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220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山西省沁水县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农机化服务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一、沁水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辖14个乡镇,农业耕地40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8800余台,配套农机具2万余台。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沁水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心采取政策倾斜、典型示范、宣传培训、指导服务等措施稳步跟进,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标准、服务能力及数量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农机化生产实践中逐渐成为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到2019年年底沁水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的已达到41个。

农机合作社成员达到630余户,机具数量达到1300余台,全年完成农田作业面积30万余亩,占沁水县全年75%的作业任务。

农机维修网点27个,农机维修人员40余个。

基本达到了1个乡镇2个农机合作社和1个农机维修点的目标,满足了当地农民农机作业和维修机具的需求,实现了农机作业和维修不出乡镇,带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沁水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近期对沁水县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1.规模小、实力弱、分布不均

沁水县农机合作社存在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分布不均的问题。

全县虽然已经成立的农机合作社已达到41个,但每个农机合作社规模都比较小,参加入社成员大都为15人左右,大中型机具较少,无法独立承担大面积作业的需要。

受经济实力和地域的限制,农机合作社发展分布不均。

郑庄镇是农业大镇,农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现已成立农机合作社16个。

胡底乡和樊村河乡等个别乡镇只有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合作社。

沁水县农机维修网点也存在规模小、实力较弱、分布不均的问题。

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大都为三级点和专修点,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只有20多平米的维修场地,维修工具只是小型电焊机、气泵、台钻、电钻等初级维修工具。

业务范围小,无法承担综合性维修。

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只能对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整机维护工作,经济效益差直接影响了农机维修的发展扩大。

大都农机维修网点分布在公路沿线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出现了许多农机维修盲区。

2.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农机合作社人才缺乏,管理落后,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农机合作社发展不规范,发展速度慢,是由于人才,管理落后造成的。

沁水县大多数农机合作社本身规模偏小,利润较低,难以承担聘请外来的管理人员的支出。

外来的管理人员和学管理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

也造成盈利好的合作社难以聘请到专业的人才。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严峻挑战,这个问题会变得日益突出,将制约合作社的发展甚至生存。

农机维修网点同样存在维修人员少,维修能力低的困境。

维修从业人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多为实际中自学维修人员。

全县农机维修人员年龄偏大,20岁左右年轻人几乎无人愿意从事农机维修行业。

目前全县各类农机维修技能人员近100名,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技术人员占70%左右。

通过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国家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机维修人员不到20%,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文化素质差,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维修技能一直沿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缺乏系统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缺乏必要的技术测量、故障诊断、维修保养知识,实际操作中凭经验手摸、眼瞄、锤敲,维修质量难以保证,贻误农时的现象经常发生。

3.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农机合作社的制度不完善。

调查显示沁水县大部分农机合作社没有真正成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只是社长一个人在具体操作。

即使部分合作社健全了各项制度,有些制度也是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合作社管理不规范许多合作社没有实行民主管理,造成农机合作社各自为阵,形不成有效的统一合作。

由于农机维修网点点多面广,分布比较松散,农机部门无法正常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制度不完善,没有正规的进货渠道,维修后无质量保障,使得部分质量较差的维修配件充斥维修市场,影响了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和使用寿命,危及农机安全生产,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采取的措施

1.争取各部门支持,为合作社发展开设绿色通道。

合作社的占地,资金困难是当前规模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为此我们积极工商、税务、土地、电力、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政策支持,减免有关费用和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为合作社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

2.科学规划、政策倾斜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行动、强拖硬拽,要实事求是、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才能有序发展,健康运作。

我中心在工作中做到了以下三个坚持:

2.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择优扶持发展合作社。

从实际出发,按照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机户的需求,依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建设思路,合理规划建设和扶持农机合作社,把规模较大、服务能力较强、社会影响较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有效办法,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作为农机服务组织转型升级成功的典型,沁水县昱兴养殖家庭农场2019年承担实施了我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40万元,不仅促进了合作社自身的建设,还带领了当地10户28人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2.2坚持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给予政策倾斜。

农机专业合作社要以增加合作社成员的经营收入为主要目的,因此农机部门千方百计在政策上给予合作社倾斜,以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益。

对农机合作社实行“两优先、一保证”:

一是农机部门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补贴;二是优先安排合作社在农机项目区承担项目任务;三是足额保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机车“三夏”、“三秋”的作业用油。

2.3坚持人才战略,培养合作社的带头人。

我们农机部门多次组织召开了由合作社社长和农机大户代表参加的发展研讨会,带领他们外出学习参观,学习有关合作社发展方面的知识。

召开座谈会,大家畅谈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研究如何解决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交流学习,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坚定了他们发展农机化事业的信念。

为农机合作社培养了带头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

3.发挥优势、提供服务、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发展

由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自身制度还不够完善,规模还较小、辐射能力有限,农机作业项目偏少,社员的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因此我们农机部门积极发挥优势,着力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为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1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针对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内部各项制度不够完善的状况。

我中心组织精干力量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范本)》等法规规章的要求和内容,帮助合作社建立和完善了《社员守则》、《机车管理制度》、《农田作业安全制度》、《合作社财务制度》、《机具保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合作社的运作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避免了发展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

3.2加强合作社社员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社员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合作社的社员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为此沁水县农机部门结合各类项目实施,制定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如开设电视授课、邀请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等方式培训。

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镇、合作社、行政村,进行现场操作和演示,给广大农机手答疑解惑。

2019年我们先后深入到郑庄镇、端氏镇、土沃乡等乡镇召开培训专场8次,培训农机合作社人员及农机手600余人次。

这样,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广大农机操作手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把新技术、新思路、新信息送到他们手中,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3.3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收集,为合作社提供信息支持。

沁水县农机部门联合农业、科技、气象、移动、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采集和完善农机作业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实现农机服务的供需对接;一是在“三夏”、“三秋”跨区作业时我们通过手机短信把主要作业区的天气情况,收获动态及时发送到驾驶员的手机上,做好驾驶员的“千里眼、顺风耳”。

二是充分利用好“手机QQ群”和“农机化信息网”等工具,让农机户通过网络与大市场相连,了解各地的农机新技术和作业市场信息,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推动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3.4认真组织开展农机示范社、场、户创建活动,表彰发展规范的先进农机合作社,推广示范农机合作社的先进经验。

2016年至今评比出服务功能强,服务质量高,经营效益好,管理先进的忠叶农机合作社和军轮农机合作社等2个农机合作社、苏庄乡的昱兴养殖家庭农场和农机具较多、示范推广新技术的王伟、马渠林等5位农机大户进行表彰。

通过“争先创优”的激励机制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3.5利用项目资金,壮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保障我县农机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些大型的高、新、尖的农机具得以广泛使用。

这些机具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而农村现有的维修网点又没有能力解决,面对出现的维修难、配件难的新情况。

选择了运作规范、设备较全、技术力量雄厚的郑庄、张村、龙港等5个农机维修点用项目资金科学布点,规范了农机维修各项制度,壮大了他们的维修能力,提高了维修技术水平,有力保障沁水县农机事业的发展。

四、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扩大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升级

鉴于目前沁水县大部分农机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业务活动单一和服务领域狭窄的现状,农机合作社应吸纳更多社员,扩大地域规模,延长产业链。

鼓励其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拓展经营服务项目,向产、供、销、运输和加工多领域发展。

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鼓励合作社进行联合与同业兼并,适时的扩大规模,引导其向综合性、跨行业发展。

在扩大服务领域、延长产业链方面沁水县昱兴养殖家庭农场就打造了一个示范样板。

一方面,实现了统一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植保服务、粮食回收的一站式服务,缩短了供应链,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农民收益,增加了合作社的盈利收入,解决了农村种地难和无人种地的情况;另一方面,将秸秆变宝,为农户开辟了一条综合农事服务+机械化养殖的可持续生财之道:

春耕备耕时期家庭农场先期垫资为周边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机服务,在秋收季节统一回收农户玉米秸秆进行饲草青储和揉丝加工,年产饲草(饲料)0.4万吨,每亩农户可增收150元,而且大大解决了本地秸秆焚烧带来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隐患。

2.规范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合作社成功运作的保证。

鉴于此,一方面要健全合作社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应依程序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坚决杜绝独断专行。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监事会和社员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在合作社发展比较成熟的地方,建立按惠顾额返还为主、兼顾股份分红的盈余分配制度,以保证大多数社员能获得合作收益和经济参与的积极性。

3.加强合作社知识宣传、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调研可知,对合作社知识缺乏了解是农户不愿加入合作社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不同的渠道、采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