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755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纲要教案6.docx

近代史纲要教案6

授课章节名称

第三讲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下的中国民族意识的渐次觉醒

第二节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比较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6次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思考题与作业

2、你如何看待“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这句评语?

3、2011年为辛亥革命100周年,有舆论呼吁两岸共庆之,你对此有何看法?

4、检讨历史,新文化运动中的缺欠我们当代有没有?

从1898年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经历了百余年数次思想解放运动,你认为现今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吗?

还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解放?

教学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3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相结合。

 

第二节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8分钟)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1905年争夺中国东北权益的日、俄战争,英国派兵侵入西藏,德国谋取长江流域等,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为支付“庚子赔款”,清政府巧立名目,对民众极尽搜刮之能事,贪官污吏趁机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民变四起。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先后发生人民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斗争,罢工斗争,拒俄、拒法、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等等,共有千余起,可谓此起彼伏,波澜壮阔。

一些运动中,不时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身影。

2、“新政”火上浇油,“立宪”自欺欺人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已为人们所不屑。

内外交困中,清政府祭出“新政”,陆续推出一些方面的改革,基本是戊戌变法时被废止的主张及措施。

但人民大众不买账,资产阶级不满意。

迫于内外压力,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声称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

但一直拖至1911年责任内阁的出笼,人们才大呼上当。

因为13名内阁大臣中满族就占9人,其中皇族有5人,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

假面具一被戳破,不但使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得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清政府已陷入难以自拔、坐以待毙的境地。

3、阶级基础夯实,骨干力量增强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戊戌变法和“新政”时期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这些青年学子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较前人成熟之处是有统一的革命组织和革命纲领(10分钟)

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从此,孙中山终其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奠定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先行者”的地位,至今受到两岸民众的景仰。

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不甘落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主要有:

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为同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联合各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确立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学说描绘了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于推动革命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较前人无畏之处是通过与改良派论战大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0分钟)

1、资产阶级革命派前期的舆论准备

早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就不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思想的书籍报刊纷纷出版,著名的有:

1903年章炳麟(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强调中国人民有能力建立共和制度。

1903年邹容《革命军》。

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1903年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一场大论战,双方围绕着3个问题激烈交锋: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论战的焦点。

改良派认为:

革命会导致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甚至“亡国灭种”。

因此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指出:

清政府已是“洋人的朝廷”,因此爱国必须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

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因此“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革命派认为:

不是“革命恶劣”,而是“政府恶劣”。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认为:

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革命派主张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是危害国本,并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宁死不让”;革命派认为:

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救治之法,则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在政策”。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如,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做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革命派口口声声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较前人彻底之处是以革命取代了改良(10分钟)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虽然这些起义相继失败,但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即腐败的清政府,人人可以“得而诛之”。

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在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的斗争中,最终抓住时机,利用保路风潮,在湖北武昌一击成功。

使清王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较前人辉煌之处是推翻了帝制,使共和观念深入民心(3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与《临时约法》的颁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其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而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清帝逊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下诏退位”,标志着清王朝268年的封建统治至此结束,亦即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3、“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表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民心,民心不能违。

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3分钟)

1、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5)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其发生的革命运动必然影响波及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至今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还有人说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

而且都有自己的理由。

(1)辛亥革命胜利了的理由: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

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2)辛亥革命失败了的理由: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3)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的理由:

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另,关于孙中出让位给袁世凯,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政治斗争的软弱和妥协;革命党人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和幻想,害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又不敢发动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只望尽快结束革命,稳定秩序。

脱离了广大的工农群众。

地方政权基本为立宪派、旧官僚所控制,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

没有统一的坚强的领导组织和核心。

内外压力大,又不敢发动广大群众反击,因而孤立无援,只有步步退却,最终让位。

第二种看法:

当时国际国内具体情况:

帝国主义胁迫,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党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组织日趋涣散;南北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临时政府财政枯竭,无法武装北伐消灭清政府;为避免中国内战继续,列强武装干涉,并促使清帝早日退位,决心与袁谈判。

这在当时形势下应该说是正确的、明智的。

这充分表现出孙中山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原则性与革命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应予以肯定。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比较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10分钟)

1、军阀的封建割据令人绝望

中华民国的建立使辛亥革命达到顶峰,但随之而来的结局却令人大失所望。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封建割据时期,中华民国有名无实,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切恢复旧貌。

这使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2、文化的复古逆流令人窒息

袁世凯当政后,大肆实施文化复古主义,把孔学当作宗教教条强迫人们去信奉。

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

一时间,八股泛滥,教条肆虐,复古逆流甚嚣尘上。

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

使民国之初稍见活力的社会风气瞬间化为乌有,一切归于死寂。

这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背道而驰,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激烈的冲突。

3、国民的性质行为令人气馁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进行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所谓改造国民性,实质是推动中国文化从臣民文化转变为公民文化,让中国人成长为独立自由的现代公民。

如国民性不改造,“不但共和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于是,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将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场运动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0分钟)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限,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

本讲座所述新文化运动一般是指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1915年9月,陈独秀于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的民主和科学,这既是这场运动的主旨,也为这场运动定了性质(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

因为所言之“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所言之“科学”是指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连西方的实用主义、新唯实主义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也被视为科学。

陈独秀宣告: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为此,“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目标所在,就是为了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因此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吁!

”。

为震醒昏昏欲睡的国民,他们甚至千百年来第一次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其积极、其激进、其决绝、其极端,前无古人。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国家的以“天赋人权”和“个人本位”为核心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传到了中国,与中国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旧道德发生了激列的冲突和碰撞。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汇成了当时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

李大钊在1916~1917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

他的看法是:

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其严重。

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

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封建专制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

《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

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

《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

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一、新文化运动的缺陷剖析

1、批判孔学却选择资本主义,此路行不通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改造国民性而又脱离实践,治标不治本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却忽视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更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希图仅仅依靠少数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呐喊和有限的宣传,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3、看待问题“非好即坏”,往往有失偏颇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大多数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对希图用西方模式改造中国的他们而言,西方的东西都是完美的,中国的东西一无是处,看待问题往往有失偏颇。

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

有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味否定,如钱玄同(钱三强之父)甚至一度主张取消汉语、汉字。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后世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中的方向性选择(10分钟)

新文化运动后期,倡导者中出现分化,有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有人仍抱资产阶级的佛脚不放。

而前者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对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方向选择起了决定作用。

1、一战乱局猫鼠一家使先进分子茫然

1914-1918年,欧洲列强爆发了争夺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本性和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

使原先仰慕西方文明的一些中国人感到茫然,失落,开始理性地看待西方文明了。

李大钊讲到: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欧人自己一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中国人是否应当对欧美文明亦步亦趋,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了。

2、“民主共和”有名无实使先进分子困惑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使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能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自民国以降,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越来越活不下去了。

中国是否还有出路?

出路到底在哪里?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先进分子惊喜

就在中国先进分子茫然、苦闷、绝望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在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探寻中国出路的目光又西方转向东方。

李大钊说,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

从此,“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就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四、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0分钟)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讨论:

如何评价五四运动?

(5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