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333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docx

精品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全册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主要内容包括:

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 内     容 

第一周 聚聚散散    

第二周 小圆点的魅力  黑与白 

第三周 主体与背景 

第四周 冰川与晚霞 

第五周 画嗅觉 

第六周 卡通画 

第七周 双胞胎 

第八周 藏书票 

第九周 我和我的小伙伴 

第十周 那一刻的我 

第十一周 愉快的春游 

第十二周 哪些是相同的 

第十三周 千变万化的帽子 

第十四周 飘来飘去的小岛 

第十五周 迷宫    电脑美术 

第十六周 会游的玩具 

第十七周 光的魅力 

第十八周 珍爱国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1课聚聚散散

16:

59

第1课 聚聚散散 

教材分析:

 

在上两册的教材中,都有过以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有趣的课,引导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构图中的聚与散的关系。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

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

“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

作品描绘了什么?

”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

(板书:

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

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

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执教时间:

2月20日——2月22日 

札记:

对于吴冠中的作品,多数孩子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些画是“乱画”。

为了让他们都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我带他们浏览了吴冠中作品的网站,从时代的角度、人文的角度多方面的介绍了作品的寓意,使得孩子们终于从画面中悟出了“聚”与“散”。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执教时间:

2月23日——2月24日 

札记:

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时,很容易溅在身上,一定要提前嘱咐好学生避让,喷洒时动作幅度小一些,尽量保持好卫生。

 

第2课小圆点的魅力

17:

01

第2课 小圆点的魅力  

课型:

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一课的延续,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圆点的几种基本形状:

圆面、圆圈;发现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基本变化:

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小圆点的魅力,用圆点来创造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预习:

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收集圆的物品,观察寻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圆的图案。

 

教具:

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

 

学具:

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的美术课和平时有点不一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这一堂美术课,大家用掌声表示欢迎。

其二、就是唐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同学们肯定会喜欢上它的,大家看,它来了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说话:

同学们,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小圆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

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

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 

  

    “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

”板书:

《小圆点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在欣赏小圆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小圆点?

谁能告诉老师,圆该怎么画呢?

  

    学生来一个画圆,  

    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

  

    老师加于讲解:

固定圆心,半径相等长度,旋转360度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了,如果里面是实心(有色彩)就是圆点,如果里面空心的那就是圆圈了!

那今天我们画的圆点就是实心的,因为比较小!

所以才叫为小圆点。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

怎么体现出来呢?

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 (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 

3.安定感 (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 

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

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

(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主体物---苹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

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

(张贴两张点的范图)  

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

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

(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

(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看: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

) 

            

        

        

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四)、小圆点不仅仅出现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且美术作品中,也有他们可爱的身影呢!

你们看!

出示课件,展示画面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明白小圆点的作用和独特的画面艺术效果。

 

          

       

同学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老师从构图、色彩等审美角度讲解,让学生认识俄国莫斯科画家康定斯基、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及其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欣赏和审美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最后重点介绍点彩画派的创始人法国画家修拉和其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

 

  

(五)、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

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让学生结合美术作品,知道什么是抽象和具象作品。

并从作品中发现小圆点有大小之分、聚散之分,有无规则之分等。

 

出示老师的示范作品(2张) 

       

    继续讲解抽象和具象美术作品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圆点展示自己的魅力这么久了,现在该轮到我们一展自己的魅力了!

但是小圆点还有几句话要给我们交代,它要和我们说什么呢?

展示课件图片和播放声音:

 

  

老师再复述一遍,并根据不同水平定下三个评价标准(1个红点、2个红点、3个红点)。

  

1.每位同学用彩色小圆点进行装饰或用小圆点拼出其形状。

  

2.要美观。

  

3.更需要创意。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方法不限,可以大小彩点结合使用,也可以直接点出作品,或点出作品轮廓后再填充彩点,还可以和线条互相结合在一起使用,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灵活机动。

  

四、作业欣赏、评价  

    评价小圆点的美术作品,师生共评、自评,好在哪?

不好又在哪?

互相提点建议!

再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五、总结、拓展  

第3课黑与白

17:

04

第3课 黑与白 

课型:

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有尝试才能了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准备:

 

        教具:

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具:

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

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

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

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

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执教时间:

3月1日——3月3日 

札记:

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业过程中,许多孩子惊奇的发现:

从黑纸上剪下花纹后,剩下的纸铺在白纸上居然也有着奇妙的效果!

我适时引导他们:

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只要带着艺术的眼光看世界,没有废弃物,只看你肯不肯动脑筋加工。

 

第4课主体与背景

17:

06

第4课 主体与背景 

课型:

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

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

学生答:

人物(玩耍)---主体  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

主体与背景(课件1) 

2、讲授新课 

A、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B、学生思考:

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C、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

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 

D、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 

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 

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

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帖于各个背景上。

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 

3、作业要求: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4、学生创作、师辅导 

5、作业展示、评价 

6、学生收拾与整理 

执教时间:

3月6日——3月7日 

札记:

 

在制作本节课的范作时,我把一张画着维尼熊的旧贺年卡的背景镂空掉,背面又贴上了一个封套,然后画了好几张风景画的背景插进去。

这样就变成了“维尼熊去雪山”,“维尼熊去林海”等等有趣的画面。

上课演示时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也很容易明白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第5课冰川与晚霞

17:

09

第5课 冰 川 与 晚 霞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美术知识:

本课为色彩构成知识。

 

1. 让学生知道色彩构成的意义。

 

2. 理解色相及其推移变化 

3. 色相推移作业的画法要求。

 

美术能力:

学会观察分析色相的顺序,并按照色相的有规律的变化来完成 

一幅色相推移练习作业。

 

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现代审美意识和设计意识,以及耐心有序的工作习惯。

 

教学重点:

做色彩明度推移学习。

 

教学难点:

明度深浅对比的变化层次。

让学生初步掌握调色的方法和技能 

及掌握涂色的方法。

 

学法指导:

 

1、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颜色逐渐加黑,会逐渐变深,逐渐加白会逐渐变浅的效果。

 

2、 初步学会使用水粉颜色,并初步掌握调色的比例和方法,能均匀整洁的涂好颜色。

 

3、 运用明度推移的方法画出一幅具有推移效果的图案。

 

色彩三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通常以色彩的名称来表现,比如:

红、黄、兰。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当一个基本色加黑就会变深,降低这个基本色的明度,相反,加白色就会变浅,提高这个基本色的明度。

纯度是指颜色纯粹的程度,当一个颜色的色素达到极限强度时,正好发挥其色彩的固有特性,这块颜色就达到了饱和程度。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用具:

范画,电脑演示文稿、文字说明等 

学生用具:

16开图画纸,水彩颜料、毛笔、调色碟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电脑演示一组图片,提出问题:

图中色彩有什么变化?

欣赏图片并思考问题 启发学习动机,初步认识明度和推移效果。

得出结果:

色彩由深到浅,由浅到深。

 

小结:

色彩逐渐变深或变浅。

 

听讲,记忆。

  

二、讲授新课  

1、 板书课题:

《冰 川 与 晚 霞》 

2、 反馈提问:

哪位同学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

 

3、 展出示学习目标。

 听讲,记忆,表述目标主要内容。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理解什么是明度推移?

按照明度推移的方法完成一幅作品。

 

知道什么是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即明度。

 

突出本课重点:

  

1、 提问:

 

什么是明度?

 

什么是明度推移?

 

2、组织讨论 

3、电视演示推移的过程。

 观看录像,课本参考,小组讨论思考,表述明度推移的概念以及推移过程。

  

直观演示 1、 提问:

如何绘制《冰 川 与 晚 霞》?

 

2、 解决学生预习中遇到的困难。

 

3、 播放录像:

明度推移的绘画过程。

 

思考问题:

本课的作业要求,根据什么内容画?

注意什么?

画面怎么样?

 

4、绘画重点是调色的方法。

 思考,表述明度推移的方法。

 

提出预习当中的疑问 

作业要求:

按照明度推移完成作业,注意调色的方法,画面干净整洁。

解决本课难点:

逐渐加白色变浅,逐渐加黑色变深。

启发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 展示教师作品 

2、 比较学生作品 

欣赏、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上练习 出示作业要求 

按照色相的有规律的变化来完成一幅色相推移练习作业。

 开始绘画 

利用明度推移的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艺术实践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展示作品 1、 组织学生讨论 

2、 归纳小结 

3、 欣赏电视中的作品 评析作品 反馈本课所学知识,肯定成绩,培养成功。

 

执教时间:

3月9日——3月10日 

第二节 

一、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并思考一个问题:

图中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放映录像) 

学生:

色彩逐渐变浅或变深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冰川与晚霞的第二课时 (明度推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 粘贴课题 

2、 出示学习目标:

A、理解什么是明度推移,B、运用色相推移画一幅推移效果的图画。

 

3、 请看本节课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遍:

 

三、听一组有节奏感的音乐,注意音乐节拍的强弱关系. 

(出示电视问题)什么是明度推移?

书中已经做了解释,请翻开课本,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组讨论得最快。

 

教师:

色彩逐渐变深,深的地方即暗,浅的地方则很明亮,这是色彩的明暗程度叫做明度。

(电视出示文字) 

学生:

一种颜色加白,逐渐变浅,一种颜色加黑,逐渐变深 

教师:

请看一组色彩变化的图,(电视演示“心”分解图。

)色彩逐渐变深变浅的有序排列叫~ 

四、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再看第二个:

如何表现在纸上呢?

 

(出示范画)这是老师的作品,好看吗?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样画的吗?

 

(出示轮廓)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做了预习,着色时先涂上色相,再少量加白,按顺序上色,注意看老师的调色板。

 

老师只演示了“加白”,一会儿,我想请同学帮助我完成“加黑”的任务。

 

五、(出示学生作业)比较这两张作品哪张好?

为什么?

 

学生:

(涂色乱,排序不正确,) 

那么同学在绘画时应当注意那些呢?

 

六、请看作业要求(出示电视画面) 

七、学生绘画开始 

展示作业,讲评 

作业小结 

画嗅觉

17:

11

画嗅觉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闻一闻”、“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这五个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食物的各种味道,并将味道与色彩、色块等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用美术造型语言来表达各种味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打破原始的以说为主的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嗅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激情。

其次,要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能只局限在对食物味道的描绘上,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界中的各种味道;最后,要让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各种的味道,将抽象的味道与具象的味道联系起来,从而使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抽象绘特征,并尝试运用色彩知识和点、线、面知识进      行嗅觉的表现性绘画。

 

2、              丰富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用点、线、面等方法来表现多种嗅觉。

 

2、 学生领会不同的色彩能表现出不同的、嗅觉。

 

教学准备:

课件、绘画工具、一些气味大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课前老师在教室里喷上清新剂,直接刺激学生的嗅觉,引出课题。

) 

师:

你们刚才走进教室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生:

闻到很香的味道。

(教师同时板书部分课题:

嗅觉) 

师:

闻着这么香的味道,你们想到了哪些爱吃的水果呢?

 

生:

我想到了……(课件同时展示出各种水果图片) 

二、              新授:

  

1、      品尝水果:

 

师:

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水果,不过放在袋子里。

想请一个小朋友上来闻一闻,说出这个水果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