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芜湖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
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
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
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
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
“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
正是由于唐代詩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
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
“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D.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答案】1.D2.C3.D
【解析】
1.试题分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对文中“与之相对”一句理解有误,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C项,原文说的是“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C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错,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徒诗是有音乐性的。
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D项原文上下两句非条件关系,原文只是说““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等车中
蹇先艾
两个星期以前,我到s省去旅行,坐的是三等车。
我是一个三等车的拥护者,崇拜者。
我认为一个人旅行,火车坐头二等,那是天下第一等傻子;他根本不懂得旅行的意义,更不能领略旅行的趣味;充其量,不过表现自己的阔绰而已。
这次我与副刊元老S先生同路,他坐的是二等卧车,和我们的平民车还隔十几丈远。
不过我觉得他并不比我舒服,四个人挤在一间小屋之中,空气沉浊得很,外面的风景也依稀地看不清晰。
屋子里永远坐着那么几个人,面对着面,汗气逼人,一切都显得十分单调与机械。
我和他谈了十分钟便逃回来了,好像鸟儿跳出了幽闭的竹笼,我受不了那种闷郁与拘束!
回到了我赞美的三等车,我便宛若到了天堂。
三等车,严格地说,完全是一个中国小社会的缩影。
没有房间的限制,大家都好像坐在一座大厅之中,享受着平等的待遇,打破了一切界限。
这里面有到各处去收账或运货的商人,有回家省亲的学生,有成年奔波的劳动者,有神气十足的小官僚……平常大家也许过着各种方式的生活,有人像天上的神仙,有人像南面的帝王,有人像载重的马,有人像耕田的牛。
如今藩篱已经冲倒了,壁垒已经坍塌了,大家都变成了同路的客人。
“平安到达目的地”是一同的希望。
只要有一个人开口,随便就可以和同车的人闲谈起来,互相关切着各人的来路和去路,兴高采烈地说着:
“彼此照应吧。
”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一句极其客气的应酬话,里面却一点虚伪的成分都没有。
事实上例如某甲下车去买西瓜,初度谋面的某乙便义不容辞会负起给他照看行李的责任来。
在火车中,大概要算三等客人最能欣赏风景了,他们的车窗永远大开着,一方面可以放进来一些凉风,一方面便有美丽的风景片一幕一幕地在眼前开演。
同时这窗户开着的最大用处是买些零星食物来充饥,颇为方便。
用不着亲身下车,小贩从窗口就递得进东西来。
他们的两餐大多数都是在这小小的窗口便简便地解决了的,且又非常经济。
连饭车中最低价格的蛋炒饭也不容易得到三等客人一度的光顾。
茶是决不肯随便喝的,这是一个出门人不得不打的算盘。
买一个西瓜就可以吃上一天,还能切成小块分散一些给邻座的客人;对方一定春风满面,心中铭感地接受,大热的天气送瓜,与雪里送炭有同等的意味。
这样,岂不是既做了轻而易举的人情,同时又避免了茶房的敲诈!
最有趣味是一到了晚上,在昆虫飞扑着的半明不灭的电灯下面,每一位旅客都描画着异样困惫的神情,弯着腰,沉沉地垂下头,坐着入睡。
有点像老僧的入定,但比他更来得颓唐。
在家里徐徐脱鞋登榻的那种安闲,车上是找不到的。
有人慢慢地便横倒在别人的身上去了,事情自然是出于无心;被对方轻轻一推,随即醒来,连声道歉。
有人因为占据的地盘比较大一点,便蜷着腿,怕阻止了行人的前进,用小手提皮箱当枕头,发出了并不轻微的鼾声。
一到停车的时候,车身突然震动,大家都怕行李的遗失,无一人不自梦中醒回,而且睁大了惺忪的眼睛。
也有人怕过了站,这样问道:
“到了××了么?
”
在三等车中,睡眠似乎被客人十分地重视着,大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样子。
在车轮转动的喧嚣中,他们随时醒来,随时又可以睡去,很少瞪着两眼看天亮的,莫不设法求一度的安息。
夜是非常的短促,它缺少等候人的耐性;你不睡,它也就毫不客气地溜过去了。
火车是匆匆地在赶路,黑夜的脚步也并没有一刻闲暇;客人全得听命于它们的安排与播弄!
三等车的客人,有很多是以吃来消磨时光的,从北平上车有一对中年夫妇,坐在我们的对面,他们一上车就吃,先是汽水,继而香蕉、桃子、牛肉、面包……一直吃到天津——他们的目的地。
我想,这是颇为有趣的事情,“吃”本来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而且这种吃法,是多么地艺术!
这次旅行,匆匆归来,有好几处计划要去的地方都没有去,但在中途却接触了许多景象,使我对于人生更多了一层认识,我不得不感谢三等车的赐与!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段,嘲讽坐头等二等车的人,用“竹笼”“天堂”作比,引出下文对三等车的热烈赞美,言辞坦率,表现出作者的真诚率性。
B.第七段写车轮喧嚣、黑夜短促,客人醒来又睡去,求一度的安息,流露出作者对其消遣度日的不满,以及对生命易逝、无法抗衡的感叹。
C.文中既描写了车厢内的群像,也刻画了一对热爱“吃”的中年夫妇,点面结合,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人生世相、社会风情。
D.文末用“赐与”一词,赞美三等车的见闻丰富了旅行的意义,呼应开头,点明了作品关注社会、思索人生意义的主旨。
5.第六段中,作者是如何写出三等车晚上的“趣味”的?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三等车情有独钟的原因。
【答案】4.B5.①选取典型场景,如昏暗的灯光、困惫的神情、谨慎的睡姿、醒后的反应等,真切地再现三等车内的实景,充满生活气息。
②采用朴素细腻的语言,准确传神地摹画出人物的动作情态,亲切而有味。
6.①三等车是开放的,这里可以观察人生百态,如车内各色人物、窗外各种景致、站台上的小贩等。
②三等车是真实的,这里演绎着生命最简单最自然的状态,如车内的闲谈、睡眠、吃喝等。
③三等车是美好的,这里呈现出平等相待、互相体谅、彼此照应的人情之美,如分享食物、照看行李、收敛睡姿等。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文中说“夜是非常的短促,……你不睡,它也就毫不客气地溜过去了。
”可见作者认为“睡”并非是消遣度日,而是与下文的“吃”一样,皆是人生的享受。
5.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问“第六段中,作者是如何写出三等车晚上的“趣味”的”,从“如何写”可知,是对艺术手法的考查,可从描写的内容、选取的事例、描写的手法、语言句式等角度分析。
如“最有趣味是一到了晚上,在昆虫飞扑着的半明不灭的电灯下面,每一位旅客都描画着异样困惫的神情,弯着腰,沉沉地垂下头,坐着入睡”选取了典型场景,如晚上、昏暗的灯光等。
“有人慢慢地便横倒在别人的身上去了……有人因为占据的地盘比较大一点,便蜷着腿,……无一人不自梦中醒回,而且睁大了惺忪的眼睛。
也有人怕过了站,这样问道:
“到了××了么?
””,用“有的人……有的人……也有的人”选取了典型的事例,真切地再现三等车内的实景,充满生活气息。
语言方面,采用朴素细腻的语言,准确传神地摹画出人物的动作情态,亲切而有味。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注意题干中“对三等车情有独钟的原因”的要求。
从第三段的“回到了我赞美的三等车,我便宛若到了天堂”可知,答题区间主要集中第四段以后至倒数第二段。
从第六段的“最有趣味是一到了晚上”可知,以上的第四段和第五段也分别写了有趣的事,通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来概括即可。
如①三等车是开放的,这里可以观察人生百态,如车内各色人物、窗外各种景致、站台上的小贩等。
②三等车是真实的,这里演绎着生命最简单最自然的状态,如车内的闲谈、睡眠、吃喝等。
③三等车是美好的,这里呈现出平等相待、互相体谅、彼此照应的人情之美,如分享食物、照看行李、收敛睡姿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系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
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200亿千瓦(K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较好的时期:
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2020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
当然,也有类似英国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2月8日《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
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此后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据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
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注]:
①1Gw=1000kw。
②YoY,增长率,是指当期的数据较去年同期变动多少。
(资料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
它不同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
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比如:
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
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
(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
材料四:
由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中国风电稳步发展。
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倾向数据看,2016年新增装机将向河南、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南部等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
截至2016年底,随着第七批风电能源补贴目录项目的申报,补贴将逐步解决,补贴时效也将提速。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风电标杆电价逐步下调,风电已经实现平价,平价的意义在于,风电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具备与火力发电直接竞争的能力,行业的存续不依赖政策的波动及补贴的缓急,并且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获得永续的生命力。
在政府的引导下,风电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开发,比如有一种分散式风电,不用像大规模风电场一样新建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体量小、投资少,就成为民营资本投资风电项目的首选。
如今,民营企业的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如天润、新天绿色等。
(摘自东吴证券公司《2017年风电行业深度报告》)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风电行业的利好信息来自于欧洲风电行业的框架立法、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和英国取消风电优惠等。
B.根据材料二中各个年度的累计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增长率,我们能够了解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的情况。
C.较之于2015~2016年,起初的2006~2007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的数量减少,增长速度放缓。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年度的逐渐推移,中国风电累计装机每年增长,累计装机增长率也逐年提高。
E.风力发电有众多的优点,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就比较适合。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政府在风电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
【答案】7.D8.BE
9.①引导新增装机向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
②风电能源补贴项目逐步解决、时效提速。
③风电标杆电价实现平价,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得永续生命力。
④吸引民营企业参与风电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电压低、线路短”错误,原文是“不用像大规模风电场一样新建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误解文意,“英国取消风电优惠”不是风电行业的利好信息。
C项,对图形分析错误,“增加的数量减少”分析与原图不符。
D项,表述与图形所示不符,从图中累计装机增长率曲线来看,有提高有降低,如2016年累计装机YoY就明显比2015年降低。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注意题干中“我国政府在风电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的要求,可知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抓住材料中的总结性语句,如“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倾向数据看,2016年新增装机将向河南、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南部等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截至2016年底,随着第七批风电能源补贴目录项目的申报,补贴将逐步解决,补贴时效也将提速”;“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风电标杆电价逐步下调,风电已经实现平价”;“在政府的引导下,风电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开发”。
抓住这四个关键句子,摘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郯人也。
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
帝甚爱之,尚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
孝嗣姑适东莞刘舍,舍兄藏为尚书左丞,孝嗣往诣之。
藏退谓舍曰:
“徐郎是令仆人,三十余可知,汝宜善自结。
”善趋步,闲容止。
尚书令王俭谓人曰:
“徐孝嗣将来必为宰相。
”王俭亡,上征孝嗣为五兵尚书。
其年,敕撰江左以来仪典,令谘受孝嗣。
明年,从武帝幸方山。
上曰:
“朕经始此山之南,复为离宫,应有迈灵丘。
”灵丘山湖,新林苑也。
孝嗣答曰:
“绕黄山,款牛首,乃盛汉之事。
今江南未广,民亦劳止,愿陛下少更留神。
”上乃止。
历吏部尚书,领太子左卫率,台阁事多以委之。
武帝崩,遗诏以为尚书右仆射。
明帝谋废郁林,孝嗣即还家草太后令。
郁林既死,明帝须太后令,孝嗣于袖出而奏之,帝大悦。
时议悉诛高、武子孙,孝嗣坚保持之,故得无恙。
孝嗣爱好文学,器量弘雅,不以权势自居,故见容明帝之世。
建武四年,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让不受。
时国用虚乏,孝嗣表立屯田,帝已寝疾,兵事未已,竟不行。
及崩,受遗托,加中书监。
永元初辅政,帝失德。
始安王遥光反,众怀惶惑,见孝嗣入宫乃安。
然群小用事,不能制也。
时孝嗣以帝终乱天常,与沈文季俱在南掖门,欲要文季以门为应,四五目之,文季辄乱以他语,孝嗣乃止。
群小亦稍憎孝嗣,劝帝除之。
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少能饮酒,饮药至斗余方卒。
乃下诏言诛之。
孝嗣之诛,众人惧,唯会稽魏温仁奔赴,以私财营丧事,当时称之。
中兴元年,和帝赠孝嗣太尉,谥曰文忠。
(选自《南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B.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C.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D.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汉朝时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称为敕,南北朝后专指皇帝诏书。
B.领,有兼任官职的意思,表达同样意思的还有带、摄、知、判、征等词语。
C.台阁,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和阁臣,常与“公府”并举。
D.开府,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系三公所享殊遇,故“仪同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孝嗣敢于直谏,体恤民情。
他直言规劝,使武帝放弃了准备营建豪华离宫的想法。
B.徐孝嗣很有远见,行事周到。
他事先为明帝准备好太后的诏令,并制服了掌权的小人。
C.徐孝嗣为人善良,心地仁厚。
他拼力保全了本来要被全部诛杀的齐高帝和武帝的子孙。
D.徐孝嗣雅正淡泊,不慕权位。
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权势,曾经拒绝接受朝廷加赏的待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
(2)时国用虚乏,孝嗣表立屯田,帝已寝疾,兵事未已,竟不行。
【答案】10.C11.B12.B
13.
(1)(孝嗣)八岁时承袭了枝江县公的爵位,朝见宋孝武帝,登上台阶就流下泪来,一直到进入席位。
(2)这时国家财政空虚,孝嗣上表请求施行屯田制,明帝已经卧病在床,战事还没有停止,最终不能施行。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断句。
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题难度不大,首先从“谓……曰”的固定句式来判断,排除BD。
比较AC两句,主要区别在“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这句断句,根据句意,再从句式特点看,一个句子应该有主语,这句中的“吾”是承担主语的成分,放在后句合适,故选C。
点睛: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