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283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docx

五上期中知识总结1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复习题

一、填空: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3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十几)千米。

2.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3.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地幔由(硅)、(铁)、(镁)等组成,厚约(2900)千米,温度为(1000——3000℃),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的(固态)物质。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由(铁)、(镍)组成,地核的半径为(3400)多千米,温度约为(4700℃)。

5.1.地球内部有(煤)、(石油)、(火山喷发物)、(金属矿藏)。

▲5.2.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

上升的岩浆有的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则可能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5.3.火山石是由火山喷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和涌出地面的(岩浆)冷却而成的(岩石)堆成的锥形山。

▲5.4.有的火山喷发后一直没有再喷发,这样的火山叫作(死火山),有的火山喷发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喷发,这样的火山叫作(活火山),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火山叫作(休眠火山)。

5.5.火山喷发给我们造成灾难,也给我们带来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等矿藏。

6.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突然喷发了。

喷出的火山灰和岩浆使周围的度假村、木材场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坏。

7.(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外在表现。

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地下水位突然改变)(动物惊慌不安)等。

7.1.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它叫(地动仪)。

7.2.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屋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7.3.▲用手握小木棍两端,用力压,小木棍会(断裂),断裂时,手有(麻木或疼痛)的感觉;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用力向中间挤压毛巾的两端,毛巾会(褶皱)。

这两个实验都是模拟(地震)形成的实验,毛巾和小木棍相当于地震中的(地壳),手用的力表示地球受到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力。

7.4.在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指导下,我国相继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使我国的(石油)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8、卵石都具有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的共同显著特征。

▲9.岩石是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10.飞机、叉、刀,钢笔,轮船,汽车,自行车的原材料都来源于(铁矿石)。

杀虫剂、消毒剂、燃料、染料、医药、合成材料的原材料都来源于(煤)。

11.矿产资源(有限),又不可(再生),必须有计划开采。

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法》

人类对煤矿的开采方法:

采取(开凿矿井)的方法进行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像石油这样液体性质的矿产,采取(钻井开采)的办法进行陆上和海上开采。

▲1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或(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等)。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13.矿物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常见的有(硫黄)、(石墨)、(石英)、(滑石)、(黄铁矿、(斜长石)、(方解石)、(金刚石)。

▲14.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

它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州区北关),全长(1794)千米。

贯通六个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15.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个地区在很久前是(海洋)。

15.1.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风雨侵蚀)、(地震)等。

二、判断:

1.地球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

2.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

2.2.火山喷发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

2.3.所有的火山都会喷发。

(×)

2.4长白山天池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有关。

(√)

3.凡是地震,人们都能感觉到。

(×)

3.1.发生地震时,应该拉开电闸,关掉天然气,灭掉炉火。

(√)

3.2.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岩层断裂造成的。

(√)

4.在温度变化条件下,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使岩石发生崩解与破碎。

这是温度对岩石的破坏。

(√)

4.1.人们通常把所有埋在地下的石头叫作矿物。

(×)

5.水、二氧化碳、生物有机体和酸雨也能对岩石产生风化。

(√)

6.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

6.1.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

三、选择:

1.对地球内部的探究人们主要使用(C)

A.钻探B.打坑C.地震波、磁力等信息

1.1.地球内部的温度(C)

A.很低B.与地面一样高C.很高,能把岩石熔化D.无法测量

1.2.地壳厚薄不均,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B)千米。

A.20B.30C.40

1.3.岩浆冷却后变成的是岩石,说明岩浆的成分(A)。

A.与岩石接近B.与岩石完全一样

1.4.火山喷发是,岩浆是(C)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C.靠地球内部压力作用

1.5.火山喷发是(A)。

A.自然现象B.人为景观

2.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AC)

A..地下水位突然改变B.老鼠搬家C.动物惊慌不安D.突降大雨

3.下列矿产属于能源矿产资源(CFI)、属于金属资源(ABG)属于非金属资源(DEH)

A.铁B.铜C.煤D.石英E.方解石F.石油G.铅H.石膏I.天然气

4.煤和石油是(A)。

A.能源矿产B.非金属矿产C.金属矿产

5.渗入岩缝中的水结成冰时体积会(A),从而对岩石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A.变大B.缩小C.不变

5.1.矿产是(B)的。

A.可再生B.不可再生C.有的可再生,有的不可再生

5.2.“石油”一词是(B)最早提出的。

A.李四光B.沈括C.洛克菲勒

四、简答:

1.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

答: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用仪器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推知地下物质的状态和分布情况了。

▲2.什么是风化?

什么是风化作用?

答:

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3.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流的(冲刷)和岩石之间相互(碰撞)、(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形成卵石。

▲4.简述火山的成因。

答: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5.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答:

有弊一面:

(1)烧毁森林、房屋

(2)覆盖田野(3)污染空气

有利一面:

(1)形成铁、金刚石等矿藏

(2)形成地热资源

(3)死火山开发成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4)火山灰冷却后形成肥沃的土壤。

▲6.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

试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

答: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7.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答: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

来不及逃出时,应选择到(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供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7.1.假如上课时突然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

1.跑到空旷处2.保护好头部、蹲在桌子下面或墙角处

3.撤离时要有序、不能慌乱4.听从老师的指挥、不单独行动。

▲7.2地震前通常会有一些预兆,你知道哪些?

答;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井水、泉水异常,有发浑、冒泡、变味、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现象;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慌不安、不进食、乱闹乱叫、挣断缰绳逃跑等。

▲8.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

什么是矿产?

举例说明。

答: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铁矿石、铜矿石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9.如何保护地表?

 

答:

(1)停止毁林开荒

(2)恢复天然草场(3)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

(4)遵守《矿产资源法》等,合理有计划开采矿产

10.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有哪些影响?

请你从两方面举例谈一谈。

有利一面:

退耕还林,修建水库,绿化沙漠。

有弊一面:

砍伐森林,毁林开荒,开山修路,开挖河道,过度放牧等对地表变化有很大影响。

11.利用碎砖块来模拟卵石的形成,记录下碎石块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实验前:

碎砖块数量少、棱角分明、水清澈

实验过程中:

水变浑浊、砖块变小

实验后:

碎砖块数量变多、变小、棱角被磨平变圆。

五、实验

1.你是怎样制作卵石的?

请你把制作过程写在下面(为了方便,可以用砖块替代制作卵石)。

制作材料:

广口玻璃瓶、石头、砖块、锤子、水等。

制作过程:

(1)将石块或砖块敲碎。

(2)在地上磨或两块互相摩擦,去掉棱角。

(3)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与水一起放在广口瓶,盖上瓶盖,使劲摇晃,过一段时间观察。

结论:

这些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慢慢消失了,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了。

2.写出模拟地震的实验报告。

实验器材:

竹筷

实验过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

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

筷子——地壳的岩层;筷子被用力弯曲——挤压变形;当筷子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3.实验:

探究火山的成因

实验材料:

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在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实验结论:

番茄酱模拟的岩浆从洞口喷发形成火山。

4.请你写出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方案。

使用材料:

各色橡皮泥

制作步骤: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

(2)用橙色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在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橙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复习题

一、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振动停止),声音随之消失。

▲2.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让声音消失,必须让物体(停止振动)。

2.1.如下图所示:

用小槌敲响音叉,并立即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音叉振动,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实验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鼓面上放沙粒敲打鼓面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沙粒在(跳动)。

▲4.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做的三个实验是(固体振动发声实验)、(液体振动发声实验)、(气体振动发声实验)。

▲5.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并且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其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1.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

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皮筋会(振动)。

当皮筋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皮筋会停止(振动)。

▲6.物体振动发声时,形成了声音的“波浪”。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7.声波和水波的传播方向是不一样的,水波向(水平)方向传播,而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8.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走在路上听到喇叭声,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9.耳朵分为(外耳)、(内耳)、(外耳)三部分。

(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

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10.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0.1.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10.2鼓膜的作用是(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并把振动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

10.3人的听觉产生于(听觉中枢)。

10.4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微微张开口,其目的是(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以防鼓膜受损)。

▲11.声音有(大小)和(高低)的不同。

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音调。

▲12.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

因此,当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13.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低频率波。

次声波不依靠其他辅助设备,能在地球上传播很远的地方。

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性质稳定,能量衰减幅度小,穿透力强,可用于(定向导航)。

▲14.人耳听不到的声波有(次声波)和(超声波)

1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16.人们为了消除噪声污染,采取措施:

消除噪声源、隔离噪声源、降低噪声。

17.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音)的作用

▲18.噪音的主要来源有(交通噪音)、(生产噪音)、(生活噪音)。

▲19.(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20.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快)声音高,(振动慢)声音低。

▲21.声音的大小称为响度,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22.用同样的力敲打长短不同的两根铁管,长铁管发出的音调(低),短铁管发出的音调(高。

二、判断题

1.只要有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

(√)

2.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

3.用手敲桌面,可听到声音,但并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

4.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

5.我们能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

6.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7.次声波不依靠其他辅助设备,能在地球上传播很远的地方。

(√)

8.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医院用B超探测病灶,潜水艇利用声纳导航。

(√)

9.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

10.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或丧失.(√)

11.耳廓有收集声音并把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

(√)

12.消除噪音的最好办法是在耳中塞上一个耳机或棉花团。

(×)

13.人耳能听到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以外的声音。

(×)

三、选择题

▲1.赫兹的的意义是(B)

A.声波1秒钟振动的次数

B.发声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

▲2.超声波是指(B)/次声波是指(A)

A.20赫兹以下的声波

B.20000赫兹以下的声小组

3.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C)

A.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4.我们听到打雷声,是(B)把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A.水B.空气C.大地

5.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B)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种草植树C.戴防止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禁止鸣喇叭

6.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是(AD)(多选)

A.市区禁止汽车鸣喇叭B.街道两旁种树种草

C.纺纱工人戴上防噪声的耳塞D.建筑工地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7.从环保角度看,噪声是指(D)

A.音色难听的声音B.音调很高的声音C.响度很大的声音

D.妨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

8.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B)

A.没有变化B。

产生波纹C。

迅速上升

9.声音传到大脑的路径是:

(C)

A.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大脑B。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大脑

C.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10.植树造林是一种(A)的方法。

A.降低噪声B消除噪声

11.做音叉发声实验时,用手按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这时音叉(B)

A.继续不停的发声B。

马上停止发声C。

可能继续发声,也可能停止发声

12.对着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主要是(B)振动

产生的。

A.瓶子B.空气C.没有物体振动

13.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并且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其中声音在(B)中传播速度最快;在(A)中传播速度最慢。

A.气体B.固体C.液体

14.鼓膜的作用是(A)

A.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并把振动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

B.收集声波C.防止进水

15.人的听觉产生于(C)

A.鼓膜B.耳蜗C.听觉中枢

16.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微微张开口,其目的是(B)

A.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以防鼓膜受损C.减缓紧张的情绪

17.用相同的力敲打长短不同的两根铁管,长铁管发出的音调(B),短铁管发出的音调(A)。

A.高B.低

18.蝙蝠能利用(C)探测障碍物。

A.次声波B.声呐C.超声波

19.噪声是什么产生的(B)。

A.说话B.震动C.移动

四、问答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又是怎样消失的?

答: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振动停止,声音随之消失。

2.生活中人们为控制声音的大小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

⑴增大振动或利用扩音器增大声音;⑵采用减少或停止物体的振动来减少声音。

3.噪音有哪些危害?

答:

⑴影响听力;⑵影响工作、学习;⑶影响心血管功能和内分泌系统;

⑷危害中枢神经系统;⑸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⑹高强度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4.在学校里,要减少噪音,你是怎样从我做起的?

答:

⑴轻声关门;2.阅览室里不大声喧哗;⑶楼道里放轻脚步

⑷课间同学交流轻声细语,不追逐打闹等。

▲5.如何消除噪声污染?

答:

⑴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消除噪声源。

⑵将噪声源与生活区分开。

⑶采用吸音与隔音系统来降低噪音。

 ⑷植树造林。

▲6.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7.怎样保护听力?

答:

⑴尽量避开噪音。

  

⑵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以免戳伤外耳或鼓膜。

⑶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

⑷是鼻、咽部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中耳炎。

⑸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8.我们应如何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答:

⑴以真诚、善意、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⑵与他们交流时要有耐心,不嫌弃。

⑶与他们交流时要借助肢体语言。

⑷与他们交流时,说话声音要略大。

9.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答:

⑴交通运输⑵工业生产⑶建筑施工⑷社会生活

10.汽车的发动机在排气时会发出很大的响声,产生噪声污染,我们平时听到汽车发出的声音很小,这是因为安装了消声设备,如果让你设计消声器,原理是怎样的呢?

答:

消声器中应有一定的吸音材料,结构上要增加声音的反射次数,减弱声音传出来。

五、实验题

实验一

【实验目的】研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步骤】

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橡皮筋在振动。

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二

【实验目的】研究声音的传播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

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起码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

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实验三:

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目的:

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

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大鼓、鼓槌。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

2.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鼓前面的蜡烛烛火闪烁,较远处的烛火无变化。

实验结论:

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四

【实验目的】鼓膜作用的模似实验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

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

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六、我的科学实验。

1.如下图1: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隔着水槽壁也能听到闹铃声。

实验说明: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2.如下图2:

用小槌敲响音叉,听清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立即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音叉振动,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

实验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下图3实验中,用劲敲鼓,鼓面发出的声音大,轻轻敲鼓,鼓面发出的声音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