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278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9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1、《草原》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羊群……大白花。

⑷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跳舞

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

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

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

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

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中国。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

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

如: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

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

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3、《白杨》观摩课教学设计

 

一、听歌曲《小白杨》

二、读文寻找白杨

认真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并用“    ”勾画出来。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课件。

三、理解白杨树外形特点

出示兄妹俩的对话

(1)问:

说说你从中体会出白杨树什么特点?

(“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

(2)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播放视频

小结:

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

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

可就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绿色向我们展示了生命。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你看他长得多高,你看它长得多直。

它挺拔秀丽的身姿,让人赞叹。

密密的杨树林遮风挡沙,真不愧是戈壁滩上的“卫士”。

四、理解白杨树内在特点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1)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深入品读“从来”一词,老师启发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2)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引导理解: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结合生活想想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填空:

课件出示: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小结:

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

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

(坚强不屈。

“不管……不管……总是……”)

小结:

“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些都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说明很坚强。

师引读:

遇到(       )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       )的雨雪,它是……

       遇到(       )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       )的洪水,它依然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永远……,所以课文中用了“总是”一词。

小结:

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

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隔壁摊上的“卫士”。

2感情朗读: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

3过渡:

爸爸说这些话的时候很严肃,其实他所说的不仅仅是他眼中的白杨,也是他心中的白杨。

(1)品读“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修辞手法:

设问句。

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联系课文的12自然段,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这句话表白了爸爸(      )的心。

②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

“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这句话表白了爸爸(      )的心。

③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

“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现在我们知道,填空:

“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小结:

爸爸是一位扎根边疆的“边疆战士”(板书)

4揭示表达上的特点:

“借物喻人”(白杨树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发芽,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而像爸爸一样的众多边疆建设者,他们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洒下一腔热血,奉献青春年华,他们是坚强不屈的“边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

树似人,人如树,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齐读: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小结:

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

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

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

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

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

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

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

提示: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当年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播撒青春的吧。

小结:

他们把新疆建设的美丽富饶,他们是最优秀的“边疆战士”(板书)

5出示“……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体会这句话:

“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在爸爸的影响下,立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愿的我们,也就是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这句话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B体会表达方法

找找那些句子体现这种方法。

C推荐阅读

其他的读古诗《墨梅》《竹石》

  散文《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进一 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D找找这一段写爸爸神情的词语,体会变化原因。

出示: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E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

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

他们能来吗?

(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

1999年,徐本禹成为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

2003年,他又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就在这一年,徐本禹做出了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到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克服了水土不服引起的对健康的影响,克服了精神的孤独和无助,在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点油灯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崎岖山路的地方,孤身一人支教,一呆就是好几年……徐本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做出了榜样。

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五、联系当前两会的召开,关注西部

今年,恰逢“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现在“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会议上,促进西部发展的建议很受关注。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10年,近期国家有望推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即一揽子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

代表们提出许多构想。

六听歌曲结束全文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

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

3、师:

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

(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

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⑴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

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⑵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⑶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⑷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

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⑸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

(齐读1~3自然段。

5、师读:

“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⑴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⑵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⑶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⑴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⑵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⑶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⑴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⑵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⑶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⑴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⑵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

为什么?

⑶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⑴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⑵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⑶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

(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⑷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⑸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

疼啊!

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

“把铁路修到拉萨!

(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⑴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⑵什么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⑶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⑷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

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为什么?

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⑸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

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

(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

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

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

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

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

(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写下来。

【板书设计】

冻土区

风火山恶劣气候勇气毅力智慧

极度缺氧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

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师配乐范读。

⑸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

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师: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师: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⑵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

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

记住字形。

读通、读顺全诗。

⑶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⑴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

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你喜欢他们吗?

为什么?

⑸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⑹指名读、齐读。

读后点评。

3、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

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

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

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

提倡组内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