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157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研读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力目标:

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

3德育目标:

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4教学重点与难点:

孟子对治国得失的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作者作品】

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

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

《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文题解读】

《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之”,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无实际意义;“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寡人之于国也”的意思是“我对于国家”,也就是“我治理魏国”。

《寡人之于国也》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背景探讨】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链接】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2.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课内部分】

夯基础字词积累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2.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3.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

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更,再,副词

今义:

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有人,有时

今义:

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

今义:

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

细、密

今义:

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

种植,动词

今义:

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同意认可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

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

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

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

使……迁移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亦走也(句式:

是……也)

非我也,岁也(句式:

……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非我也,兵也(句式:

……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句式:

是……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

……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标志:

之)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何也

省略主语“此”。

弃甲曳兵而走

省略主语“将士”。

可以无饥矣

省略主语“黎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宾结构省略主语,“以”后面省略了“之”)

【课内习题】

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王天下(wàng)不可胜用(shēng)

答案:

A(B项中“庠”应读为“xiá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

C项中“莩”应读为“piǎo”,声调易标错。

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答案D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A.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B.直不百步耳:

只有,不过

C.王无罪岁:

罪过         

D.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出发 

F.非我也,岁也:

年成

答案:

CD(罪:

归罪;发:

打开)

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

D(例句与A、B、C项的划线词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死”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答案:

D(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

B(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C项“以为”在句中理解为“以(之)为”,即“让(他)做”,今义是“认为”。

D项“无罪”在句中意为“不要归咎”,今义是“没有罪过”,区别主要在于“罪”,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

7、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

8.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答案:

B(A项“无”通“毋”,C项“颁”通“斑”,D中“孰”通“熟”。

9.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谨庠序之教

答案:

D(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 

10.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答案C(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11.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C(A项的“于”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

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

树之以桑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

C.斧金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

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未之有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是社稷之臣也。

       

D.是亦走也。

 

答案:

A 

14.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无乃尔是过与。

    

B.又何求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答案:

1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C(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项为介宾后置句,包含了一个固定句式“孰与……”,可理解为:

“我与城北徐公(比),孰美?

”B项为定语后置,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16.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答案:

D(国:

指诸侯国的封地;家:

指卿大夫的封地)

17.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B(题干与A、C、D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18.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何以伐为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豫州今欲何往

答案:

C(A句用“是”把宾语“尔”提前。

B句和D句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题干中的句子和C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

二.翻译下列两句话。

(每题10分,共20分)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正确翻译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掌握两句中包含的重要句式:

“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另外也涉及到一些实词的含义,如“兵、走、是”等。

(1)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

“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

得分点:

是、何异于、刺人、非……也、兵。

每1个点2分。

 

(2)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得分点:

直……耳,是……也。

亦,走,大意。

各2分。

【课外延伸】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

“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

“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

“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

“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②,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平?

”使数人要于路,曰:

“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

“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

“恶!

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

“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③,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

“岂谓是与?

天下有达尊④三:

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摘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孟仲子:

孟子的堂兄弟,跟孟子学习。

②采薪之忧:

谓有病不能上山打柴,是疾病的代词,为当时交际的习惯语。

③不果:

终于没有实行。

④达尊:

普遍尊贵的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如就见者也     如:

应当。

B.君命召,不俟驾     俟:

等待。

C.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得:

能够。

D.使数人要于路      要:

要挟、威胁。

答案:

D (要,通“腰”,拦腰,半路拦截的意思。

2.本文的人物形象很生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齐王、孟子、孟仲子都说过假话。

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面说的是真话的一句是

A.寡人如就见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D.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答案:

C (A项是齐王摆架子,是想叫孟子去朝拜他的托词,不是真的有寒疾;B项是孟子说的话,孟子对齐王这种做法很反感,也假称自己“不幸而有疾”,拒绝去朝见齐王;D项是孟仲子说的话,他看见齐王派人来问疾,连忙撒谎说孟子的病已经好了一些,现已上朝廷去了。

实际上孟子并没有去朝廷,而是到东郭大夫家里吊丧去了,这是孟仲子怕得罪齐王而说的假话。

孟仲子一面敷衍齐王的使者,一面派人通知孟子不要回家,以免碰上齐王的使者,要孟子赶在齐王使者回朝廷之前到朝廷去朝见齐王,所以只有C项孟仲子派人对孟子说的才是真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孟子认为国君的尊贵不应该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臣子对国君的恭顺不应该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C.孟子还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了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国君应该表现出尊德乐道的风范。

D.景丑氏认为孟子对齐王不恭敬,孟子本来要见国君,可是一听到齐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觉得孟子这种做法与《礼记》上说的不相合。

答案:

C (对原文“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的理解错了。

“其一”是指齐王在“爵一,齿一,德一”中仅占了其中之一的“爵一”,意思是你仅仅是国君,年龄没有我大,品德没我好;我虽然不是国君,没有爵位,但三者之中我占了“其二”,即“齿一”和“德一”。

所以这句话应理解为:

(国君)怎么能凭他的爵位高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3分)

(2)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3分)

(3)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4分)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部分。

[

(1)题的难点是对“视朝”和“识”的解释。

视朝:

到朝廷处理政事;识:

知道。

这两个词语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题的重点是对固定结构“如之何”和“吊”的解释。

如之何:

怎么,为什么;吊:

吊丧。

这两个词语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题的重点是对“所不召”和“就”的解释。

所不召:

不能召见的臣子;就:

本义是“靠近,接近”,这里引申为“到……去”。

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了个人来说:

“我本来应当来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风。

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

”孟子回答说:

“我也不幸有点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

公孙丑说:

“昨天托辞有病不上朝见齐王,今天你却出去吊丧,大概不合适吧?

”孟子说:

“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孟子出门后)齐王派人来问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应付说:

“昨天王命召见,他有点小病,不能上朝廷。

今天病好了点,已经上朝廷去了,我不知道到了没有?

”孟仲子马上便派了好几个人分头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

“您千万别回家,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既又不愿去见齐王,又不能回家)不得已只好到景丑氏家里暂住一宿。

   景丑氏说:

“在家里就要遵父子之道,在家以外就要尊君臣之道,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伦常关系。

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

我只见齐王很尊敬您,没见您怎么尊敬齐王。

孟子说:

“哎!

这是什么话。

齐国人中,没有向齐王进言仁义的,他们难道认为仁义不好吗?

不是的。

他们心里想‘这个齐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之道呢’,这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

而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说,所以齐国没有人比我更尊敬齐王的了。

景丑氏说:

“不,我不是说的这个。

《礼记》中说:

‘父亲召唤儿子时,儿子来不及答应一声就要站起;国君下令召见臣子,臣子不等驾好车马就要动身。

’您本来打算朝见齐王,可是一听到王命反而不去了,恐怕与《礼记》上说的有些不相合吧。

孟子说:

“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

天下普遍认为尊贵的东西有三样:

爵位是一样,年长是一样,道德是一样。

在朝廷中没有比得上爵位的;在乡里,没有比得上年长的;辅佐君主统治百姓,没有比得上道德的。

怎能凭着他的爵位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

所以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重大国事要商量,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

君主应重视道德,乐于行仁政,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以和他共商国事。

四、高考热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久之前,吴某经营的“平安”号货船(吴某已在保险公司为船只投了保)在装货时翻船沉没。

吴某随后与某打捞公司签订了沉船打捞合同,约定打捞总费用7万元,合同并附有补充条款“打捞完毕先付打捞费1万元,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

打捞公司将船打捞出水,吴某支付了1万元打捞款。

后来,保险公司以事故损失不属承保范围为由拒绝吴某索赔。

吴某以此为由拒绝支付余下6万元打捞费给打捞公司。

于是打捞公司将吴某告到法院。

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吴某认为,自己与打捞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附条件生效的合同,该合同补充条款约定“余款由保险理赔时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险公司还没赔款,所以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打捞费用。

站在打捞公司的立场上,你将怎样对吴某的观点进行辩驳?

请拟写一段有利于打捞公司的辩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