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78KB ,
资源ID:80115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115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docx

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研读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2 能力目标: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3 德育目标: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4 教学重点与难点:孟子对治国得失的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作者作品】孟子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宋代朱熹将大

2、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

3、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文题解读】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之”,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无实际意义;“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寡人之于国也”的意思是“我对于国家”,也就是“我治理魏国”。寡人之于国也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

4、文章之一。【背景探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

5、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知识链接】孟子的主要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

6、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3.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课内部分】夯基础 字词积累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

7、)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之义答案:(1)y(2)涂t通假字,同“途”莩(3)tnzhx(4)cg洿(5)无w通假字,同“毋”(6)xing(7)颁bn通假字,同“斑”(8)悌2.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屡次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此所谓战胜

9、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3.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4.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

10、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5.特殊句式【判断句】是亦走也(句式:是也)非我也,岁也

11、(句式: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句式: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式:是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倒装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标志: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

12、人”)(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省略句】何也省略主语“此”。弃甲曳兵而走省略主语“将士”。可以无饥矣省略主语“黎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宾结构省略主语,“以”后面省略了“之”)【课内习题】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数罟(cg) 洿池(w)B鸡豚(tn)狗彘(zh) 庠序(yng)C孝悌(t)饿莩(pio) 供养(gng)D衣帛(y) 王天下(wng)不可胜用 (shng)答案:A(B项中“庠”应读为“xi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C项中“莩”应读为“pio”,声调易标错。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

13、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答案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C王无罪岁:罪过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F非我也,岁也:年成答案:(罪:归罪;发:打开)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A七十者衣帛食肉。B填然鼓之。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D(例句与A、B、C项的划线词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死”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是使民养生丧

14、死无憾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答案:D( 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答案:B(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C项“以为”在句中理解为“以(之)为”,即“让(他)做”,今义是“认为”。D项“无罪”在句中意为“不要归咎”,今义是“没有罪过”,区别主要在于“罪”,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7、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

15、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8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不可,直不百步耳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答案:B(A项“无”通“毋”,C项“颁”通“斑”,D中“孰”通“熟”。)9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谨庠序之教答案:D(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10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

16、:“非我也,岁也。”答案C(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11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C(A项的“于”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王好战,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C斧金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A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未之有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是社稷之臣也。D是亦走也。答案:14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无乃尔

17、是过与。 又何求焉。夫晋,何厌之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答案:1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C(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为介宾后置句,包含了一个固定句式“孰与”,可理解为:“我与城北徐公(比),孰美?”B项为定语后置,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16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

18、家,“家”指家庭。答案:(国:指诸侯国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17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B王好战,请以战喻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B(题干与A、C、D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18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豫州今欲何往答案:C(A句用“是”把宾语“尔”提前。B句和D句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题干中的句子和C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二翻译下列两句话。(每题10分,共20分)(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答案:要正确翻译这两个句子

19、,关键在于掌握两句中包含的重要句式:“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另外也涉及到一些实词的含义,如“兵、走、是”等。(1) 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得分点:是、何异于、刺人、非也、兵。每1个点2分。(2) 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得分点:直耳,是也。亦,走,大意。各2分。【课外延伸】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

20、,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平?”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

21、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摘自孟子公孙丑下)注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孟子学习。采薪之忧:谓有病不能上山打柴,是疾病的代词,为当时交际的习惯语。不果:终于没有实行。达尊:普遍尊贵的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如就见者也 如:应当。B君命召,不俟驾 俟:等待。 C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得:能够。D使数人要于路 要:要挟、威胁。答案:D (要,通“腰”,拦腰,半路拦截的意思。)2本文的人物形象很

22、生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齐王、孟子、孟仲子都说过假话。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面说的是真话的一句是A寡人如就见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C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D今病小愈,趋造于朝答案:C (A项是齐王摆架子,是想叫孟子去朝拜他的托词,不是真的有寒疾;B项是孟子说的话,孟子对齐王这种做法很反感,也假称自己“不幸而有疾”,拒绝去朝见齐王;D项是孟仲子说的话,他看见齐王派人来问疾,连忙撒谎说孟子的病已经好了一些,现已上朝廷去了。实际上孟子并没有去朝廷,而是到东郭大夫家里吊丧去了,这是孟仲子怕得罪齐王而说的假话。孟仲子一面敷衍齐王的使者,一面派人通知孟子不要回家,以免碰上齐王的使者,要

23、孟子赶在齐王使者回朝廷之前到朝廷去朝见齐王,所以只有C项孟仲子派人对孟子说的才是真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B孟子认为国君的尊贵不应该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臣子对国君的恭顺不应该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C孟子还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了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国君应该表现出尊德乐道的风范。D景丑氏认为孟子对齐王不恭敬,孟子本来要见国君,可是一听到齐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觉得孟子这种做法与礼记上说的不相合。答案:C (对原文“恶得

24、有其一以慢其二哉”的理解错了。“其一”是指齐王在“爵一,齿一,德一”中仅占了其中之一的“爵一”,意思是你仅仅是国君,年龄没有我大,品德没我好;我虽然不是国君,没有爵位,但三者之中我占了“其二”,即“齿一”和“德一”。所以这句话应理解为:(国君)怎么能凭他的爵位高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3分)(2)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3分)(3)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4分)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部分。(1)题的难点是对“视朝”和“识”的解释。视朝:到朝廷处理政事;识

25、:知道。这两个词语各1分,句子通顺1分。(2)题的重点是对固定结构“如之何”和“吊”的解释。如之何:怎么,为什么;吊:吊丧。这两个词语各1分,句子通顺1分。(3)题的重点是对“所不召”和“就”的解释。所不召:不能召见的臣子;就:本义是“靠近,接近”,这里引申为“到去”。各1分,句子通顺2分。)参考译文孟子将要朝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来应当来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孟子回答说:“我也不幸有点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辞有病不上朝见齐王,今天你却出去吊丧,大概不合适吧?”孟子说:“

26、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孟子出门后)齐王派人来问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说:“昨天王命召见,他有点小病,不能上朝廷。今天病好了点,已经上朝廷去了,我不知道到了没有?”孟仲子马上便派了好几个人分头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您千万别回家,赶快上朝廷去。”孟子(既又不愿去见齐王,又不能回家)不得已只好到景丑氏家里暂住一宿。 景丑氏说:“在家里就要遵父子之道,在家以外就要尊君臣之道,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见齐王很尊敬您,没见您怎么尊敬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向齐王进言仁义的,他们难道认为仁义不好吗

27、?不是的。他们心里想这个齐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之道呢,这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而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说,所以齐国没有人比我更尊敬齐王的了。景丑氏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礼记中说:父亲召唤儿子时,儿子来不及答应一声就要站起;国君下令召见臣子,臣子不等驾好车马就要动身。您本来打算朝见齐王,可是一听到王命反而不去了,恐怕与礼记上说的有些不相合吧。”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天下普遍认为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长是一样,道德是一样。在朝廷中没有比得上爵位的;在乡里,没有比得上年长的;辅佐君主统治百姓,没有比得上道德的。怎能凭着他的爵位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所以一个

28、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重大国事要商量,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君主应重视道德,乐于行仁政,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以和他共商国事。四、高考热点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久之前,吴某经营的“平安”号货船(吴某已在保险公司为船只投了保)在装货时翻船沉没。吴某随后与某打捞公司签订了沉船打捞合同,约定打捞总费用7万元,合同并附有补充条款“打捞完毕先付打捞费1万元,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打捞公司将船打捞出水,吴某支付了1万元打捞款。后来,保险公司以事故损失不属承保范围为由拒绝吴某索赔。吴某以此为由拒绝支付余下6万元打捞费给打捞公司。于是打捞公司将吴某告到法院。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吴某认为,自己与打捞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附条件生效的合同,该合同补充条款约定“余款由保险理赔时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险公司还没赔款,所以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打捞费用。站在打捞公司的立场上,你将怎样对吴某的观点进行辩驳?请拟写一段有利于打捞公司的辩词。答:_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