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258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docx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

(一)额叶:

精神、语言、随意运动

1皮质运动区:

中央前回、对侧半身随意运动

2运动前区:

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

张力抑制区

3皮质侧视中枢:

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

4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书写

5运动性语言中枢:

管理语言运动

6额叶前部:

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

1.外侧面:

1额级:

精神障碍

2中央前回:

刺激性一一对侧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

破坏性一一单瘫

3额上回后部:

对侧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

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4额中回后部:

刺激性一一双眼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性一一双眼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

书写不能

5额下回后部(优势侧):

运动性失语(听得懂说不出)

2•内侧面:

1旁中央小叶:

对侧膝以下瘫痪

2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

瘫痪、尿便障碍

3.底面:

1额叶眶面:

饮食过度、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2额叶底面肿瘤出现: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

1皮质感觉区:

对侧肢体深浅感觉

2运用中枢:

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

3视觉性语言中枢:

阅读

损害

1中央后回、顶上小叶:

破坏性——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实

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皮肤定位)

刺激性——对侧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扩张至中央前回运动区一

—部分性运动性发作

2顶下小叶:

A体象障碍

B古茨曼综合症(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书写不能、失读)

C失用症

(三)颞叶:

1感觉性言语中枢

2听觉中枢

3嗅觉中枢

4颞叶前部:

记忆、联想、比较高级神经活动

5颞叶内侧面:

边缘系统,司记忆、精神、行为、内脏

损害:

听觉、语言、记忆、精神活动

1优势颞上回后部:

感觉性失语(听不懂)

2优势颞中回后部:

命名性失语

3颞叶钩回:

幻嗅、幻味

4海马:

癫痫,精神症状、内脏症状和抽搐、记忆障碍

5优势广泛或双侧广泛:

精神症状(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

6颞叶深部视辐射纤维、视束:

视野改变一一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四)枕叶:

视觉

损害:

①视觉中枢:

刺激性

――闪光、暗影、色彩等幻视

破坏性一一视野缺损:

双侧-皮质盲:

全盲,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偏盲: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中心视力不受影响

距状裂以下舌回:

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距状裂以上楔回:

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2优势纹状区周围:

视物失认

3顶枕交界区:

视物变形

(五)岛叶:

内脏感觉、运动

损害:

刺激性一一内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饱胀感

破坏性一一内脏运动感觉异常

(六)边缘叶:

高级神经、精神、内脏活动

损害:

情绪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

内囊:

外侧豆状核、内侧丘脑、前内侧尾状核

前肢(豆、尾之间):

上-丘脑前辐射;下-额桥束

膝部:

皮质延髓束

后肢(丘、豆之间):

前到后-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颞桥束、丘脑后辐射、视辐射

损害:

完全性:

三偏一一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部分性: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运动性失语中一两项。

基底神经节:

随意运动、肌张力、姿势反射、调节复杂运动

包括:

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红核、黑质、丘脑底核

尾+豆=纹状体;

豆=壳核+苍白球

尾+壳核=新纹状体;苍白球=旧纹状体;杏仁核=古纹状体

病损:

1新纹状体: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2旧纹状体、黑质: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间脑: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一)丘脑:

1前核群:

内脏活动

2内侧核群:

身体、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记忆功能、情感调节

3外侧核群:

A腹前核:

调节躯体运动

B腹外侧核:

锥体外系运动协调

C腹后外侧核:

肢体、四肢感觉

D腹后内侧核:

面部感觉、味觉

(二)下丘脑:

1视前区:

体温调节

2视上区:

视上核-水代谢;视旁核-糖代谢

3结节区:

腹内侧核-性功能;背内侧核-脂肪代谢

4乳头体区:

产热保温

(三)上丘脑:

病损:

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

帕里诺综合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神经性聋、小脑性共济失调)

(四)底丘脑:

锥体外系功能

病损:

对上肢为重的舞蹈运动(偏身投掷)

脑干:

中脑、脑桥、延髓

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网状结构

病损:

交叉性瘫痪:

病侧脑N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感觉障

3、4-中脑

5、6、7、8脑桥

9、10、11、12延髓

1延髓:

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前、共、交、霍、球)【小脑后下动脉阻塞】

A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

B病侧软腭、咽喉肌瘫痪(

球麻痹)

C病侧共济失调

D霍纳(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N损害)

E交叉性感觉障碍

2延髓内侧综合征:

【椎动脉、基底动脉后部阻塞】

A病侧舌肌瘫痪萎缩

B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C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2脑桥:

1脑桥腹外侧综合症:

A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B对侧中枢性偏瘫

C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2脑桥腹内侧综合症(Foville综合征):

A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B向病灶对侧凝视

C对侧中枢性偏瘫

3脑桥被盖下部综合症(小脑上动脉综合征):

A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B病侧眼球不能外展

C病侧面肌麻吃

D双眼患侧注视不能

E交叉性感觉障碍

F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丧失

G病侧Horner征

H病侧偏身共济失调

4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闭锁综合征)与意识障碍鉴别

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双侧中枢性瘫痪(眼球上下运动示意,水平运动障碍),不语,双侧面瘫,舌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3中脑:

大脑脚综合征:

A病侧除外直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

B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下肢瘫痪

红核综合征:

A对侧肢体震颤、强直或舞蹈、手足徐动、共济失调

B病侧除外直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

C对侧肢体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小脑:

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

损害:

小脑半球: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小脑蚓部:

躯干共济失调

脊髓:

1上行:

1薄束和楔束:

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皮肤精细触觉

2脊髓小脑束:

下肢、躯干下部深感觉(运动、姿势调节)

3脊髓丘脑束:

侧束-痛温觉,前束-触压觉

2下行:

1皮质脊髓束:

躯干、肢体运动

2红核脊髓束:

屈肌的运动神经元,调节肢体运动

3前庭脊髓束:

躯干和肢体伸肌

4网状脊髓束:

躯干、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5顶盖脊髓束: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6内侧纵束:

协调眼球的运动、头颈部运动

损害:

后角损害:

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

后索刺激性病变:

相应病变区出现电击样剧痛

脊髓半侧损害:

脊髓半切综合征一一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

温觉障碍(对侧损害水平低于同侧)

脊髓横贯性损害

1高颈髓(C1-4):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平面下感觉缺失,可波及延髓、小脑

2颈膨大(C5-T2):

上肢

为下运动N元性瘫痪,下肢为上运动N元性瘫痪,平面下感觉缺失;

3胸髓(T3-12):

下肢为上运动N元性瘫痪,平面下感觉缺失(比

弗征:

T10-11腹直肌下半部无力,患者仰卧位用力抬头可见脐孔被腹直肌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

4腰膨大(L1-S2):

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L2-4膝反射消失;

S1-2踝反射消失;S1-3阳痿

5脊髓圆锥(S3-5尾节):

肛周会阴感觉缺失、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真性尿失禁。

6马尾神经根:

类似上,为单侧或不对称,根痛明显。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

前三分之二,部分间脑

1•眼动脉一一眼部;

2.脉络膜前动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下部、大脑脚底中1/3、苍白球;

3•后交通动脉——吻合支;

4•大脑前动脉——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

分、额顶叶上外侧面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5.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为豆纹

动脉,行程弯曲,出口处呈直角,易破裂,名出血动脉)

椎-基底动脉:

后三分之一,部分间脑,脑干,小脑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一一脊髓

小脑下后动脉一一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交叉性感觉障碍、

小脑共济失调】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的前部

迷路动脉一一内耳迷路

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大脑后动脉——颞叶内侧面底面、枕叶,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小脑上和大脑后之间夹有动眼神经一一血管压迫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处一—动脉瘤好发

脑神经

二、视神经

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视野缺损。

1视神经:

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2视交叉:

外侧部一一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

正中部一一眼颞侧偏盲

整个损害一一全盲

3视束: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兄偏盲,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4视辐射:

全部受损一一两眼对侧视野同侧偏盲

部分受损象限盲(与部位相反)

5枕叶视中枢:

一侧皮质中枢局限性病变:

对侧象限盲一侧完全损害:

对侧偏盲,偏盲侧对光发射存在,黄斑回避刺激性损害:

对侧视野闪光型幻视

枕叶前部:

视觉失认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

(一)动眼神经:

1外侧核:

上下内直、下斜、上睑提肌

2正中核:

辐辏运动

3E-W核: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一一缩瞳、调节反射

(二)滑车N:

上斜肌

(三

)展神经:

外直肌

――周围性眼肌麻痹:

①动眼神经麻痹:

上睑下垂、外下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调节反射

消失

②滑车神经麻痹:

眼球偏上,下视时候复视

3展神经麻痹:

患侧眼球内斜视(无定位意义)

――核性眼肌麻痹:

脑干病变一眼球运动神经核损害

1双侧眼球运动障碍一一双动眼神经核部分受累

2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一一同侧周围面瘫、三叉N麻痹对侧偏瘫

3分离性眼肌麻痹:

个别神经核团损害一某一眼肌受累

――核间性眼肌麻痹:

脑干内侧纵束损害一眼球水平通向运动障碍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视枢和动眼N枢间)双眼对侧注视患眼不能内收,单眼眼震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视枢和展枢间)同侧注视患眼不外展,刺激前庭则患侧可正常外展。

3一个半综合征:

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

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N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受累患眼水平注视时不可内收外展,对侧不能内收可外展伴眼震。

核上性眼肌麻痹:

大脑皮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脑桥侧视中枢及其传导束损害

特点:

双眼同时受累、无复视、反射性运动保留

(1)水平注视麻痹:

1皮质侧视中枢受损:

两眼侧视麻痹

2脑桥侧视中枢受损:

双眼向病侧凝视麻痹,向对侧共同偏视

(2)垂直注视麻痹:

上丘病变,

1上丘上半受累,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一一帕里诺综合征

2上丘上半刺激性,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一一动眼危象

3上丘下半损害,两眼向下同向注视障碍

(二)眼肌麻痹导致复视:

哪侧麻痹哪侧虚,眼球偏对侧。

(三)不同部位损害的瞳孔改变

对光反射传导通路:

光线f视网膜f视神经f视交叉f视束f上丘臂f上丘f中脑顶盖

前区f两侧E-W核f动眼Nf睫状神经节f节后纤维f瞳孔括约肌

辐辏反射:

注视近物双眼会聚

调节反射:

注视近物瞳孔缩小

阿罗瞳孔:

两侧瞳孔较小,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艾迪瞳孔:

强刺激才导致瞳孔调节、对光反射,过程缓慢,合并阶段性无汗、直立性低血压称艾迪综合征

四、三叉神经

角膜反射通路:

角膜一三叉眼支一三叉N半月神经节一三叉N感觉

主核一两侧面N核一面N一眼轮匝肌(闭眼反射)

五、面神经:

特点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

面瘫程度重轻

症状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

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支无损(两侧中枢支配),皱眉额、闭目无障碍,病灶对侧随意运动丧失,哭笑等保留,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N瘫

恢复速度缓慢较快

常见病因面神经炎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

七、舌咽、迷走神经

舌咽、迷走神经核受损一一延髓麻痹(真性球麻痹)

舌咽、迷走神经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双侧同时损伤发生构

音障碍、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一一假性球麻痹。

特征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

病变部位舌咽,迷走神经(单or双侧)双侧皮质脑干束

下颌反射正常亢进

咽反射消失存在

强哭强笑无有

舌肌萎缩可有无

双锥体束征无常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