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328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策工具的特征.docx

政策工具的特征

政策工具的特征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分别包括哪些?

作用原理、特征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分别包括哪些?

作用原理、特征?

1、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公开市场货币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再贷款、信贷政策、公开市场2、作用原理与特征存款准备金政策:

(1)作用原理①根据货币供给理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②当中央银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给增加;调高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增加;③存款准备金的存在客观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能力。

  

(2)特征①威力巨大,不能作为日常政策操作工具。

  ②对超额准备金很低的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进一步降低银行可运用资金,引起流动性危机;对于超额准备金很高的银行作用有限。

  ③频繁调整会扰乱银行正常财务计划和管理,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④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息收益很低,降低商业银行竞争力。

  还会出现成本转嫁,造成利率扭曲。

  再贴现再贷款:

(1)作用原理①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②通过控制再贴现贷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

  ③通过控制再贴现利率,影响基准利率。

  ④通过限定再贴现票据种类,影响信贷结构。

  ⑤再贷款主要影响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

  ⑥新增再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2)特征①信贷职能,通过规定再贴现票据种类达到信贷结构的优化;②告示效应;再贴现政策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

  ③谨慎性工具,如果调节过于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公众做出频繁的反应或无所适从;④缺乏主动性,中央银行出于被动地位,因为商业银行是否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处于商业银行的行为,而商业银行具有多种获得资金的渠道,商业银行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措,这样会降低再贴现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公开市场操作

(1)作用原理①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②公开市场业务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主要影响基础货币和国债收益率。

  >通过外汇操作控制基础货币,当外汇占款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会使基础货币增加。

  >通过人民币操作,如债券交易来操作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具体工具有正回购、逆回购、现券买断、现券卖断。

  正回购是为了回收基础货币,央行与商业银行签订协议卖出债券,同时约定央行在未来按协商价格重新购回债券。

  卖出债券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央行的债券减少,这样会导致基础货币减少,从而达到回收基础货币的目的。

  逆回购与之相反,而现券买断与卖断是永久性操作。

  >通过央行票据达到操作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的目的,央行通过发行央票,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央行票据,这样可以减少基础货币,同时也会影响债券收益率。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是用来操作基础货币的,通过利率招标(隔夜)工具来进行。

  >国库现金管理也可调节基础货币,比如把部分国库现金存入商业银行,作为定期存款,这样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又提高了国库现金的收益率。

  

(2)特征优点:

①具有主动性和超前性。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只要条件具备,中央银行就能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而无需考虑商业银行的配合行为。

  ②具有灵活性,可进行连续、经常及试探性操作,易于逆转。

  如买卖债券的规模可大可小,买卖债券的时间、对象、债券的种类、交易方式等都可以选择,这样既可以大幅度调节货币供应量又可以进行微调,还可以及时挽救先前买卖决策的失误,同时,也不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哪有产生巨大振动。

  ③具有精巧性和准确定,可以把握交易规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哪一种政府债券,购买多少,均由中央银行决定,从而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额以及拥有的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供应量。

  ④操作迅速,时效性强。

  ⑤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

  局限性:

①依赖于资本市场发育水平,国内金融市场机制需要完善或比较完善。

  ②施行效果受到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制约。

  ③对中央银行准备金预测水平和操作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金融市场上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较为丰富和适当。

  信贷政策

(1)作用原理:

①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来操作基础货币,会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

  比如,规定汽车和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款比例、证券质押贷款比例等等;②可以调控信贷结构,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③限制性的信贷政策。

  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

  利率政策①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②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利率政策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③具体的利率工具有央行基准利率(会影响市场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可以调节市场利率),以及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可以调节利率期限和风险结构)。

  汇率政策①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

  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价格、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②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

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水平、生产和产品多样化、贸易冲击脆弱性、政治稳定性、经济规模或GDP大小、资本流动、失业率或通胀诱因以及外币定值债务等。

  政策的基本特征政策的基本特征政策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政治现象之一,是现代人在议论国家大事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关于政策的特点众说纷纭,有学者提出分为政策的基本特点和具体特点,其中基本特点包括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载体和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具体特点包括权威、明确和时效性;有学者提出分为政策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特征,其中本质特征包括政策体现出一个国家或政治社会的政治现状,反映统治阶级意志;所有的国家政策都是公共政策;政策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策的目标性与实践性;政策是由多种政治因素互动、表现为一系列环节的动态过程。

  形式特征则从政策与政治理论、政策与策略、政策与法律等方面着手论述。

  有学者提出政策的特征包括中介性、阶级性、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阶段性、目的性、变通性等;有学者提出其基本特征包括现实和有效性统一、稳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层次性和相关性的统一、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系统性和权威性及其两重性等方面;还有学者提出政策首先与秩序有关、政策依赖权威,政策意味着专业知识。

  关于政策一词的译法,经过我国学者的考证,比较公认的说法是:

政策,顾名思义,就是政治上的策略或谋略。

  在古汉语中,虽然没有‘政策’一词,但却存在‘政’、‘策’两字,它们是被分开使用的。

  前者指政治、政权、刑事等,后者则指策划、策略、计谋。

  和我国相比,日本是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国家,明治维新后,大量西学传入日本,有些学者在翻译英文‘policy’时,从早已传到日本的汉字中挑选了政、策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政策。

  由此,我们撇开繁琐的甚至是牵强的特征分析,总结出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政治性没有政治,就没有政策。

  政策与政治相伴而生。

  政治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任何政策都有政治性,从国家政策、社会政策到企业政策、家庭政策,都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及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这里的政治应该作广义的理解,不能仅仅从国家和政党的角度对其作狭义的理解。

  随着社会分化为利益相互对立或冲突的不同阶级与阶层,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的统一性不再存在,至少在涉及利益的社会分配时即是如此。

  不同的个人由于所处的地位、环境、所受的教育、个性等都不相同,致使价值判断各不相同。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不同的主体对于政策问题的看法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必然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政策的制定者必然会代表某些集①刘斌王春福﹒政策科学研究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93—97.②郑敬高﹒政策科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3-1720-28.③王福生﹒政策学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6-2834-37.④沈承刚﹒政策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29-39.⑤[英]H.K.科尔巴奇.政策[M].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12.⑥郑立新﹒现代政策研究全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⑥⑤④③②①团或者个人的利益,他们在对某项利益进行分配而制定政策时,都含有通过该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现了其价值选择,具有明显的政治价值取向。

  在利益矛盾和阶级冲突中形成决策,即通过政治的途径形成决策,这就是政策。

  

(二)策略性政策是一种行为措施,并且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行为措施。

  就政策的结构而言,一项完整的政策,既包含了政策的目标,同时也包括实现该目标的计划、方法或手段。

  这种方法、手段等就体现了政策的策略性。

  一般来说,政策的出发点是政治的,策略的出发点是管理的。

  政策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但是政策制定者必然还有关于路径、方式方法的考虑,利用时机、技巧、智慧,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尽管这种策略的谋划必须为行动的目标和价值服务,但它更多的考虑是怎样实现既定的目标价值,而不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价值。

  显然,政策除了具有政治性,还有策略性。

  第一章金融工具特征第一章:

金融工具特征:

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

  按期限不同可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商业票据、国库券、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和资本市场工具(股票和债券),还有两种分类是按交易次数与方式和金融工具忏悔。

  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风险收益率(违约风险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期限风险收益率)资金时间价值=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以用国库券利率表示资金时间价值。

  解聘是通过(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办法,接收是通过(市场)约束经营者的办法。

  协调所有者与债权人矛盾的方式:

限制性借债,即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借款的用途、借款的担保和借款的信用条件。

  收回借款或停止借款。

  第二章:

协方差=相关系数×单项资产收益率标准差×市场组合资产率标准差贝他系数=相关系数×单项资产收益率标准差/场组合资产率标准差风险收益率=风险价值系数×标准离差率注意公式中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的不同假设市场均衡时,预期收益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必要收益率,在此情形下,贝他系数和相关系数可以相互推算。

  无风险资产的标准差、贝他系数和相关系数为0,市场组合的贝他系数和相关系数为1。

  方差为0.64,标准差为0.8,方差为0.64%,标准差为8%。

  第三章递延年金P=A×〔(P/A,i,m+n)-(P/A,i,m)〕确定m,5年后第一年年末,m为5;5年后第一年年初,m为4;第5年年末,m为4;第5年年初,m为3。

  股票的本期收益率=上年股利/当日收盘价债券的本期收益率=年利息/买价,与票面收益率比较注意题目要求的是计算持有期收益率还是持有期年均收益率,如果考试中遇到计算持有期收益率,并且持有期短于1年,最好两个指标都要计算。

  递延年金P=A×〔(P/A,i,m+n)-(P/A,i,m)〕或P=A×(P/A,i,n)×(P/F,i,m)如何确定m非常重要,注意递延期后的年金初始付款时点,5年后第一年年末,m为5;5年后第一年年初,m为4;第5年年末,m为4;第5年年初,m为3。

  第四章:

1、原始投资=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办费)+流动资金,投资总额=原始投资+资本化利息。

  2、静态投资回收期指原始投资的回收期,即不包括资本化利息。

  投资利润率=息税前利润/投资总额,投资总额包括资本化利息。

  3、若题目无要求,计算静态投资回收期按包括和不包括建设期两种。

  方案决策时也是如此。

  4、注意有无建设期,若有且运营期净现金流量相等,则按递延年金现值计算,最后一年计算现值年限为项目计算期即建设期加运营期。

  5、若有建设期而且存在借款,则要进行建设期间的利息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增加折旧。

  资本化利息只增加折旧,不造成现金流出。

  6、计算净现值NPV,注意建设期的投入以负值计算。

  注意固定资产有无残值。

  不要忘记垫付及回收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当流动资金与固定资产投资不在同一时点时。

  7、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抵减所得税=(折余价值-变价收入)×所得税税率。

  8、息税前利润=经营收入-经营成本(付现成本)-折旧-营业税金及附加-维持运营投资,计算所得税时注意税率,有的题目用30%或40%,而非33%。

  9、计算净利润只考虑本项目利润,原利润及其他项目带来利润不考虑。

  10、题目设计一般运营期每年的净流量相等,若不相等则很可能计算有误,除非题目本身提供了多个现值系数。

  11、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不一定是直线法,新旧固定资产的残值也可能不一样。

  12、净现值率表示净产出,获得指数表示总产出。

  净现值率=项目的净现值/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即当原始投资是分次投入时要计算其现值。

  13、运用插入函数法时,净现值乘(1+r)进行调整,净现值率无需调整。

  14、计算净现金流量时,若题目未明确表示,则新建项目的净现金流量按所得税前和税后两种方法列出,更新改造项目仅计算所得税后。

  第六章:

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商业折扣的最低条件,以预期坏账损失率表示。

  信用条件指付款条件,包括信用期、折扣期、折扣率。

  即现金折扣率是与信用条件相关,与信用标准无关。

  应收账款信用决策决策分析,题目可能不直接告知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售价再订货点=全年材料使用量/360×在途时间+保险储备,注意保险储备计算公式。

  P168,例6-18,安全储备与再订货点分析再订货点=交货期需求+保险储备平均存货水平=经济进货批量/2+保险储备储存成本=平均存货水平×单位储存成本订货成本=订货次数×单位订货成本订货次数=需求总量/经济进货批量第七章:

销售额比率分析法:

对外筹资需要量=预计今年增加的销售收入×变动资产占去年总销售收入数+不变资产增加数-预计今年增加的销售收入×变动负债占去年总销售收入数-不变负债增加数-预计今年总销售收入×预计今年销售净利率×(1-今年收益分配率)注意区别股利分配率和留存收益率,二者互补。

  高低点法资金需求增量=收入增量×变动资金bb=(最高期现金占用量-最低期现金占用量)/(最高期销售收入-最低期销售收入)认股权证理论价值=(普通股市场价格-普通股认购价格)×认股权证换股比率,注意不是(普通股市场价格-购买权证价格)换股比例越高理论价值越大,普通股市价越高价值越大,认购价格越低价值越大,剩余有效期间越长价值越大现金折扣决策:

如果判断应享受现金折扣,则在相应的折扣期最后一天付款;如果判断应放弃现金折扣,则在信用期最后一天付款。

  现金折扣成本与折扣期、折扣率成正比,与信用期成反比。

  计算普通股成本时不要忘记所股利增长率加上。

  计算股票价值时要注意分子是D0还是D1年,已经发放的股利要乘(1+股利增长率)。

  分母是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股利增长率,收益率通常是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

  计算债券资金成本时注意债券面值与发行价格的不同,如面值95,发行价格100,利息率10%,则债券资金成本为95×10%×(1-33%)/100。

  第八章:

公司价值分析法,注意题目条件注明是的借款利息还是借款资本成本率。

  约束性固定成本指折旧费和长期租赁费,酌量性固定成本指广告费、研究开发费和职工培训费。

  (联系第十一章)技术性成本中心中的技术性成本指投入量与产出量有密切联系,通过弹性预算控制。

  酌量性成本中心中的酌量性成本指投入量与产出量无直接联系,着重于预算总额的审批上。

  第九章: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影响公司形象按市价发放股票股利,资本公积增加,增加数为股本增加数×(市价-股票面值);按股票面值发放股票股利,资本公积不变。

  发放股票股利和分割股票均不改变所有者权益合计数,股票股利改变所有者权益的各个明细数,分割股票仅增加股票数量。

  第十章:

计算经营性现金流入时注意题目是否要求估算增值税,要求时则为不含税收入×(1+17%)×收现率第十一章:

成本中心的的责任成本变动额,等于可控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合计变动额。

  如果题目没有直接告知标准固定成本总额,则标准固定成本总额为标准固定成本分配率×标准工时。

  计算标准分配率,分子是工时不是件。

  第十二章:

计算财务指标时,如果分子是收入、利润或经营现金净流量,分母是资产负债表数,一般情况下分母要求平均值,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为例外。

  注意题目要求计算的是年初数还是年末数。

  计算每股收益时普通股数要调整,每股股利不用。

  每股净资产=年末净资产/年末普通股数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本+股本溢价)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刑事政策特征刑事政策的特征学界对刑事政策的定义历来有最广义、广义、狭义几种说法,纵览各国学者(李斯特、费尔巴哈、德国学者克兰斯洛德、法国学者安塞尔、德国学者希泊尔、法国学者马蒂、法国学者拉塞杰、曲新久、梁根林等都曾对其下过定义)观点不下于二十余种。

  综合各学者观点,刑事政策是指,国家在同犯罪作斗争中,根据犯罪的实际状况和趋势,运用刑罚和其他一系列抗制的手段措施,为达到有效抑制、预防犯罪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决定和方法的总合。

  刑事政策的特性,即指刑事政策自身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反映的特殊属性。

  学界对刑事政策的表述历来存在较大分歧,由此导致对其特征的论述不一。

  然而从其纷繁复杂的争议背后,不难总结出刑事政策的意向性、综合性、开放性等本质特征。

  一、学界对刑事政策特征的界定在刑事政策特征问题的讨论上,许多学者莫衷一是。

  如侯宏林在其《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一书中提出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指引性和倡导性五大特征;梁根林在其《刑事政策:

立场与范畴》一书中提出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稳定性、目的性和意向性、紧张性等特征;孙文红在其《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一书中提出意向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何秉松在其《刑事政策学》一书中提出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变通性等特征。

  谢望远、卢建平等著的《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一书中提出意向性、开放性、综合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⑤④③②①二、评议学界关于刑事政策特征的界定笔者在分析以上学者的观点时发现诸多非刑事政策的特征被套用,且诸多特征具有包容关系。

  如侯宏林在其《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一书中的表述,细读之,不难发现其彼此存在交叉。

  开放性是指刑事政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刑事政策制定程序的宽松性,开放性不免有包容、引申出灵活性之嫌;而指引性(也可称为刑事政策的指导性、导向性或方向性,是指刑事政策所具有的为预防、控制犯罪活动确定目标、指示方向、明确路径的属性)、倡导性(也可称为刑事政策的提倡性、号召性,是指刑事政策对行为的指引是倡导性而非强制性的)特征似乎又可被意向性所包容。

  梁根林在其《刑事政策:

立场与范畴》一书中的表述,整体性可为综合性所包容,动态性、稳定性似乎可为开放性所引申。

  而何秉松在其《刑事政策学》一书中的表述,规范性、目的性等特征似为刑法、刑事诉讼程序等学科所通用,无特殊之处,并未道出刑事政策的独特特征。

  鉴于此,认为有必要对刑事政策特征进行整合。

  三、刑事政策特征新论刑事政策与刑法、刑事诉讼程序和刑事侦查规则以及罪犯矫正工作等都是国家用以同罪①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09—112.②梁根林.刑事政策:

立场与范畴[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5:

52—67.③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M].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19—22.④何秉松.刑事政策学[M].北京:

群众出版社,2002:

55.⑤谢望远卢建平.中国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犯作斗争的工具,因此他们有阶级性、时代性、目的性等诸多共性,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而不能彼此替代。

  据日本大谷实《刑事政策学》的观点,刑事政策的核心是防止犯罪的国家活动,防止犯罪包括犯罪预防和犯罪抑制两方面。

  刑事政策的终极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也即强调构成社会的个人和集团之间的调和,安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研究不难发现,刑事政策的目的和宗旨均可归结到应对犯罪上来,因为应对涵盖了预防与控制等方面。

  那由此推出刑事政策的特征中不可避免的糅合了应对犯罪的因素。

  笔者把刑事政策的特征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应对犯罪的意向性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观察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对价值作出的权威的分配,反映着权威者的意志倾向性,刑事政策也不例外。

  意向即意向倾向,刑事政策就其基本精神而言是国家对付犯罪现象的意志倾向。

  意向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这一刑事政策为例,在国家控制犯罪的活动中必须有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但不能一味惩办,该宽大的应当宽大,但也不能宽大无边,这是确定的。

  但是,惩办与宽大的比重关系如何配置则是不确定的,会因不同案件(在微观上)和不同形势(在宏观上)而各有侧重。

  所以,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适用何种方法才能实现惩办与宽大的结合,可能受制于很多偶然因素(包括极其罕见的突发恶性案件的影响、个别领导人意志的突然转变、利益集团的压力等)的制约。

  同样,宽严相济等刑事政策即是如此。

  这种不确定性的形成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刑事政策所反应的社会关系的极其复杂型(无论是犯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还是控制犯罪诸手段的运行机制)。

  认识论认为,对单纯的事物,主体容易获得精确认识;而对复杂事物的性状和变化,容易出现认识的模糊性。

  其实这种模糊性,是客体本身的模糊性造成的主体认识的模糊性。

  现代科学表明,精确性和模糊性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种相反的认识形式。

  精确思维的优点是严格和精确,但死板和繁琐常常是其弊端;模糊思维在不损害意义表达的条件下则具有简洁、灵活和高效的优点。

  在模糊认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