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654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docx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鸟纲哺乳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

特征(雌雄、采集地等)

鸡形目

雉科

日本鹌鹑(Coturnixjaponica)

体长约20cm。

具近白色冠纹和长眉纹。

上体深色羽毛具皮黄色长条纹。

栖息于低山草地、农田。

在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夏候鸟,冬季迁往南方越冬。

白鹇(Lophuranycthemera)

体长约100cm。

雄鸟主要由黑白两色组成。

雌鸟个体较小,通体褐色,下体具白色或披黄色条纹。

主要栖息于较开阔的山林地带,结小群活动,觅食种子、果实、昆虫等。

分布于我国南方,为留鸟。

形目

啄木鸟科

斑啄木鸟(Dendrocoposmajor)

黑背、白肩、红色尾下覆羽和白色翼斑。

雄鸟的枕部为猩红色。

喙强而尖直;脚趾4枚,两前两后,彼此对生;尾羽坚挺。

采集地:

黑枕绿啄木鸟(Picuscanus)

全身羽毛大多为绿色,额部和头顶镶有一块鲜红色的大斑,红绿交相辉映,分外亮丽;4枚脚趾排列成两前两后的对趾型。

留鸟。

活动于山地林间或田野林地,攀树觅虫。

飞行起伏波浪状。

拟啄木鸟科

大拟啄木鸟(Megalaimavirens)

体长约32cm,大而粗壮。

头蓝黑色嘴浅黄色且十分粗大,嘴端黑色,上体多绿色,下体黄色具深绿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醒目。

在我国南方的常绿林中十分常见,飞行如其他啄木鸟,上下升降的幅度大,通常单独或成对栖息。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原始森林、次生林都有分布,为不罕见的留鸟。

蓝喉拟啄木鸟(Megalaimaasiatica)

体长约20cm,全身体羽草绿色,额头和后枕红色,脸部及喉部青蓝色,头顶中央蓝色或黑色,头侧饰有黑色横纹。

嘴短而粗,嘴短青黑色。

鼻孔处嘴须发达而明显。

栖于热带阔叶林中,多数单独或成对活动于大树间。

性隐秘,常隐蔽在密叶丛林中发出清脆响亮的叫声,很少做长距离的飞行。

主食食物的果实。

见于云南、广西等地。

戴胜目

戴胜科

戴胜(Upupaepops)

体长约30cm。

它们通常在地面上活动,利用长而略微弯曲的嘴在地面捕捉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适应能力很强,在平原、丘陵、村庄、农田、稀疏林地、公园都有栖息。

惊恐时头顶的冠羽会打开,飞行时呈波浪状前进,振翅较缓慢。

遍及全国各地。

佛法僧目

佛法僧科

三宝鸡(Eurystomusorientalis)

体长约30cm,中等体型,整体看上去粗壮结实,头大嘴粗。

羽色鲜亮,嘴鲜红色,幼鸟嘴为褐色。

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的天蓝色斑块明显。

通常单只活动,偶尔也结成小群,常栖息于开阔的林缘。

在华南地区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

翠鸟科

普通翠鸟(Alcedoatthis)

体长约17cm。

背部中央为鲜艳的蓝色。

雌鸟下嘴基部红色,雄鸟嘴部全黑,幼鸟下体颜色较暗而非成鸟那样呈鲜艳的橙红色。

活动与池塘、溪流及小河边。

除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外,几乎遍布全国,大部分为留鸟,东北地区为夏候鸟。

白胸翡翠(Halcyonsmyrnensis)

体长27cm。

上体背部浅蓝,头、肩及腹部为褐色,喉和胸部为白色。

飞行时也可看见飞羽基部大面积白色斑。

栖息生境与食性都与蓝翡翠相似,但较蓝翡翠更喜欢开阔地。

在我国长江以南普遍存在,为留鸟。

近来在河北也有见到的记录。

蓝翡翠(Halcyonpileata)

体型较大,体长有30cm,嘴部鲜红,头部黑色,白领,上体深蓝色。

幼鸟嘴部颜色较暗,胸部具深色鱼鳞纹状羽毛。

栖息于平原和山地的溪流、湖泊、海边红树林等地,同普通翠鸟捕食方式相似。

在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普遍有繁殖,北方的种群迁往南方越冬。

鱼狗科

冠鱼狗(Megacerylelugubris)

体型甚大,体长约42cm。

周身除喉、脸颊和腹部白色外,其他地方黑白斑驳相间,冠羽发达,停落在石头上时常把冠羽和尾同时竖起。

雄鸟胸部有褐色斑。

栖息于山麓或平原森林中的河流附近。

在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华中、华南普遍存在,为留鸟。

斑鱼狗(Cerylerudis)

体长约28cm。

冠羽较小,白色眉纹显著,且胸部具黑色条带。

雄鸟有两条胸带,下面一条较窄,而雌鸟只有一条,且中央不相连。

经常在空中定点振翅。

栖息于开阔地带的溪流、湖泊、海边红树林等水域附近。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于较大的水面。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为常见留鸟。

鹃形目

杜鹃科

乌鹃(Surniculuslugubris)

体长约23cm。

通体大致黑色而具蓝色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及尾下覆羽具白色横斑。

较老的鸟枕部常有白色斑点。

下体黑色,微带蓝色或辉绿色。

单独或成对活动于山地或平原茂密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

在海南岛为留乌,在其它省区为夏候乌。

噪鹃(Eudynamysscolopacea)

体长39-46厘米。

尾长,雄鸟通体蓝黑色,具蓝色光泽,下体沾绿。

雌鸟上体暗褐色,略具金属绿色光泽,并满布整齐的白色小斑点,头部白色小斑点略沾皮黄色,且较细密,常呈纵纹头状排列。

背、翅上覆羽及飞羽,以及尾羽常呈横斑状排列。

鸟喙白至土黄色或浅绿色,基部较灰暗。

脚蓝灰。

栖息于山地,丘陵,山脚平原地带林木茂盛的地方,稠密的红树林,次生林,森林,园林及人工林中。

鹰鹃(Cuculussparverioides)

头和颈侧灰色,眼先近白色。

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纵纹,下胸及腹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

上体和两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较暗,具宽阔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

常单独活动,多隐藏于树顶部枝叶间鸣叫。

中国自辽宁以南经秦岭至四川及西藏南部为夏候鸟,在云南和海南为留鸟。

偶见于台湾。

八声杜鹃(Cuculusmerulinus)

体小约21厘米。

成鸟头为灰色。

虹膜为绯红色。

上嘴为黑色,下嘴为黄色。

胸为橙褐色。

腹为橙褐色。

背为褐色。

脚为黄色。

尾为褐色,有白色羽端。

喜开阔林地、次生林及农耕区。

分布于我国西藏、四川、云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鸦鹃科

小鸦鹃(Centropusbengalensis)

体长约42cm。

除背及两翅为红褐色外,其余部分几乎都为黑色,肩和翅上具浅黄色羽轴。

幼鸟头、颈、下体都为浅棕色,且具褐色条纹,翅膀和尾也满布深色横纹。

栖息于山边和低地的灌丛、芒草丛中,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在我国南方普遍存在,为留鸟。

褐翅鸦鹃(Polophilussinensis)

体长40-2cm。

色的嘴较为粗厚,尾羽呈长而宽的凸状。

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很相似,通体除翅和肩部外全为黑色,头、颈和胸部闪耀紫蓝色的光泽,胸、腹、尾部等逐渐转为绿色的光泽。

两翅为栗褐色,肩和肩的内侧为栗色。

栖息于草丛、灌丛和芦苇丛中。

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

雨燕目

雨燕科

小白腰雨燕(Apusaffinis)

体长14厘米,偏黑色。

头顶为灰褐色,头两侧为灰褐色。

虹膜为深褐色。

嘴为黑色。

喉部白色。

后颈为灰褐色。

背部为黑褐色。

腰为白色。

下体为暗灰褐色。

脚为黑褐色。

尾为黑褐色有绿色光泽,尾上覆羽为暗褐色,上有铜色光泽。

常栖息于开阔林区、建筑物、石壁。

我国南部有分布。

鸮形目

鸱鸮科

领角鸮(Otusbakkamoena)

体长约24cm。

上体及两翼大多灰褐色,体羽多具黑褐色羽干纹及虫蠹状细斑,并散有棕白色眼斑。

眼大而亮,额、脸盘棕白色;后颈的棕白色眼斑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半领圈。

飞羽、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色横斑。

栖息于山地森林,偶见于平原。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东部、华北及华南各地,为留鸟。

斑头鸺鹠(Glaucidiumcuculoides)

体长约24cm。

头、胸、背几乎均为暗褐色。

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细的白色横斑,腹部白色,下腹部和肛周具有宽阔的褐色纵纹,喉部还具有两个显著的白色斑。

尾羽上有6道鲜明的白色横纹,端部白缘。

虹膜黄色,嘴黄绿色,趾黄绿色,具刚毛状羽,爪近黑色。

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并不罕见。

在我国南方普遍存在,为留鸟。

短耳鸮(Asioflammeus)

体长35-38cm。

体形与长耳鴞很相似,但耳羽簇比长耳鴞短得多,很不明显,黑褐色,具棕色羽缘。

面盘显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内侧眉斑白色,面盘余部棕黄色而杂以黑色羽干纹。

皱领白色。

上体为棕黄色,有黑色和皮黄色的斑点及条纹,下体为棕黄色,具黑色的羽干纹,但羽干纹不分支形成横斑。

跗跖和趾被羽为棕黄色。

虹膜金黄色,嘴和爪黑色。

在我国东北北部繁殖,有些留居当地,在东北南部以南各地为冬候鸟或旅鸟。

夜鹰目

夜鹰科

普通夜鹰(Caprimulgusindicus)

上体灰褐色,密杂以黑褐色和灰白色虫蠹斑;额、头顶、枕具宽阔的绒黑色中央纹;背、肩羽羽端具绒黑色块斑和细的棕色斑点。

颏、喉黑褐色,羽端具棕白色细纹;下喉具一大形白斑。

胸灰白色,满杂以黑褐色虫蠹斑和横斑。

腹和两胁红棕色,具密的黑褐色横斑。

尾下覆羽红棕色或棕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也出现于针叶林、林缘疏林、灌丛和农田地区竹林和丛林内。

鸽行目

鸠鸽科

珠颈斑鸠(Streptopeliachinensis)

体长27-34cm。

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在淡粉红色的颈部极为醒目。

尾甚长,外侧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飞翔时极明显。

嘴暗褐色,脚红色。

喜在村落及农田附近活动。

在我国华北及以南地区都有分布,为留鸟。

鸟纲

鹤形目

秧鸡科

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phoenicurus)

中型涉禽,体长约27-33cm。

头顶到上体石板灰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有红斑。

脸、喉和下体白色。

脚黄绿色。

栖息在各种水体,活动隐秘,叫声“苦恶、苦恶”,声音单调。

善行走,飞行能力差,飞一段又降落。

分布于华北以南地区。

黑水鸡(Gallinulachloropus)

中型水禽,体长约35cm。

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和额甲红色,肋有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白色,中间黑色。

游泳时尾向上翘,露出尾部白斑,十分明显。

潜行很远。

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和东南地区。

骨顶鸡(Fulicaatra)

中型水禽,体长约43cm。

通体黑色,嘴和额部白色。

腿绿色,瓣蹼。

生活在有水生植物的水域。

善游泳和潜泳,尾下垂到水面。

飞时得助跑,贴水面飞行,两翅扇动迅速。

分布全国。

鹳形目

沙鸡科

毛腿沙鸡(Syrrhaptesparadoxus)

大小似家鸽,体长约43cm。

上体沙棕色,具黑斑。

翅和尾尖长。

胸有黑斑,腹中有大黑斑。

雌鸟颈下有一黑色细环。

脚和趾密毛。

栖息荒漠地区,喜欢低飞,飞翔迅速,并带有风声。

繁殖地西北,越冬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丘鹬科

扇尾沙锥

(Gallinagogallinago)

中等体型涉禽,体长约23-28cm。

体色以棕黄为主,嘴长且直,大约与头长之比为2:

1.头顶有金黄色和黑色的长宽纵纹,背部羽毛亦有宽的金黄色边缘。

胸部皮黄色,有黑色的短横纹。

繁殖于我国东北和新疆北部,迁徙时经过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于华南和西南地区。

常栖息于稻田、沼泽。

青脚鹬(Tringanebularia)

体长约30-34cm。

嘴长,较粗并微微向上翘,身体以深灰色为主,颈部、背部、前胸密布纵纹。

繁殖期背部有黑色斑。

飞行时可见白色斑块从背部延伸到尾部,尾部有稀疏的横斑。

腿修长,黄绿色。

喜结成松散的群体,在各类湿地环境中活动,捕食昆虫、软体动物、鱼类。

他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迁徙至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越冬。

红脚鹬(Tringatotanus)

体长约24-27cm,体色棕色偏灰。

头长与喙长之比约为1:

1,喙粗壮,嘴基红色,脚红色。

眉纹短而终止于眼。

繁殖羽胸腹部有较密的纵纹,但到非繁殖期变得稀疏。

飞行时,可以看到背部白色的长椭圆形区和翅膀上宽阔的白色后缘区域。

繁殖于西伯利亚,迁徙时经过我国大部分地区,喜集大群栖息于盐田、沼泽、沿海滩涂,于大洋洲越冬。

白腰草鹬(Tringaochropus)

体长约20-23cm。

嘴长而尖。

灰色上体点缀着白色斑点,下体及腰部白色,尾上有粗的黑色横斑。

眉纹不过眼,翼下色深,脚色深绿。

常单独活动,喜上下摇尾。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迁徙时经过我国大部分地区,在非洲、东南亚、大洋洲越冬,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也有越冬个体。

鸻科

灰头麦鸡(Vanelluscinereus)

体型比凤头麦鸡大,约35cm。

身体以黑、白、灰三色为主。

头及胸灰色,背褐色,胸和尾部具有黑色横斑,翼尖黑色,翼后余部、腰、尾及腹部白色。

嘴鲜黄色,端黑,脚亦黄色。

受惊吓飞行时做尖利的叫声“KIK”。

通常喜欢内陆的河滩、湿水田、多植被的沼泽。

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繁殖,迁徙时经过东部及中部地区,越冬于西南及华南地区。

燕鸻科

燕鸻(Glareolamaldivarum)

体长约24-28cm,翼长,尾叉形尾。

飞行起来像燕子或者燕鸥类。

体棕褐色,下腹部白。

喉部皮黄色具有黑色边缘。

两翼近黑,尾上和尾下的羽毛白,叉形尾黑色。

嘴黑色,嘴基鲜红。

大群活动,在空中捕食昆虫。

栖息环境为缺少植被的开阔地。

繁殖于华北、东北、华东、新疆及海南岛,迁徙时见于东部多数地区,于中南半岛及印度越冬。

鸥科

红嘴鸥(Larusridibundus)

全长约38cm。

夏羽头顶、前额、喉、前颈棕褐色。

眼周旧白色。

后头及颈、胸和尾羽白色,胸腹部淡灰色。

飞翔时,背及翼上灰色,翼前缘、后缘

白色,初级飞羽未端黑色。

嘴和脚均为红色。

冬羽头部为白色,头顶有褐色斑纹,眼后有黑褐色斑。

栖息于沿海、内陆河流、湖泊等。

常3-5只一起活动。

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华南地区。

科

小(Trachybaptusruficollis)

全长25—32cm,翅长约100mm,前趾各具瓣蹼;上体黑褐而有光泽;眼先、颊、颏和上喉等均黑色;下喉、耳区和颈棕栗色;上胸黑褐色,下胸和腹部银白色;尾短,呈棕、褐、白等色相间。

平时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

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

分布于全国各地。

鸬鹚科

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carbo)

体长约90cm。

周身黑色而闪蓝绿色光泽。

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呈鳞片状。

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

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

在全国各地的适宜生境都有分布。

鹭科

白鹭(Egrettagarzetta)

体长约55cm。

全身洁白,肩及背间生长蓑羽,背上蓑羽松散延长至尾端。

腿黑色,脚趾黄褐色。

常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中白鹭(Mesophoyxintermedia)

体长约68cm。

全身洁白,上胸和下背有饰羽,脸部裸皮黄色,腿和嘴黑色。

非繁殖期嘴黄色嘴尖见黑。

栖息于湖泊、沼泽、红树林、河口等。

分布于南方。

大白鹭(Casmerodiusalbus)

体长约90cm。

全身洁白,繁殖期背部蓑羽长而发达,披散至尾部。

眼先青绿色,嘴黑褐色,嘴裂超过眼睛。

非繁殖期蓑羽退去,眼先青蓝色消失,嘴变为黄色。

栖息于湖泊、沼泽、池塘等。

几乎遍布全国。

夜鹭

(Nycticoraxnycticorax)

体长约60cm。

头顶,上背及肩等处黑绿色,额和眉纹白色,枕后有2-3条白色的带状羽。

上体余部灰色,下体均白色。

眼红色。

常栖息于有林木的低洼。

夜行性。

我国为夏候鸟或留鸟。

分布较广。

池鹭(Ardeolabacchus)

体长约47cm。

繁殖期头顶栗红色,几条冠羽延伸至头后。

前胸赭褐色羽毛端部呈分散状,背部蓑羽黑褐色,其余体羽灰白色。

嘴黄,腿黄绿色。

非繁殖期无冠羽和黑褐色蓑羽。

常栖息于池塘、稻田、沼泽等。

喜群居。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苍鹭(Ardeacinerea)

体长约90cm。

全身青灰色,前额和冠羽白色,枕冠黑色,枕部两条黑色冠羽长若辫子。

肩羽亦较长,头侧和颈部灰白,喉下羽毛长如矛状,中央有一黑色纵纹延伸至胸部。

嘴黄色。

常活动于沼泽、田边等。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牛背鹭

(Bubulusibis)

体长约50cm。

通体乳白色,繁殖期头、颈橙黄色,颈部有杏黄色蓑羽,背部有一束红棕色蓑羽,眼黄色,嘴皮黄色。

非繁殖期全身洁白。

嘴、颈均比白鹭短粗。

多见耕地、荒野及沼泽等处。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雀形目

伯劳科

棕背伯劳

(Laniusschach)

体长约25cm。

黑色的贯眼纹宽阔,蓝灰色的头部和棕红色的背部对比强烈,下体主要为白色。

尾羽显得特长。

栖息于海拔较低的开阔农田、稀疏林地。

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地区,为留鸟。

鸦科

红嘴蓝鹊(Urocissaerythrorhyncha)

体长约68cm.。

头、颈、胸部暗黑色,头顶缀白,枕、颈部羽端白色。

背、肩及腰部羽色为紫灰色。

翅羽以黯紫色为主并衬以蓝紫色。

中央尾羽紫蓝色,末端有一宽阔的带状白斑;其余尾羽均为蓝紫色。

嘴壳朱红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林缘和灌丛生境也有分布。

在我国除西部外均有分布。

为留鸟。

黑卷尾

(Dicrurusleucophaeus)

全长约30cm。

通体黑色,上体、胸部及尾羽具辉蓝色光泽。

尾长为深凹形,最外侧一对尾羽向外上方卷曲。

栖息活动于开阔地区,繁殖期有非常强的领域行为,性凶猛,非繁殖期喜结群打斗。

主要取食昆虫。

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吉林以南东部各地至西南、西藏为夏侯鸟,云南南部、海南以及台湾为留鸟。

喜鹊

(Picapica)

长40~50cm,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

留鸟。

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

分布于全国各地。

松鸦

(Garrulusglandarius)

体长约32cm。

整体近紫红褐色,腰部及肛周白色,两翅外缘带一辉亮的蓝色和黑色相间的块状斑。

是山林鸟。

除西北地区外都有分布。

灰树鹊(Dendrocittaformosae)

体长约38cm。

颈背灰色,具甚长的楔形尾。

下体灰色,臀棕色;上背褐色;尾黑,或黑而中央尾羽灰;腰及下背浅灰或白,两翼黑色,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块。

常见于中国东南部中高海拔400~1200米的开阔林间。

灰喜鹊(Cyanopicacyanus)

体长33-40cm。

嘴、脚黑色,额至后颈黑色,背灰色,两翅和尾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

尾长、呈凸状具白色端斑,下体灰白色。

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栖息于开阔的松林及阔叶林。

分布于我国东北至华北,西至内蒙古,山西,甘肃,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直至福建。

发卷冠尾(Dicrurusleucophaeus)

体长约20cm。

尾长而呈叉状;体黑色,上体、胸部及尾羽具金属光泽,酷似黑卷尾,但体型较粗大,外侧尾羽显著向上弯曲,尾为深凹形。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丘陵和山地林区,晨昏喜结群活动。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及华南广大地区。

山椒鸟科

暗灰鹃鵙(Coracinamelaschistos)

体长23cm。

雄鸟青灰色,两翼亮黑,尾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色,三枚外侧尾羽的羽尖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色浅,下体及耳羽具白色横斑,白色眼圈不完整,翼下通常具一小块白斑。

虹膜-红褐;嘴-黑色;脚-铅蓝。

主要生活于平原、山区、栖于以栎树为主的林地。

在我国华北及以南地区都有分布,为夏候鸟。

大鹃鵙

(Coracinamacei)

体长约28cm。

脸及颏黑色。

雄鸟上体及胸灰色,飞羽黑色具近白色羽缘,尾黑,尾中线深灰,尾端棕灰,腹部偏白,眼先及眼圈黑色,喉深灰。

雌鸟色较浅,下胸及两胁具灰色横斑。

亚成鸟似雌鸟,但多偏褐色,下体及腰部横斑粗重。

虹膜近红;嘴黑色;脚黑色。

停留在林间空地边缘最高树木的树顶上。

分布于我国南部。

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flammeus)

体长约19cm。

雄鸟蓝黑,胸、腹部、腰、尾羽羽缘及翼上的两道斑纹红色。

雌鸟背部多灰色,黄色替代雄鸟的红色,且黄色延至喉、颏、耳羽及额头。

比长尾山椒鸟显矮胖而尾短,翼部斑纹复杂。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栖息于平原、低山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环境中。

分布于我国南部。

太阳鸟科

红胸啄花鸟(Dicaeumignipectus)

体长约9cm。

雄鸟:

上体闪辉深绿蓝色,下体皮黄,胸具猩红色的块斑,一道狭窄的黑色纵纹沿腹部而下。

雌鸟:

下体赭皮黄色。

常见于山林,分布于我国华中、华南及西藏东南部。

叉尾太阳鸟(Aethopygachristinae)

体长约10cm。

顶冠及颈背金属绿色,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腰黄。

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闪辉金属绿色,外侧尾羽黑色而端白。

头侧黑色而具闪辉绿色的髭纹和绛紫色的喉斑。

下体余部污橄榄白色。

虹膜是褐色;嘴是黑色;脚是黑色。

栖于森林及有林地区。

分布于我国南部。

太平鸟科

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ous)

体长18cm。

全身几乎呈葡萄灰褐色,头部色深呈栗褐色,头顶有一细长呈簇状的羽冠,一条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到后枕,位于羽冠两侧,在栗褐色的头部极为醒目。

颏、喉黑色。

翅具白色翼斑,次级飞羽羽干末端具红色滴状斑。

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黄色端斑。

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中。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小太平鸟(Bombycillajaponica)

体长约16cm。

尾端绯红色显著,与太平鸟的区别在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臀绯红。

次级飞羽端部无蜡样附着,但羽尖绯红。

缺少黄色翼带。

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针叶林、阔叶林中。

分布于我国东北部,越冬时会到达湖北。

河乌科

褐河乌(Cincluspallasii)

全长约21cm。

全身体羽深褐色;尾较短。

嘴黑色,脚铅灰色。

栖息于山涧河谷溪流露出的岩石上,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

鹟科

紫啸鸫(Myophonuscaeruleus)

体长约30cm。

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蓝紫色,各羽先端具亮紫色的滴状斑,嘴、脚为黑色。

此鸟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栖息于多石的山间溪流的岩石上。

分布于我国华北及以南地区,在北方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留鸟。

寿带鸟(Terpsiphone paradisi)

体长约22cm。

栗色型寿带鸟,是青年期的羽色,其背部栗红色,胸部及腹部灰白色,尾羽栗红色。

白色型寿带鸟,是老年鸟的羽色,其胸、背及尾均呈白色,并杂以黑色羽干纹。

两种色型的寿带鸟,其嘴壳均为蓝黑色,足趾铅灰色。

喜匿栖树丛中。

夏季遍布我国东部及南部。

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reus)

全长约15cm。

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头顶、枕部暗灰色,身体余部棕色,中央尾羽黑褐。

雌鸟除棕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余部分灰褐色。

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地带。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白腹蓝姬鹟(Cyanoptilacyanomelana)

全长约15cm。

雄鸟上体、翼及尾钻蓝色,外侧尾羽基部白色。

眼先、耳羽、喉、胸及两胁黑色,下体余部白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至尾转浅赤褐色。

下体白色,颈侧、喉、胸及两胁沾橄榄褐色。

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及林缘灌丛。

中国为东北及四川西部夏侯鸟,迁徙时东部各地可见。

纯蓝鹟(Eumyiasthalassina)

体长约17cm。

全身绿蓝色,雄鸟眼先黑色;雌鸟色暗,眼先暗黑。

雄雌两性尾下覆羽均具偏白色鳞状斑纹。

与雄性纯蓝仙鹟的区别在嘴较短,绿色较浓,蓝灰色的臀具偏白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