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547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及动物行为.docx

生态及动物行为

2010年生物竞赛(初赛)培训

专题复习·模块测试(三)

命题人:

卢晓华

注意事项:

1.试题共150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2.每小题1分,全卷共150分;

3.将你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答题时间120分钟。

4.本模块包括生态与动物行为

1.水因子是限制生物分布的生态因素之一。

但在下列环境因素中属于水因子范畴的是

A.年降水量及其季节分布B.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C.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供应D.水体深度及其含氧量

2.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处(草场和森林),有一过渡区,这一过渡区中的动物与邻近两个生态系统相比,其特点是

A.动物种类少B.动物种类多

C.植食性动物多D.肉食性动物多

3.下列哪项不是攻击行为

A.两只狗为一块骨头而撕咬B.两只公猫在繁殖季节的吼叫和格斗

C.一条雌鱼吞食自己的受精卵D.一只公猫正向一只老鼠发起攻击

4.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哪段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生长速度的限制

A.E-FB.G—H

C.F-GD.F-H

 

5.海洋捕捞时应在最有利于种群恢复S型增长曲线的

A.环境负荷量上B.环境负荷量的一半的水平

C.S型曲线即将增长的水平D.环境负荷量3/4的水平

6.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其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7.在一个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猛禽,雷乌的种群数量就会

A.缓慢上升B.迅速上升

C.仍保持相对稳定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8.对于食蜜鸟来说,夏季来临意味着食物更加丰富,它们将开始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

据此,你认为从春季到夏季,再到雏鸟出窝,食蜜鸟亲体的取食领域会:

A.先变大,后变小   B.不变   C.先变小,后变大   D.不确定

9.对某种雀类的研究发现,在越冬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饥饿和被捕食。

因此,这种雀把活动时间分配给3种行为:

监视捕食者,取食和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战斗。

结群的大小会影响上述3类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最优种群的大小会变大?

A.日平均温度增加B.生境中的隐蔽场所增加C.增加捕食风险D.食物供应量增加

10.银鸥喙上的红点对它的雏鸥具有何种特殊的功能?

A.超常刺激B.信号刺激C.抑制刺激D.识别双亲的标记

11.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向小鸥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鸥做出的隐蔽行为是哪一类行为:

A.印随B.条件反射C.对信号刺激的反应D.改向行为

12.发生在自然种群中的利他行为(如狮群中的雌狮保护所有幼仔)是因为:

A.有利于物种的延续B.有利于家族的延续

C.有利于家族成员共有基因的传递D.群体选择机制 

13.右图表示的是鹞鹰在对不同的鸽群进行攻击时成功的概率,并以此表示鸽群的功能。

①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抓住的概率更小

②鹞鹰攻击较大群体的鸽群时不大容易成功

③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

④攻击成功的比例与鸽群的数量成反比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4.下列关于鸟的鸣叫叙述的正确的是CD

A.鸟的鸣叫声多种多样,没有种的特异性

B.八哥能仿效人言,主要是有与人相似的舌

C.许多种鸟有效鸣的能力,可以学习其它一些动物的鸣声

D.鸟类在繁殖期的鸣声往往比其它时期丰富、多变

15.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初级生产力B.生物量C.生物多样性D.次级生产力

16.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群

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

下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7.下面哪种情况,生物数量金字塔是倒置的?

A.几平方米的草地生活着几只蝗虫

B.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生活着一只老虎

C.几十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生活着数十只田鼠

D.一株玉米上生活着几千只蝗虫

18.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每年的几月几日确定为“国际地球日”?

A.4月22日B.6月5日C.3月12日D.5月4日

19.在育雏期间内,雏鸟总是张大口等待亲鸟的喂食,雏鸟的这种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B.索食行为C.社群行为D.贮食行为

20.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A.两个种的种间竞争常常导致这两种之中的一个被排斥

B.植物和动物都有生态位的分化

C.生态位的分化可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种类这号称的与您

D.植物的自然稀疏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21.一种萤火虫的雌虫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萤火虫的信号来吸引雄虫,那么该萤火虫的行为意义可能是

A.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尾B.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尾

C.诱骗这雄虫以取食D.对不同种雄虫表示友好

22.小鸟对立在田间的稻草人不再警惕和害怕,这是它的哪种学习方式?

A.印随学习B.联想学习C.习惯化D.模仿

23.判断哪一项不属于繁殖行为?

A.母野鸭奋起追逐老鹰

B.大山雀撕开奶瓶盖偷食牛奶

C.园丁鸟用鲜花、浆果和彩色玻璃碎块装饰自己的小庭院

D.大山雀撕取桦树皮做窝

24.土壤中一部分硝酸盐被分解出游离的氮而返回大气的过程叫

A.生物固氮B.工业固氮C.反硝化作用D.硝化作用

25.下列实例中,哪一项不属于光的生态效应

A.大雁等候鸟的迁徙

B.非洲塞伦盖底平原上大型有蹄类的迁徙

C.绿藻分布于水的表层

D.美洲兔的夏毛为褐色,冬毛为白色

26.海洋中的沙蚕性成熟后,在月明之夜,大量个体游向海面集群在一起,雌性排卵、雄性排精进行繁殖,这种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B.潮汐节律C.先天行为D.学习行为

27.萤火虫在夜晚发光,其生物学意义主要是

A.引诱异性B.释放体内多余的能量

C.警告其他昆虫D.分泌荧光物质

28.下列行为中,属于矛盾行为的是

A.两攻击相斗,一方突然停止去攻击树干B.一猴群中“大姐”常攻击“小妹”

C.雄三棘鱼求偶时,突然离开到巢边用鳍击水D.狗见了生人就狂吠并后退

29.以下哪项在鸟的迁飞过程中对其发现和决定路线起作用 

A.听觉刺激 B.地球转动的力量

C.感觉红外线的能力  D.利用星星作为指南

30.为建立赛加羚羊的行为谱,研究者按固定的时间间隔对一组羚羊的行为逐个进行观察记录,这是行为学研究的哪一种取样方法?

A.连续取样B.扫描取样C.目标取样D.行为取样

31.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呼吸消耗一部分外,其余可全部传递给初级消费者。

32.发生在自然界中的利他行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可以保证本家族的延续B.可以保证本物种的延续

C.是群体选择的机制D.可以借助亲戚繁殖传布自身基因

33.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B.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34.下列哪些项与物种多样性研究关系不大?

A.丰富度B多样性指数C.均匀度D.个体大小

35.猫在饥饿时对纸片都感兴趣;饱食后,老鼠的叫声也常常不能引起锚的反应,这说明D

A.猫的行为刺激来自于身体内部

B.鼠叫不是猫行为的刺激因素

C.饱食后的猫,其神经系统变得迟钝

D.猫的行为是内外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36.对苍蝇求偶方式演化的研究表明,一种蝇有多种求偶方式。

最简单的一类是雄蝇向雌蝇求偶,并将雌蝇与其它个体分离。

再往后的演化是:

雄蝇在确定对象前需捕一猎物,甚至还需编织一个丝质球裹住猎物送给雌蝇。

最高等(最进化)的一类还保留送礼习性,但它们已经不再以小昆虫等为食,而以花粉为食,哪种“送礼”方式的进化地位最高?

A.用丝缕包裹昆虫翅膀碎片B.直接送捕得的昆虫或其身体的一部分

C.送一没有猎物的空丝质球D.送一活昆虫

37.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

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

38.以下关于激素与行为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A.一种激素只能影响一种行为B.激素启动行为的过程独立于神经系统

C.激素的水平有时也受行为的影响D.激素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与遗传因素有关

39.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分,其分类

A.属于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

C.属于消费者D.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40.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中罕见的素食者,其食物组成的99%以上是竹子。

在秦岭地区大量分布的可食竹种有两种:

较低海拔的巴山木竹和较高海拔的松花竹。

每年的夏末,部分大熊猫个体会从较高海拔的松花竹林下迁到巴山木竹林中开始它们的洞穴生活,它们洞穴生活的意义在于

A.冬眠B.产仔和育幼C.躲避敌害D.便于取食

4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物种丰度的常用方法

42.某生态系统森林现在量为35kg/m2,纯生产量是5460kj/m2·a,呼吸量占总生产量的45%,总生产量是多少kj/m2·a。

A.191100B.5495C.9927D.19110

43.与调节雪兔的种群的大小无关的是

A.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B.雪兔随季节变换毛色

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D.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

44.下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原生(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45.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

C.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D.消费者和分解者

46.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

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了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是白天)。

这个实验说明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47.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的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M以N为食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48.在海洋生态环境中,在距海面超过200m深处植物难以生存,原因是

A.海水压力太大B.温度太低

C.阳光不能到达D.氧气不足

49.蹲鱼常在12月份产卵,影响它繁殖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高低B.日照长短C.盐分高低D.饲料多少

50.在温带地区,大多数植物春季发芽、生长,夏季开花,秋季成熟,冬季落叶和休眠。

这种物候特征与温度的影响有关,主要是

A.节律性变温的影响B.极端高低温度的影响

C.温度升降速度的影响D.高低温度持续时间的影响

51.种植过密会导致作物减产,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A

A.同种作物个体间存在着种内斗争B.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C.种植过密容易造成大面积倒伏D.种植过密会阻碍空气的流通

52.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竞争的是

A.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内分泌出毒物,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

B.极度饥渴情况下,分娩母猪吞噬刚出生的仔猪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

D.培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一种死亡而另一种正常生长

53.下列实例中属于共生的是

A.匿居在空螺壳中的寄居蟹与附着在螺壳上的海葵B.动物与其体内的蛔虫

C.同一养鱼池中的青、草、鲢、鳙鱼D.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

54.水稻与稻株旁的种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

A.共生、捕食、寄生B.竞争、寄生、捕食

C.竞争、捕食、寄生D.竞争、捕食、捕食

55.热带雨林里的动物具有的生态特征有

A.生态位很窄,食性特化

B.活动性相对低,少有季节性迁移

C.生态位重叠种类多

D.边缘物种多

56.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

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

它们共们构成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网

57.下图表示的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是什么生态系统?

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阔叶林

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热带苔原,B是温带草原

58.决定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湿度B.光周期C.长日照D.短日照

59.下列现象属于拟态的是

A.枯叶蝶停在树枝上模样像枯叶

B.某些无毒蛇也具有酷似毒蛇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C.某种昆虫的体色与树干、树叶的色彩相似

D.西藏野牛休息时与岩石状态相似

60.种群的增长速率常用公式dN/dt=rN(K-N)/K来表示,公式中N是个体数量,r是瞬时内禀增长率,K是容纳量或叫做负载力。

据公式,群体中个体的平衡数量取决于

A.rB.KC.ND.r和N

61.阳光作为生态因素,是通过多方面对生物起作用。

小麦初夏扬花,而菊花秋末开放,这是受到C

A.光能多少的影响B.光照强度的影响

C.日照持续时间的影响D.光谱成分的影响

62.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属于保护色?

A.避役(俗称变色龙)随环境改变的体色B.鲤鱼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C.眼镜蛇颈部竖立之时,现露出的眼镜状斑纹D.蟒的体表所具有的暗淡相间的斑纹

63.下列动物在婚配时有最强性选择的是

A.金丝猴、野牛B.鸳鸯、环颈雉C.海豹、梅花鹿D.狗、狮子

64.如果增长率r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有毒废物的积累而减少

D.种群接近其载荷能力

65.在下面的实例中,属于光谱成分效应的例子是

A.天竺葵在充足阳光下生长健壮B.温带鸟类的生殖腺在夏季成熟

C.夜间活动的蛾类昆虫有趋光性D.动物换毛或换羽的特性

66.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BCD

A.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67.以下哪一项是原生演替的例子?

A.藓→地衣→草本植物B.地衣→草本植物→藓

C.地衣→藓→草本植物D.草木植物→藓→地衣

68.在某一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消遣。

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大量地减少这些藻类?

A.大量地引入肉食性鱼类(如鲸鱼)B.大量地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

C.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有选择地捕捞)D.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有选择地捕捞)

69.在生态系统中,全部初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与全部次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相比

A.前者较多B.后者较多C.两者相等D.多少无法确定

70.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逐级递减,在下述原因中正确的是

A.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部分能量

B.各营养级生物的生殖利用部分能量

C.各营养级部分生物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

D.落入土壤或水域中的植物尸体、残枝败叶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年份

狼种群数量

驼鹿种群数量

1970

10

90

1972

12

115

1974

20

145

1976

25

105

1978

18

95

1980

18

98

71.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那里不允许打猎)。

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和减少

72.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右表是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

102千焦/m2·年)。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

73.“一山不存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解释为

A.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74.下列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之途径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森林起火

75.为了研究两种细菌的种间竞争关系,某同学将两种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养。

实验中,测定了第Ⅰ类细菌在第一代(Zt)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与第二代(Zt+1)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下图中,实线表示观察到的Zt+1和Zt之间的关系。

虚线表示假设Zt+1=Zt时的情况。

请据下图推测,在不断补充营养物和不断清除代谢废物的情况下,混合培养数代以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第I类和第Ⅱ类共存

B.第I类和第Ⅱ类共同生长

C.第I类把第Ⅱ类排除掉

D.第Ⅱ类把第I类排除掉

 

76.下图表示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由该图对落叶层的分解速度和土壤中腐殖质的积累进行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

A.冻土苔原落叶层分解速度低,腐殖质积累低

B.冻土苔原落叶层分解速度低,腐殖质积累高

C.热带雨林落叶层分解速度高,腐殖质积累高

D.热带雨林落叶层分解速度低,腐殖质积累低

 

77.人类的一些耕作方法会引发一些严重虫害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方法

A.加速了森林的消失B.为昆虫提供了集中的食物场所

C.长时间来提高了杀虫的效力D.使昆虫对天敌具有了抵抗力

78.在气候条件中,决定植物种群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A.风力B.热量C.雨量D.光照

79.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将看到什么现象?

A.植物竞争强度增加B.植物竞争强度降低

C.植物种类增加D.植物种类减少

80.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

A.12000B.35000

C.50000D.100000

8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82.下列哪一项是区别动物种群中优势个体与从属个体的决定因子?

A.攻击性B.和睦友好C.领域D.认别

83.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

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深入到鲸的骨髓里。

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蠕虫和细菌的代谢类型与乳酸菌相同

B.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生

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84.有一种牧草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这种牧草的昆虫分泌保幼激素,使嗜食的幼虫变态为成虫,从而减少了对牧草的危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竞争D.种间互助

85.生态群落K到N包含以数字1到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这些群落中的哪一个受到的影响最小?

A.KB.L

C.MD.N

86.总生物量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是

A.缺乏O2和CO2B.缺水

C.生物间相互关系D.太阳能的量

87.对“许多食谷物类的鸟(如麻雀)用昆虫喂小鸟,而不是用谷类喂小鸟”有以下三种解释,正确的是

①因为谷物种子成熟时间与小鸟抚养时间不一致

②因为小鸟对谷物消化不良③因为动物性食物营养更好

A.①B.①、②C.①、③D.②、③

88.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

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哪里的植物?

A.低纬度地区B.低海拔地区C.低降水量地区D.高纬度地区

89.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的觅食效率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因而捕食者能够借助更有效的捕食提高其生存和生殖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效率包括以下哪种含义

A.使某些特定营养物的摄取率最高

B.使能量的瞬时摄取率最大

C.使单位时间内食物的摄取量最大

D.使食物或特定营养物的总摄入率波动最小,以保证整个季节的净摄入量最大

90.豆蟹生活在牡蛎的外套腔内,这种现象属于

A.偏利共生B.互利共生C.抗生D.原始合作

91.下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

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有人指出养鱼缸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