律的规范并不意味着法制社会已形成,A错误;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影响力确实很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C说法与史实不符。

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阳明心学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契合近几年高考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的命题特点。

由材料可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的作用,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C正确;王阳明的学说并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A错误;B说法错误;D和材料主旨不符。

5.B【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查甲午战争中中日海权观念,契合社会热点,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考生对国家的责任感。

由材料可知,马汉强调近代海军战略中制海权问题至关重要,日本在甲午海战中重视把握制海权,李鸿章认为海军只是用来进行防御的,这说明当时中国海权观念落后,所以B正确;A缺乏材料依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的防御力量,C错误;D和材料主旨不符。

6.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1922年梁启超强调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普通民众的重要性,所以C正确;民族危机加深时多强调的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性,不是这一建议出现的背景,A错误;进化理论是在维新运动期间流行开的,B错误;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出现这一建议的背景,D错误。

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的曲折性,意在引导考生将历史事物放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强调历史发展的过程性。

由材料可知,1928年中共中央认为农村的革命只是为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提供条件,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依然是主流,所以B正确,A错误;C误读材料,排除;当时中共中央依然以工人阶级为革命的主力,D错误。

8.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的调整,意在考查考生合理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试题考查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引导考生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增强考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从宣传画中可以看出1962年城市交通面貌焕然一新,这主要和中国经济的调整有关,所以A选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多的问题,B选项错误;C选项材料依据不足;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缓慢提高,D选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的复兴对近代早期欧洲社会的影响。

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以及立法和司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试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强调依据罗马法制定出凌驾于地方法律的帝王法,这将有助于结束欧洲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统一的民族国家的产生,D选项正确;人文主义的复兴主要是因为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A选项错误;B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信息与科学革命的勃兴关系不大,C选项排除。

10.C【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材料强调神所创造的自然界是按照理性的原则运行的,人类也被神赋予了理性精神,这一思想有助于人们理性精神的觉醒,C正确;材料侧重于强调理性精神,而不是宗教问题,A和B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D错误。

【备注】17世纪的自然神论,将理性精神从自然界带到人类社会,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1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的联邦制原则,意在考查考生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各邦是国家主权的共同享有者,突出德意志帝国的联邦属性,B选项正确。

1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表格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超过世界,但是2001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进口量、货物出口额、货物进口额的增长率变为负值,这充分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形势稍有变化就会引起大的波动,D正确;A说法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B结论;C材料并未体现。

13.【答案】

(1)原因:

仓促起草,很不成熟;因人立法,有违宪政精神;袁世凯破坏宪法;约法制定者不具有代表性,缺乏群众基础;确立的政治体制缺陷严重,制衡无效;约法不适应中国国情;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淡薄。

(2)宪法经历了长期的讨论和不断的修订;宪法的参与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制定了严密有效的分权制衡机制;美国独立战争前就已经具有了代议制的传统;美国国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3)继承:

初期仿效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贯彻人民主权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

发展:

明确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强调国民一律平等;后来限制总统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1)问,要紧扣材料一“几经波折,仓促成文”“视人立法”“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制衡无效”等并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2)问,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内容,从制定周期、分权制衡的机制、启蒙思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回答。

第(3)问,可根据两部宪法颁布的内容来比较分

【备注】目前高考试题的第41题,从试题立意来看,一般都是中外关联或古今贯通的模式。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题型,我们平时学习历史时要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结面成体”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本题为例,《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隐性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平时我们能够自觉将两者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碰到这种题型,我们就能得心应手了。

14.【答案】示例一 论题: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阐述: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这进一步加快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17—19世纪西方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为资本主义的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也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示例二 论题:

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阐述:

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的生活,把人们的视野从宗教生活层面拉回人间,使人们积极追求现世的幸福。

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派提倡先定论,鼓励人们努力奋斗,实现发财致富,这些主张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主张理性思考,否定专制制度,倡导经济自由理论,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思考。

考生可根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一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以增加资本本身为目的,累积个人资本的责任”“韦伯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理性计算的特征,以严格、小心谨慎且有远见的计算为基础,进而谋求经济上的成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崛起”等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从资本主义崛起方面拟订论题,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

15.【答案】

(1)措施:

设立主管农业的国家机构和官员;建立农业学校;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中西交流;注重政府的示范和主导作用;重视农业知识的普及;垦荒、减免赋税。

(2)认识:

清末农政改革具有明显的近代性,符合当时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企图通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学教育和实践,把中国落后的、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近代农业经济;这些改革措施和主张并未得到真正实施。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农政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属于概括类设问,“措施”由“将农学诸书广为翻译刊刻”“先办试验场,然后发给全省,令民间试办”“鼓励开垦山地”“概免厘税”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2)问可以从进步性与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

16.【答案】

(1)主要内容:

承认中国对于东北地区的主权;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有计划的行动;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

(2)评价:

揭露了日本侵略的事实,肯定了中国的主权要求,但是将东北地区交由国际共管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当法律上之主权”“满洲国”“所有政权均操之于日人之手”等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2)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揭露日本侵略的事实、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等方面进行评价。

17.【答案】

(1)背景:

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被破坏;税收体制存在问题。

(2)评述:

杨炎通过实行两税法扩大了政府税源;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税收制度的合理化。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唐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已遭到破坏”“旧的税收制度已无法维持”等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2)问,根据材料信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居人之税,秋夏两征”“其租庸杂徭悉省”“赋不加敛而增入……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和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