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298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docx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新课改真题汇编

(2011-10-0311:

10:

02)

转载▼

标签:

公考

教案

教材

教法

教师

教学

教育

考试

事业

新课程

综合

杂谈

分类:

教育类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B.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制度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2.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

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①一切以学生为本 ②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培养环保意识 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5.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

7.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第()次课程改革。

 A.七B.八C.九D.三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教师与学生都是客体D.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9.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创建了()

 A.认知发展阶段理论B.有意义学习理论

 C.多元智力理论D.信息加工理论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二、多项选择题

1.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

E.时代性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包括()

 A.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B.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意识

C.注重以学生为本

D.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E.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

3.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包括()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D.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E.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包括()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学习方式

E.改善师生关系

5.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

 A.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B.关注学生的兴趣

C.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D.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E.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意识

三、填空题

1.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是理论和理论。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和。

3.综合实践活动在管理权限上属于课程。

4.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的依据。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6.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为中心的状况。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改革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坚持的原则。

9.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的呈现方式、方式和方式的变革。

10.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与。

四、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

2.国家课程

3.地方课程

4.校本课程

5.课程结构

6.泰勒原理

五、简答题

1.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体现的特点有哪些?

5.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6.课程结构有哪些主要类型?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作用是什么?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哪些特点?

10.新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1.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什么原则?

13.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4.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15.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6.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17.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如何?

18.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9.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20.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六、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2.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生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设计思想?

3.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七、案例分析

1.上课时,一名学生觉得老师的课讲的没意思,便不由自主地看起课外书,被上课的李老师发现。

李老师认为有责任将违纪情况告诉班主任。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批评了学生。

学生不服,理由是老师讲的不好,不如看书有收获。

班主任无法说服,就请来学生的家长。

家长把孩子带回去,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最终导致孩子对班主任的行为产生强烈反感。

 请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出发分析该案例中李老师的行为。

2.北京景山学校的赵老师在讲《巴西》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

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和巴西之旅组。

每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学习。

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

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

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商讨投资问题。

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近巴西,领略巴西风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请结合所学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3.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

“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了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

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

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

 A.第二次教育革命B.第三次教育革命

C.第四次教育革命D.第五次教育革命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处于()地位。

 A.主导B.辅助C.次要D.中心

3.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

 A.计算机技术B.文字C.纸张D.印刷术

4.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中,往往存在()三种典型的课堂组织形式。

 A.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B.班内活动、课外活动和个别活动

 C.整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个别活动和网上活动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6.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与支柱是()

 A.计算机技术B.勘测技术 C.造纸技术D.液压技术

7.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8.一般情况下,导航栏由()构成。

 A.标题和导航文字图B.题头图和导航文字图

C.题头图和备注D.框架和导航文字图

9.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从电影《乱世佳人》中截取几段战争场面,反映葛底斯堡战役的油画、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并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方法。

 A.创设历史情景

B.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模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

10.下面的()不属于科学课程。

A.历史B.化学C.物理D.生物

11.()是指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体系,它具有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因素及其组合结构具有特定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规定。

A.教学模式B.教学结构C.教学设计D.教学方法

12.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范围的是()

A.网络技术B.通信技术C.多媒体技术D.勘测技术

13.()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

A.客观题测验B.表现性评价C.档案袋分析D.论文题测验

14.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认为“技术优先”的是()

A.分离模式B.整合模式C.锯齿模式D.交替模式

15.帕金斯认为学习环境包括的五个关键成分是()

A.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支持系统

B.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C.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认知工具、任务管理者

D.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16.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所经历阶段的是()

A.文字的出现B.电报的发明

C.蒸汽机的出现D.网络技术的应用

17.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

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问题性

18.在()视图下,不能完全显示三个区域,也不可调节各区面积的大小。

A.大纲视图B.幻灯片视图C.幻灯片浏览视图D.普通视图

19.使用网络时,通信网络之间的传输介质,不可用的是()

A.电话线B.无线电波C.红外线D.化纤

20.最适合课堂讲演、操练和练习的硬件排列方式是()

A.横排B.纵排C.环形D.两侧

21.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A.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B.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C.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演示工具、作为开发工具

D.信息技术提供资源、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交流工具

22.()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B.学科课程C.显性课程D.活动课程

二、判断题

1.信息的载体改变后,信息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了。

()

2.计算机操练和练习反馈的设计是关系到操练与练习软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内容。

任何计算机操练与练习的反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

()

3.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

()

4.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盘和软盘两部分组成。

()

5.操作系统是用来进行系统资源管理的软件。

()

6.接受学习一定是被动的。

()

7.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设计、管理、维持和完善。

()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

()

9.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

()

10.我国在2001年启动中小学“校校通”网络教育工程。

()

11.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标准英语语音的刺激,更丰富的英语单词学习情景,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被结合在一起,围绕单词的学习。

()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讲演、练习、讨论属于创新型模式。

()

13.与“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软件导航是非线性的树状导航。

()

14.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

()

15.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只需关注本学科内容,不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对本学科内容的影响而导致学习内容的变化。

()

16.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是交流方式单一。

()

17.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课程整合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

18.在信息技术整合于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习专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

19.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实现个别辅导。

()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2.简述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

3.什么是多媒体教学?

4.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有哪些?

5.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

四、论述题

1.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有哪些?

2.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进而又展开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在此过程中,承担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肩负着哪些职责?

3.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

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几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

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新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在高中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

5.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不带随意性,评价方法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不带主观性,这就是要求教学评价具有()

 A.科学性B.指导性C.整体性D.客观性

7.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不同阶段的评价,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前者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而后者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评价

B.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具有和总结性评价相同的概括化程度

C.形成性评价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评价对方优良程度为目的

D.总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分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结果

8.课程评价按照教学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

 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B.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C.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D.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9.为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或比较群体学习成绩的优劣,采用()最合适。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定量评价D.定性评价

10.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

11.教师资格证考试,把及格分做为过关标准。

这种评价属于()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量评价D.定性评价

12.下列有关教学评价方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观察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状态下的观察

B.测验是常用的评价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插入一定量的测验内容以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

C.档案袋法是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搜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如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反思、论文等

D.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的资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方法

13.对于如何进行评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特别是评价结果,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态度

B.教学评价应该涉及各个方面,不能以点代面

C.教学评价应该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使被评价者明确努力的方向

D.评价数据应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可信度才高

14.新课程改革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A.2001年B.1999年C.2002年D.2006年

15.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④

16.“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是由()提出的。

A.奥苏贝尔B.波斯纳C.布鲁纳D.皮亚杰

17.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8.()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

A.教育实践课程B.普通教育课程

C.学科专业课程D.教师专业课程

19.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

20.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

A.伙伴关系B.合作关系C.互补关系D.附属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新型的师生关系特征包括()

 A.平等的师生关系B.民主的师生关系

 C.对话—互动式的师生关系D.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E.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2.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帮助者 B.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D.教师是开放的社区型教师

 E.教师是学习者

3.随着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关于教学评价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视发展

 B.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D.强调互动参与和互助,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E.全面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

E.绝对性

5.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向学生回归B.向教师回归C.向社会回归 D.向学校回归

E.向教育实践回归

6.校本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A.教育性B.社会性C.可操作性 D.验证性

E.探索性

7.下列关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正确的是()

 A.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

B.教师职业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专业

C.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一个持久的探索过程

D.教师职业不是一个专业

E.教师职业是一个非专业化的职业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E.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

三、填空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2.新课程倡导、、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3.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4.建立、、和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重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初中阶段应设置相结合的课程。

6.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和高质量。

7.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是中心。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8.和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

9.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和。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全面推进。

11.课程结构的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1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3.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和奠定基础。

1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国家对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愿望和能力。

15.学校教育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制度。

16.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17.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

18.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19.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20.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

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