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8337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农机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组织机构情况。

**农业局下辖局农机科、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含农机化学校、农机推广站、汽车培训站)及5镇1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有人员编制50人(不含原大营镇5人、原勤劳乡5人、原者北乡4人;按照历次机构改革精神,全县应有各类人员编制64人),实有人员43人(含乡镇招聘干部6人)。

其中:

局农机科纳入行政管理、有公务员编制3人(实有人员2人),县农机安全监理站为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有人员编制4人(实有人员3人),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还有自收自支人员2名,其余人员为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人员。

  

(二)2016年全县农机事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农机拥有量稳步增长。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拥有各型拖拉机214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00台,小型拖拉机1734台,各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42部;耕整地机械34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77台,田间管理机械75台,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301台;机动脱粒机719台;田园管理机械75台;农用运输车376台;塑料大棚43万平方米,农业机械原值达7034万元。

  2.农机推广工作成效明显。

完成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人民币。

其中,钢架连体大棚5户,总面积16666平方米,耕整地机械9台,手扶拖拉机1台,挖掘机械1台,受惠农户共37户;开具农机购置直补超市购机证明68份,向农户印发相关法律法规资料190余份,邀请市农机校技术员对农户进行针对性技术培训2期、168人次,联合省市农机主管部门检查农机销售网点两家,没有查出销售伪劣农机具现象,也没有农机产品质量事故投诉。

  3.强化农机培训,提升作业水平。

教练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县农机化学校通过了云南省县级农机培训机构办学水平A级评估,全年培训拖拉机驾驶人232人,农机修理工204人,农机操作工297人。

县乡农机人员下乡10205人次,农机手6560人次参加农机农田作业,检修农机具2090台,投入拖拉机2090台,配套农具742部,排灌机械1849台次,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20000亩次,机械植保面积38000亩次,机械浇灌面积35000亩次,机械脱粒粮食135000吨,初加工农产品108500吨,农机运输作业量1935万吨·公里。

  4.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全县有农机经销点和经销企业17个(含国营农机经销企业1个)、年销售额450万元;有农机维修点35家、从业人员70人。

其中,专业维修点6家,农村从事农机维修的非营业性专业技术人员40人。

**款庄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拥有、并经营农机供油点1个。

  5.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办理新车落户148台,专段号牌10台;过户转籍拖拉机12台,其中转入5台,转出7台,检审拖拉机1576台,已换拖拉机驾驶证50本。

全年共出动人员98人次,深入村社120个次,开展了拖拉机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六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参加警示教育的拖拉机驾驶员、学员2500人,发送《致全县农机使用者的提示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500份,发“遵章守法、平安和谐”宣传光碟98张,同机手签订《农机驾驶员承诺保证》1626份,签定率100%。

协助市农机监理所开展拖拉机培训审批、监考,3批、234人。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我县的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农机安全管理等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随着产业化发展和新机具、新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编制限制、农机队伍出现断层

  1.基层农机服务机构在履行工作职能的同时,还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上级农机惠农政策不能及时迅速地传达到农户和农机手中,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等工作难以得到很好开展。

  2.县、镇(街道)机构改革和人员编制等因素限制,县、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存在空编现象(局农机科空编1人,县农机安全监理站空编1人,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空编3人,散旦镇、赤就镇、东村镇的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由镇农科站工作人员兼职、代管)。

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增加了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压力,也导致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机队伍出现人员真空和断层。

  

(二)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1.基层农机队伍建设只到镇(街道)、没有延伸到村(居)委会一级,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基层具体事务,存在人少事多、顾此失彼的现象。

  2.农机维修网点设备简陋,不能满足社会化服务需求。

农村长期从事农机操作和维修工作的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得不到明确,无法落实专业技术职称、生活待遇,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事业的发展。

  3.燃油税改革后,柴油价格持续走高,时常出现断油现象,农机用油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农机作业服务,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4.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虽然纳入财政供养,除工资以外、仅有1200元/人·年的办公经费。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工作举步维坚。

特别是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不仅要承担2名自收自支人员的经费开支,每年还要上缴县财政10万元,农机科技入户、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难以开展。

  (三)扶持政策不够配套

  1.当前,农机作业服务主要是农田作业、农用物资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高的精、深加工所占比例很少。

农民想发展新的服务领域,或扩大生产、或添置先进的机具设备,都苦于资金不足,而政府的购置补贴对机具类别和补贴度比例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2.机具不配匹,动力机械多,而缺少配套机具,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求,服务单一,范围较窄。

  (四)农机化培训机构工作难度大

  1.县级农机化学校缺少技术人员(仅有3人拥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资格),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受教练场地和油料价格上涨的制约,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难以满足基层需求。

  2.在基层操作农业机械的多属留守老人或青少年,农机操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机操作手不重视农机技能培训,加之经费比较紧张,农机管理、科研推广、培训工作不能很好开展,一些新机具及现场演示不能组织实施,影响了推广力度,示范引路力不从心。

  3.汽车驾驶员培训实行承包经营后,培训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留下安全隐患。

  (五)执法力度依然欠缺,农机安全生产仍有隐患

  1.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基层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全县仅农用拖拉机就有2178台/套),且点多面广、增加监管工作难度。

  2.农村通行条件的制约,特别是乡村道路硬化以后,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留下安全隐患。

  3.人员、装备、设施等制约,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载体。

  4.脱检2年以上的拖拉机得不到及时处理,农机违章作业、拖拉机无牌无证行驶、拖拉机载人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工作措施及建议

  农业的出路在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作业是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农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现就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层农机队伍建设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法促进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经济区域、农机拥有量、土地面积、人口等因素,因地制宜设置区域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

按农机总动力每6000-7000千瓦配备1名编制,力争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专职农机管理服务员,行政村配备1-2名兼职农机安全员。

  2.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职能,把公益性职能与非公益性职能分开。

公益性职能人员的编制、工资关系统一归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管理。

非公益性职能在编在职人员,逐步建立完善工资、福利、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农村农机操作能手或非营业性维修人员,通过“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工作,逐步落实相关待遇。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各类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队,支持乡村农机作业服务队以承包服务为主要形式,投入机耕、机插、植保、排灌、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努力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自身服务功能和实力。

  2.扶持股份制、合作制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长壮大。

对这些新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农机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

  3.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打破地区、行业及经济所有制性质等限制,使农机社会化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力,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作贡献。

  4.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田间作业用油综合直补等政策向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队和农机协会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帮助其发展壮大,银行应优先对固定资产多、管理规范、服务与效益好的农机专业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给予贷款,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银行支持、群众自筹、集资入股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

  5.发展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经纪人,建立农机协会或农机服务协会,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

  (三)在技术推广上要有新举措

  1.以政策、法规宣传为引领,以技术推广为先导,以技术培训为平台,通过考察、论证、争取项目、选择机型、搞好示范,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主要参数等编制成资料或教材,以传单、宣传册或电视讲座等形式直观地传达到农民、农机手当中,通过演示示范增强直观效果。

  2.将无证机手、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大户作为培训重点,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把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保护性耕作、法律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现场演示与实地操作、市场管理与入户培训、课堂传授与送教下乡相结合。

适时采用广播、网络、短信、电视、横幅、标语、《致农机手的一封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推广。

  3.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教职员工培训资格、资质,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教练场地及教学设备设施,加强农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五)加大对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投资,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乡村集体为动力,以农民自筹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政府在实行费改税政策时,要制定出农田作业和农业加工机械农用油料的补贴政策,以保护农机户的的利益。

  3.各级政府要增加农机管理、试验、推广、教育培训机构的事业经费,为县、镇(街道)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治理、源头管理、执法监控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允许县、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有偿服务弥补事业经费不足。

  4.减免县农机管理服务站每年上缴县财政的10万元经费,并把县农机管理服务站2名自自支人员纳入财政供养。

  (六)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事)例,增强广大农机手安全意识、落实防范措施、规范牌证管理,做到监督管理法制化、业务管理规范化、行政管理制度化。

以创建“平安农机乡、村”为载体,开展“优质服务,文明监理”等活动,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协调整合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力量,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全程监督管理,杜绝各类农机事故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