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870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平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加快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确保继续走向全国前列,根据《山东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成效

1.产业地位突出。

我县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商品量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市首位。

2016年,播种面积(复种)达40万亩,总产值20亿元,占种植业的3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是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全省、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发展态势良好。

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蔬菜发展迅速,日光温室播种面积12.2万亩,大中拱棚播种面积5.5万亩,小拱棚播种面积2.3万亩,被列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县。

3.产业化经营日臻完善。

到2016年,全县拥有黄瓜育种基地1处,满足蔬菜多品种种植的育苗公司6处,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西瓜、韭菜、辣椒特色种植园区化基地6处,产地、集散地、销地相衔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6处,从事蔬菜购销的专业经纪人达200多人,取得“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10多个,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品牌效益彰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生产、初加工、市场、流通各环节相衔接的产业化格局。

(二)问题

1.产地市场建设滞后。

产地市场数量少,建设标准低,缺少预冷、保鲜、冷藏等基础设施,分级、分选、包装、装卸多是人工完成,生产、交易信息采集不全面,不能满足生产、经营、消费者及各级政府的信息需求,难以形成公开、公正的交易价格。

2.营销能力不强。

市场开办者、经济人、批发商、合作社、种植经营户构成了全县蔬菜产业流通主体,覆盖了全县鲜活农产品收集、运转、批发各个环节,把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目前全县蔬菜经营体系的市场分工。

但这些主体结构复杂,经营规模小,信息获取渠道少,组织管理效率低,议价营销、市场谈判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主体之间竞争多于协同,难以形成流通的规模效益,流通主体营销能力与不断增长的蔬菜产能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我县农产品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但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经营主体缺乏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意识,外延式、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在蔬菜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内涵式、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标准缺失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认可依据,成为市场拓展的制约瓶颈。

目前,全县省部级标准化基地处于空白状态,农民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有限,是全县蔬菜产业大而不强的总根源。

4.品牌优势不明显。

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周边县市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仍显缓慢,与国家规划的“菜篮子”重点县的地位不相称,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多数生产经营主体重认证、轻培育,有牌无品现象日益凸显,导致农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认可度、公信力不足,品牌困局问题是我县蔬菜品种多而不优的总根源。

5.质量安全有隐患。

一些经营主体农安信用意识淡薄,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个别蔬菜品种残留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我县蔬菜生产经营散户多、规模小、生产链条长、参与主体多、污染因素杂,出现安全隐患的机率高,给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6.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我县蔬菜产品多数处于“原字号”初始供给阶段,精深加工少,农业资源转化率不高,没有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资源高效配置的结构布局,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水平整体偏低。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为主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蔬菜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坚持稳中有进的总基调。

稳定蔬菜播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调整设施品种结构,培育优势品牌,实现蔬菜产业的“优质、安全、生态、绿色、高效”,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使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平衡。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立足本地实际,综合考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生产方式、种植传统、市场条件,着眼整村、整片,区域推进,积极搭建承接国家项目资金的推广应用平台,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蔬菜产业,培植公司化生产经营主体,对现有蔬菜区域布局进行优化,充分发掘蔬菜产业潜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区域。

2.质量第一。

目前,蔬菜产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低质农产品供过于求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状态并存,健康消费需求的升级,崇尚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左右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变化,采取综合措施,实现转型升级,把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

3.品牌战略。

深入挖掘平原县农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以打造平原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县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和农户品牌为主体,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水平,激发全县蔬菜产销主体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培育具有市场美誉度的知名品牌,使蔬菜产业的规模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效益优势、竞争优势,否则,蔬菜产业发展将会越走越难。

因此,必须增强危机意识,转变发展观念,顺应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把品牌建设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措施来抓,实现平原由蔬菜产能大县到品牌强县的转变。

4.科技创新。

蔬菜产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科技创新,蔬菜供给质量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是技术路线调整的关键。

蔬菜产业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推进减量替代,积极发展服务于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技术服务支撑。

在创新驱动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使政府引领蔬菜产业变迁方向和市场提供的蔬菜产业变迁动力相结合,用国家科技创新指导政策、市场信号、价格传导机制引导产业发展,坚持产业整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

三、转型方向和任务目标

(一)转型方向

1.在产品供给上,向优势特色转变,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组织专家制定平原优质安全“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专项规划,促进适区适种,构建合理的早、中、晚熟期的供给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增加营养健康的产品供给。

2.在设施结构上,大力发展便于自动化操作的日光温室和拱圆大棚,适度发展智能化管理的连栋温室。

对于棚体结构不合理、抗灾能力差、棚内土传病害严重的棚区要规划重建。

3.在组织形式上,由分散生产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园区化转变,培育公司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带动作用;构建覆盖蔬菜生产经营全过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主的管理方式,为多元化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在产业发展上,向产业链条拓展上转型,促进三产深度融合,通过蔬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品牌塑造、市场营销,让农民获取更多收益。

加强蔬菜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经销商和经纪人队伍,逐步发展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充分利用平原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格局,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5.在生产方式上,向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上转型,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战略,提升源头控制能力,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供给质量上,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平原蔬菜标准化工作由低到高的转变,到方案规划期末,作为约束性指标,全面实现国务院规定的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植基地生产过程标准化示范县的要求;在效率提升上,围绕需求发展生产,使蔬菜产品供给的数量、品种、质量契合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给。

(二)任务目标

1.到2018年末,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力争达到22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220万吨,总产值达到22亿元,“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较2016年增加2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到20%以上;新建5个省部级蔬菜标准园区(经农业厅考核认证),100个县级蔬菜标准园区(县蔬菜局认证);标准化生产入户率达到80%,绿色方式推广普及占全县蔬菜产业生产主体的70%;完成蔬菜农药使用、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危害隐患调查工作,编制抗逆性安全教育教材;流通领域生产经营主体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应用率达80%,出具率达60%,依法核查率达20%,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标识工作全面启动;建设和壮大3个大型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6处产业批发市场,完善乡村级蔬菜市场12处;培训专业经纪人200人,对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进行探索,完善全县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全面启动蔬菜协会建设,规划一期内建成县级蔬菜协会1处,乡镇级蔬菜协会6处,全部实体运行;全面落实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评价要求,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名单;探索农业综合体发展新模式,打造高端农业升级版。

2.到2020年末,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确保产能供应,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力争达到25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230万吨,总产值达到26亿元,“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较2018年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到30%以上;省部级蔬菜标准园区(经农业厅考核认证)达到15个,县级蔬菜标准园区(县蔬菜局认证)达到200个;标准化生产入户率达到98%,绿色方式推广普及占全县蔬菜产业生产主体的90%;抗逆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绩效明显,农户应知应会率达90%;流通领域生产经营主体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应用率达98%,出具率达90%,依法核查率达50%,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追溯工作全面启动;建成6个大型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部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3处(其中高标准批发市场1处),区域产地批发市场8处,规范化乡村级蔬菜市场达到30处,农产品流通和安全监管主要场所配套完善;高素质专业经纪人达到300人,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运行良好,全县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健全完善;建成蔬菜协会13处,其中县级协会1处,乡级协会12处,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建成1处高标准田园综合体;全面落实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评价要求,成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四、进度安排和实施路线

(一)进度安排。

总体实施时间为2017年5月—2020年12月,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阶段

名称

时间

主要任务

第1

阶段

规划

部署

2017.5-2017.6

制定发展规划,落实任务目标,加强政策配套,启动重点工程,全面部署动员。

第2

阶段

重点

推进

2017.7-2018.12

围绕既定目标,结合产业实际,重点突出标准园创建、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设施改造、地力改良、产地市场建设、标准化技术集成创新等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工程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实施。

第3

阶段

全面

落实

2019.1-2020.6

创新方式方法,突出精深加工、冷链建设、品牌创建、质量追溯等重点工程实施,同步推进其他重点工程的落实,力争全部实现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

第4

阶段

总结

宣传

2020.7-2020.12

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为下一步扩大转型升级规模和范围奠定基础,促进全县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实施路线

五、重点任务

按照可操作、可实施、可落地的原则,实施好“八大工程”:

(一)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有效抓手。

支持引导各乡镇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示范农场(企业、合作社)、示范村,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建制按标生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设施标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投入品管理标准化,实现良好农业规范,带动千家万户走上绿色安全生产轨道。

1.实施区域

全县设施蔬菜专业村、重点乡镇。

2.建设内容

一是基地升级改造。

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新建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集中改造或重建陈旧落后设施,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完善水电路等基础条件,科学规划、培肥地力。

二是技术装备升级改造。

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移栽机、田园管理机等技术装备,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

3.预期目标

一是生产基地基础条件完善,设施结构优化,管理设备配套,基地功能不断扩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以村委会为单位,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达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逐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园”、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的“科技园”、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的“创业园”,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新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工程

集约化育苗是蔬菜产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具有成苗速度快、操作管理方便、种苗质量高等优点。

实现四季育苗、周年供应,不仅节约空间和土地,增加产量和效益,同时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快速推广普及。

目前,我县每年集约化育苗的商品苗供应量约3000万株,仅可满足1.5万亩左右蔬菜种植,供应缺口很大。

1.实施区域

具有一定设施基础和技术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育苗应用3年以上,无不良记录。

2.建设内容

加大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步伐,扩大育苗专用设施面积,加快推广育苗专用机械设备、管理控制系统及新型基质等。

3.预期目标

改造、建设一批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育苗质量和规模,扩大商品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满足我县蔬菜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三)产地市场建设工程

产地市场是农产品产销衔接的基础环节,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抓好市场建设,能够有效带动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餐饮、住宿和农资供应等关联产业,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提高流通效益,保障有效供给。

规划期内,加强国家级、区域级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经销商和经纪人队伍,以市场有效需求和消费的驱动,最大限度的促进蔬菜产能和质量的提升,为发展农产品直销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态提供重要支撑。

1.实施区域

农业部定点市场,乡镇区域市场,基地田头市场和经纪人开拓的县域外市场。

2.建设内容

完善基础设施,改造交易环境,提高运行效率,培育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经纪人、批发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流通主体,提高他们的营销能力,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强化产销信息服务,完善产地市场价格采集、分析和发布功能,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用“卖得好”带动倒逼“种得更好”;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标准规范化,改进交易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优质优价;探索电子商务模式和运营机制,构建规模大,信息流畅,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农产品市场。

3.预期目标

通过强化硬件设施,创新流通模式,市场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集散、价格发布、信息传导、质量监控、产品促销、商品化处理,仓储物流、产业带动等体系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经营能力显著提高;优秀产地市场品牌脱颖而出;蔬菜产品流通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产地市场流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客户群日渐扩大。

(四)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工程

尽快组织科技力量,坚持蔬菜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依靠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综合解决方案,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强有力支撑。

1.实施区域

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重点是县级规模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

2.建设内容

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成熟技术模式,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

加强对旧棚改造、水肥一体化、植物补光灯、臭氧及物理化病虫害防控、基质栽培、设施大棚盐渍化改良、设施棚区有机肥替代化肥、巴斯夫地膜等成熟的技术进行宣传普及,让农民能看得懂、用得上、见效快。

支持县域内肥料生产企业对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推广,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肥料统配统施,培育装备精良、服务高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引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3.预期目标

通过主推技术发布、技术标准宣贯、集成创新应用,适应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显著增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五)蔬菜产后加工工程

积极发展初加工,全面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强化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

1.实施区域

蔬菜生产优势区。

2.建设内容

开展蔬菜精深加工设备、工艺、技术的引进,扩大加工种类,提高加工质量。

在优势产地建设加工产业园区。

探索“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

3.预期目标

通过实施,加工企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精深加工产品种类进一步增加,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得到进一步拓展。

(六)蔬菜冷链建设工程

我县蔬菜冷链建设起步较晚,缺少采收或加工过程的预冷措施,蔬菜在加工贮藏和运输销售过程中损失较大。

1.实施区域

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和省部级农业标准化基地。

2.建设内容

在蔬菜产地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完善冷链贮运体系;加强蔬菜产后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

重点做好蔬菜标准园(区)和批发市场的冷链建设。

3.预期目标

蔬菜损耗显著降低,蔬菜产品质量、档次进一步提高,商品化处理率提得到显著提升。

(七)蔬菜品牌培育工程

品牌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是农产品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品牌建设工程是蔬菜产业调控引导的根本政策工具,好的品牌是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市场上拼搏而来的,必须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上,才能实现品牌引领的核心价值。

1.实施区域

全县所有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

2.建设内容

围绕品牌影响因素,打牢品牌发展基础,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提高生产经营主体改进农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逐步提高公信力,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平原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合作组织产品品牌,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从一、二、三产业着手,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通过宣传展示自主品牌,发挥品牌的影响力,提振消费信心,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3.预期目标

力争到规划期末,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实现蔬菜产能大县向蔬菜品牌大县的转变。

(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程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高标准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促进产业转型、产品创新、品质提升,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引领新消费,为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新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吸引和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打通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产业集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创造经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广领域中集中政策资源,加速科技推广应用,推进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示范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新载体,将产业园打造成为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核心区。

1.实施区域

  规模化蔬菜种植的专业乡镇

2.建设内容

(1)建设优势特色引领区。

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成规模化原料生产大基地,培育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将产业园打造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

(2)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

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将产业园建成为技术先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

(3)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

构建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

3.预期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建成一批产业链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中、设施设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六、落实责任,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县蔬菜局牵头,县发改、财政、农林、供销、商务、开发、扶贫、食药、科技、科协、乡镇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统筹研究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规划任务的组织实施、跟踪调查、检查评估,重大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汇报。

(二)做好衔接落实。

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方案的重点任务,用足用活用好国家项目资金这一政策工具,协调推进方案实施。

县蔬菜局要加强方案运行监测评估,并及时向县政府报告进展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