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110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docx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动力,即怎样使专业化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当前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外部措施,比如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等,来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另外,我们注意到有些教师确立的专业化目标,是受到某种外部需要的推动的,如教师参与进修学习要考虑是否能够与职称晋升直接相关、是否能够得到学位等。

如果教师的专业化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其动力是不会持久的,一旦教师达到了某种目的,要进一步改善自身素质的动力就会消失。

因而就要考虑怎样使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需要,变成教师自觉行为,同时又能保证教师专业化目的的正当性、合理性。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历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

为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相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他们都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场”中,但由于科技文化的异化,教育异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学校变成现代化生产的“流水线”。

教育背离了“为了人”的初衷,“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心智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反过来成为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1]

  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清除杂草、瓦砾以及那些企图消解生命活力的要素,让生命重新释放光和热。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释放出来,但教师的生命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生命、国家的行政指令和教师职业角色的夹缝中,导致了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和屏蔽。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

  

  一、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其中内因是主要的方面。

那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是什么呢?

那就是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让人超越了个体,超越了社会,从而达到人的理想的境界,即“作为人类的一员真正地体会到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局限,在社会生活中肩负并实现人的使命”。

[2]教师在体认学生生命的成长特性的时候,其自身也在反观自我生命特性的成长。

二者是共振的,是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

教育应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尊严、自由和意义。

  

  

(一)实现自我: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命观照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性质上说,教育都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基于人的内在需要。

教师要走向专业化,其前提假设和内在动力同样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现实。

“只有当人们把自身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时,人类的真正主体才开始形成。

因为它意味着,人真正摆脱了对自然、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与限制,他的活动动机不再是由外在的生存的需要所施加于他的,而是他自身各方面充分、完美、全面的发展构成了他全部活动的目的。

”[3]个体只有在主体性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定位、自我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如果教师没有对自我主体价值的追求,没有自我意识的觉悟与觉醒,就不会主动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会具有发展的内驱力,主动地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充实自我,实现对自我的提升与超越。

  

  

(二)实现卓越: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追求超越是教育的内在品质。

就教师而言,这种超越品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

就个体自我发展而言,超越现实的自我,追求自我的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就与课程的关系而言,教师要超越以书面文件形式存在的课程制度,从而建构一种包含自身经验与对未来构想的新课程;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要通过反思,引领、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从而追求一种理想的、面向未来的社会文化。

概括地讲,教育的超越品质在于它的“未来意义”(为未来社会培养人)与建构本质(建构一种课程新文化)。

  

  二、自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诉求

  

  教师只有把教书不仅仅当作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师只有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唤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

[4]因此,教师职业应被看作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是个人生命勃发与价值实现的载体。

  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在需求。

无疑,要使教师专业化的动力真正变为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自觉行为,就要求教师做到不断地学习、自觉省思。

  

  

(一)好学求知

  “学习即成长”,求知是人发展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生命的成长过程融为一体。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成长着的生命问题。

生命是价值的载体,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生命的体验上,还要对生命有充分的认知和审美,进而对其进行哲学的反思。

因为生命是社会的真正基础,这并不因为它统摄一切,而是因为一切都来源于它。

[5]教师的学,源自于不断反省自身的使命。

  

  

(二)以生命为基础融合科学与人文

  教师专业化必须立足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超越自我,不断地与他人对话,与周围世界、自然融合,这使教师自觉地协调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具有爱心的品性,以克服自卑、忌妒等不健康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

  这样说,并不否定西方教育重知识传统的优越性,而是说,教师的成长不能仅依赖于掌握某些实证科学知识,更需要以成人成才为宗旨,以养成“正人”为目的。

所以从生命底线来思考教师专业化,应以生命为基础融合科学与人文两大文化。

  

  (三)知行一致

  不仅要“知”,更要“行”,把理想化为具体的生命活动。

重视言行一致,重视身教,这对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有帮助的。

教师专业化是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学习科学理论,提高学历水平,只能说具备了一名合格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因而更需要掌握人文知识,求索人类活动的价值目标,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完满结合。

  

  (四)自觉省思

  教师专业化的这种动力价值特征是批判性的,这使教师的行为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保持一种距离,但这不是要求教师“出世”,而是负上历史责任感,因而就要求既要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获得自身知识能力的增长,又要坚持知识分子批判的立场去服务社会,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客观真理的尊重不够,比较主张教师个体的道德自觉,关心的是人的价值、意义等人文性目标,而缺乏类似西方的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因而容易使教师向主观的权威屈服,丧失了寻求真理的客观立场。

  这种反省,实质上是提倡人不为物役,争取内心的自由,希望自己不要去看重身外之物,把求索真理当作是教师必须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理由,完成心与性的修养。

  

  三、自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师专业化应具有双重性,即专业化的事实特性与价值特性。

事实特性是指教师寻求知识更新、提高教育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喜欢教职、又会传授知识的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事实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就价值特性来说,是指在此基础上,教师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境界加以追求。

而在这样的价值导引下,使教师自觉地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使教师的专业化能够超越世俗功利,导向个体生命的完满。

这理所当然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一)道德生命――教师专业化应追求的人格境界

  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教师要确立追求的人格境界,这是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理解教育活动,不是把专业化的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因此就不会把教师职业活动看作一种技能性的工作,变成教师实现谋生目的的一种手段。

对理想人格的设定与追求,自然就贯彻在教育中,教育是要关注如何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道德生命)。

  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传统,促使教师注重自我修养,使知识、情感、意志取得和谐发展,健全教师的人格,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专业化最终是实现完整、统一的教师人格,即教师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获得统一。

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真正做到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尽其职、尽其能。

因此,务必把教师专业化理解为人格塑造的持续的整体过程。

这一整体过程就表现为“通过真诚地培养‘大体’而实现自我这一任务的存在的信守。

为了获得自我的体知,这种信守包含一种不息的为己之学的过程。

作为日常功课的组成部分,自我的反省和自讼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

[6]

  

  

(二)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教师专业发展生命价值的实现

  “我们应当从两重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须以同样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是有着双重生命的存在:

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

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

[7]这样,人要成为人就必须经历两次生成。

种属性源于个体化的生物性,它来自动物的生物进化和个体生命的父母赋予,其有生长、生存的本能;类属性由人类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超个体性的类化本性,它蕴涵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中。

人的种属性只是具备了做人的基础,必须通过教育、学习,从社会文化系统吸纳人类已经形成的成果,内化、生成为个体的自为属性。

这起码表明人不是生来就有人性,人性是要由人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的。

在这点上,应当说人性是生成的,教育活动的存在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促进人的生成。

教育不仅促进学生人性的生成,也同时促进教师的人性生成。

  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

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现实的基础――自然生命(生命个体),又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作为永恒的追求,努力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类生命)。

  

  (三)忧患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尊德性、道学问,要求培养个人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整体意识。

中国的先哲们都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求社会成员能够关心他人,视天下兴亡为匹夫之责。

这种注重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群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化有效的方法选择。

换言之,专业化不仅完善个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必须要渗透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把个体的完善与社会、群体的进步结合起来。

  因而按此思维方式理解教师专业化,是基于能否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忧虑与危机感,这种对生命的忧虑成了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

相反,没有这种危机感,人就会丧失进取心,正如古人所说,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忧患意识,实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自觉。

它已经意识到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感到自身的信心与能力,实际是蕴含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

忧患是由责任感而来的、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

所以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

[8]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所表现出的一种素朴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国人文创造的基本动力。

而对忧患意识的坚持,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路向。

  其实,认识忧患意识,就其核心而言,“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地要求。

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即是要求成己而同时即是成物的精神状态”。

[9]这样的精神追求,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因此,忧患意识也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支柱。

而这一文化传统品质,在今天,使之转化成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呈现新时代的特征,则是提升教师品质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强劲动力。

  

  四、结语

  

  立足于对现实生命呵护的维度去理解教师专业化,自然就能够开辟教师自我发展的道路,有助于教师关注自身、关注学生,能避免把教师与学生理解成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工具,由此才能领悟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义。

  

  参考文献:

  [1]张立昌.传统教育异化的必然和创新教育提出的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2):

8-1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2.

  [3]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7.

  [4]朱小蔓,笪佐领.走综合发展之路:

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J].课程?

教材?

教法,2002,22

(1):

59-63.

  [5]刘自觉.一种基于生命感受的教育深思[J].人民教育,2004(5):

12-13.

  [6]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87.

  [7]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

种生命和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

(1):

77-82.

  [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19.

  [9]黄克剑,林少敏.徐复观集[A].北京:

群言出版社,1993.261-262.

  (作者单位: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第五中学)

  编辑付江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