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445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docx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

 

07广播电视新闻学乙班第二组:

李慧铃、周杰、熊申平、

全晚晴、田雪

从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

摘要:

本文利用对我校榆中校区6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资料,从对网络和校内网的整体使用情况,在校内网上进行的活动,校内好友的分布情况,和校内好友的现实交往,对校内网陌生人的关注度,比较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网络普及率较高,校内使用程度高;找熟人,更新空间,分享校内东西是人们使用校内的主要活动;校内网的好友中,相当比例仍是已经认识的人,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链接认识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还会继续保持联系,手机和互联网是主要的沟通工具;对校内网的陌生人,持“漠视”态度。

关键词:

大学生校内网人际交往

SNS的全称为SocialNetworkServices,一般翻译为“社交网站”或“社交网”,它是根据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建立的交流手段。

“六度分割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

生人。

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快的SNS网络包括校内网、开心网、、占座网、亿友网等,而校内网是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目前是中国大学生市场具有

垄断地位的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学习经历为特色的的校内网(xiaonei.com),成立于2005年,以在校大学生为用户,实行用户实名制。

截止到2008年3月份,校内网已经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2200万,占据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校内网以“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为口号,鼓励用户以真实身份注册,简单来说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使用者身份的真实性,交际圈子的广泛性,搜索友人的便捷性,使用功能的娱乐性,消息传递的迅速性。

限于精力和阅历,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大部分发生在校园。

随着上网人数和时间的持续增长,在线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传播影响不断加深。

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彼此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显著特色。

互联网将从消闲娱乐功能转向实用性功能,“工具性”的作用会日渐凸显。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异常忙碌,维系关系成本升高。

校内网给了用户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去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和朋友分享照片、音乐和电影,和朋友一起玩各种有趣的互动游戏,使朋友间即使现实中不能相见,也不至于感情疏远。

网络人际传播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从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我校大学生使用校内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我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表现,从侧面了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同时,借助校内网这个网络平台,也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也增进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

而这些问题正是研究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考察分析大学生这一群体特征的重要指标。

因此,通过校内网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主题上,以校内网为案例研究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代表性,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

本项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对网络和校内网的应用程度,校内好友的分布情况,和校内好友的现实交往,对校内网陌生人的关注度,校内的使用情况及方面,探究校内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

通过校内网是否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增进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本次调查研究内容较为全面,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大学生通过校内网进行人际交往的情况,得到的数据要较为客观,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对我们研究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借鉴意义。

 

样本与资料

1.样本设计

这次问卷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男女性别,民族差异等因素。

年级分布到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各自占25%、35%、32%、8%。

这符合大学生在校实际情况,大一开始对校内有一个了解过程,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就注册了校内网,大二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很了解,并早成为了校内网用户的一名,另外,相对的空余时间较多,在上网时会打开校内网,是校内网的主要关注群体。

大四已经进入实习考研的阶段,时间较为紧张,对校内网的关注相对较少。

这种布局是较为合理的。

专业的区分主要是在文理科上,分布较为平衡。

男女各占比例为51.7%,48.3%。

我校民族分布较为广泛,在问卷中涉及的也比较全面。

2.变量测量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界定为大学生对校内网的接触度,校内网使用情况,校内好友的分布情况,和好友的现实交往,校内网的陌生人的关注度五个变量。

3.资料收集与分析

这次调查由第二小组成员实施,资料收集采取“分散填答问卷,当场完成,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

填答问卷的时间为3-5分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结果与分析

调查人群的性别

性别

频次

百分比

 

31

51.7

29

48.3

合计

60

100.0

 

 

 

 

年级

频次

百分比

 

大一

15

25.0

大二

21

35.0

大三

19

31.7

大四

5

8.3

合计

60

100.0

从性别表可以看出男生占总体的51.7%,女生占48.3%,分布比较合理,人数相当

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5%、35%、31.7%、8.3%说明校内网的使用者集中分布在大二大三,大四使用校内的非常少。

对网络和校内网的整体使用情况

我们主要从大学生上网地点,上网时间,对校内网的获知渠道,以及校内网的安全性和实名制等角度进行调查:

上网地点,有67%的人选择在家里和宿舍,有23%的人主要在网吧上网,还有10%的人是选择在其它的地方。

每周上网时间,有31.7%的人每周上网不超过6小时,超过22小时以上的人超过25%,6—14小时的和14到22小时的各占22%。

通过数据分析,大部分同学选择在宿舍和网吧上网,上网时间出现两极分布,中间比例也占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较为合理

有78%的人是通过学生朋友了解到校内的,通过广告获知的人占13%,还有7%的人是在网站链接上知道校内的。

由此看出,同学和朋友的介绍是同学了解校内的主要渠道。

对于校内网的实名制和安全问题,有55%的人对实名制持无所谓的态度,而明确表示好和不好的人各占33%,12%。

校内网的安全性,77%的人认为对他们没有影响,认为校内校内安全和不安全的各占8%、15%。

同学对校内网的实名制和安全性不怎么在意。

在校内网上的具体活动

从上表随机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分享校内的东西是广大校内网用户的最大需求。

针对人们的不同需求,本文抽取了不同选择的部分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调查,尝试找出他们的需求在校内网上得到满足的情况。

其结果如下:

偶尔会把生活中的事情记录在校内中的人占绝大比例,占65%。

有27%的人不会记录在校内上。

这说明在校内网中人们记录生活的事情具有随机性。

在分享朋友食品或照片时,会的占40%,看情况的占36.7%,两者比例相当。

占63%的人很少在校内中写日志,这表明在校内写日志不是人们在校内中从事的主要事情

校内好友的分布情况

添加好友的方式

频次

百分比

 

站内搜索

18

30.0

他人申请

18

30.0

好友链接

16

26.7

其他

8

13.3

合计

60

100.0

好友来源

频次

百分比

 

同学

19

31.7

老乡

10

16.7

于自己专业相关的

2

3.3

随便

29

48.3

合计

60

100.0

添加好友的方式:

站内搜索、他人申请、好友链接各占30%、30%、26.7%其余为其他,站内搜索和他人申请时同学添加好友的主要方式,好友链接也让同学接触到更多的校内好友。

好友来源:

同学占31.7%、老乡16.7%、本专业的3.3%、随便48.3%

这看出同学对校内好友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还有较大部分是和老同学建立校内好友关系,好友中,老乡也占有一定比例。

好友人数

频次

百分比

 

小于50

17

28.3

50——150人

17

28.3

150——300人

15

25.0

300人以上

11

18.3

合计

60

100.0

原本认识的好友比例

频次

百分比

 

25%以下

10

16.7

25%——50%

19

31.7

50%——75%

16

26.7

75%以上

15

25.0

合计

60

100.0

校内好友中,有43.3%的人的好友超过150人,剩下的都在150人以下,原本认识的好友比例,有51.7%同学的好友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认识的。

可看出,校内网还是扩大了同学的网络社交圈,相应的也会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你会把什么人设置为特别好友

频次

百分比

 

生活中的好朋友

38

63.3

男(女)朋友

14

23.3

其他

8

13.3

合计

60

100.0

好友栏中的特别好友,有63.3的人是生活中的好朋友,男(女)朋友比例占23.3%。

可看出,特别好友都是和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这接近现实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

和校内好友的现实交往

有47%的人偶尔会和校内好友保持联系,有事就聚的占30%,经常和好友保持的联系的为20%,从不联系的也有13%。

联系方式主要有短信、电话、网络聊天、写信,依次是42%、33%、18%、7%。

有一部分人会把网络中的好友关系移植到现实交往中,而短信则是沟通的主要工具。

校内网对朋友关系的影响,有77%的认为没有多大关系,有20%的人认为使现实朋友变得更加亲密,还有3%认为使关系恶化。

可见,校内对朋友关系没有决定性影响。

对校内网陌生人的关注度

经常查看陌生人的空间吗

频次

百分比

 

8

13.3

偶尔

35

58.3

不会

17

28.3

合计

60

100.0

经常和陌生人打招呼聊天吗

频次

百分比

 

5

8.3

一般不会

35

58.3

不会

20

33.3

合计

60

100.0

怎样对待陌生人的留言

频次

百分比

 

马上回复

19

31.7

过段时间回复

17

28.3

不管不顾

20

33.3

马上删掉

4

6.7

合计

60

100.0

有58.3%的人偶尔会看陌生人的空间,经常看的人有13.3%,从不看陌生人空间的有28.3%;从不和陌生人聊天的有33.3%,一般不回的有58.3%,会和陌生人聊天的只占5%;对于陌生人留言,33.3%的人选择不管不顾,马上回复的有31.7%,过段时间再回复的有28.3%,而马山删掉留言的有6.7%。

由此看出,同学有通过校内结识陌生人的意愿,对陌生人也有一定的关注,而这不是经常性的。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我校60名大学生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本文从对校内网的整体使用情况,在校内网上的具体活动,校内好友的分布情况,校内好友的现实交往,对校内上陌生人的关注度等方面,全面了解了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1.大学生现有网络普及程度比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配有电脑等网络设备,每周都有一部分时间接触网络,而上校内网也是很多学生展开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平台之一。

开始上校内的时间大都在大一的时候,大二大三是普及期,由于各种原因,大四使用频率在下降。

而对校内网的实名制和安全性,大部分人持无所谓观点。

这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人际交往,有着相对宽松的环境要求。

2.在校内上进行的具体活动主要有寻找熟人,分享校内东西,更新自己的空间。

可见,通过网络,拓宽自己的交际空间,加强与熟人的联系,是同学接触校内的主要动机,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网上的资源,也让同学更乐意上校内。

另外,较为隐形的因素还有,校内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强调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

每个用户在校内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页面,用户可以将其当作自己的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上传自己的照片,把页面装扮成自己喜欢的风格,将自己喜欢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给不同的好友留言或对其日志进行评论,将自己的即时心情当作个人签名等,这些都成为展现自我的方式。

3.校内好友的分布情况,校内好友的主要比例还是现实中熟悉的人,包括老同学,本专业同学,老乡等。

这表明网络人际交往还是基于现实交往的基础上的,同时这个社交圈子相对比较狭窄和封闭,人们结识的人主要是和自己有一定关联度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校内网好友链接的功能,同学认识的好友在数量上和空间范围上都在不断扩展,这既可以认识新的校内好友,也可以找到以前失去联系的朋友。

这是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极大优势。

校内好友人数一般都在150人以上,这显然是大于人们现实交往的范围的,并且这一圈子在逐步扩大。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校内网正是根据“六度空间理论”设计的形式,可以通过滚雪球式的点击链接,更方便更快捷地认识“朋友的朋友”。

校内网真实的头像、家庭地址、所在学校、喜欢的书籍、音乐、运动等兴趣爱好等,使参与者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喜欢结交的朋友。

校内网强大的聚合功能,使得人际交往范围更广、更有效率,降低了交友成本。

4.和校内好友的现实交往,从校内网转移到现实生活,有一部分还是会继续保持交往,这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本来校内好友就是现实好友,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校内网,人们从网络好友变成现实好友,这种情况是更有探讨价值的。

这种原因也可大致归结为两类:

校内网的实名制无形中让人产生了交往的可信性和安全感,这为同学深入了解提供了一种心理的可靠性;同时这又得归功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人们更乐于真实地表达自己,也有可能进行情感交流,转化为现实的好朋友。

由于其它的一些原因,也有一部分好友之间在现实环境中并未有过联系和交往,是纯粹的网友,这也是网络交往的一个弊端。

人们保持交往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短信,电话,网上聊天的方式展开,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交往已形成了稳定而巨大的影响力。

人们普遍认为,校内网并未对现实好友交往产生多大影响,可知,逐步成熟和理性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稳定的交往特征,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网络只是另一个江湖”。

5.对校内网上的陌生人,大部分同学持“漠视”的态度,并不怎么注意和关心,他们也只是一个网络过客。

这也映射了现代青年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个性独立,不易受外界事物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研究结果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是否存在一些关联性,前者对后者会产生可能的什么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交往必然会对人们的交往态度,观念,方式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比如,它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却也有可能拉长人们的心理距离,它加大了人们的网络交流频度,却也让人们忽视现实的交往和沟通。

具有“双刃剑”性能的互联网,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保持一种怎样的交往姿态?

二.以校内网为例,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沟通的空间,还是一个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

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个人的才能得到展现,个性得到释放,情感得以流露。

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在现实中进行沟通和交流,互联网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也是为什么是年轻一代作为网络主体的原因之一。

同时,作为大学生,无论是在软件上,还是硬件上,他们接触网络都具有优势,并且也有自己一定的话语表达空间,校内网正是这样他们的集合地。

通过校内网,认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三.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交往圈是比较局限的,但由于“入世”的原因,也因为思想的开放,认知层面得不断提高,大学生渴望接触新环境,了解新事物,扩大交际圈。

在现实环境的制约下,人们选择了网络这一新平台。

但是对于这一平台,不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网络背后操作者,应该进行怎样的规范和引导?

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四.怎样增强网络交流的现实有效性,使网络资源得到实际利用,使网络好友成为现实交际圈的一部分,延伸自己的人脉,保持网络交流的有序和健康,平衡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关系。

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五.对校内网的实名制和安全性,很多人缺乏关注,而正是现在网络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以引申到对现在网民素质的分析。

总之,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分析,使我们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有了更为客观,全面,具体的认识,对规范我们的交往方式和网络行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也可以引起我们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

附注

成员分工:

拟写问卷:

全晚晴、周杰

分发问卷:

周杰、田雪、李慧铃、全晚晴、熊申平

数据分析:

熊申平

调查报告:

李慧铃、田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