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897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docx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必须紧扣文本语言,让学生循语言之藤,在揣摩、想象、补白、朗读、说写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语言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背后之情,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语言”为载体,以“事件”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过程中通过鲜活地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领悟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者流淌在文本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这样的教学,不仅层次清晰、结构简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与本文、主人公、教师、学生的多重对话中获取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制作课件。

(2)搜集爬山虎的图片。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3)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旧联系,激发期待

1.板书:

爬山虎

爬山虎这种植物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说一说,我们曾在哪一篇课文中学过?

(《爬山虎的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

那片绿绿的

连起来读一读,读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齐读课文题目,注意读好“那片”和“绿绿”。

猜想一下:

这篇课文是写什么内容的?

课文真的是写爬山虎吗?

如果不是,那是写什么?

“那片”是“哪一片”呢?

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

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学,会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学生在回忆《爬山虎的脚》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拉开了学习之旅的序幕。

而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猜测,学生会不自觉地和原有课文进行勾连对接,激发了探究新课文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意思。

(3)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哪几件事?

2.按自学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检查。

3.检测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

抽学生读词语,及时正音,并结合课文相机指导理解。

推荐 删掉 动词 融洽 黄昏 余晖 握手

楷模 一篇 翻到 眼帘 几页 燥热 客厅

模模糊糊 春风拂面 莫名其妙 密密麻麻

①指名朗读、齐读。

②说说哪些字在读或者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③“推荐”是什么意思?

能不能给它找个近义词?

课文中谁推荐什么?

你能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词语吗?

“融洽”你理解吗?

课文中讲谁和谁很融洽?

生活中你经历过融洽的时候吗?

“楷模”什么意思?

也给它找个近义词。

课文中讲谁是楷模?

我们的生活中有楷模吗?

他(她)是什么方面的楷模?

“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课文中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你有过吗?

(2)全班交流:

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哪几件事?

①课文写了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的事。

你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叶圣陶和肖复兴吗?

②写了两件事:

一是修改作文;二是做客交谈。

4.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1)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2)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3)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较多,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前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和朗读教学。

文中词语理解采用多种方法,如找近义词、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等,以促进学生文本的学习和词语的运用。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中两件事,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修改作文”,感受“认真关爱”之人品

1.课文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出示):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1)齐读。

(2)叶圣陶爷爷的作品堪称楷模,大家通过刚才的介绍和学过的《爬山虎的脚》已经有所领会了。

那么,为什么说他的人品也堪称楷模呢?

就让我们先走进课文,从文章中的第一件事中去具体感受一下吧。

2.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

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我”看到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可以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出来。

3.学生交流圈画出的句子。

(1)课件出示: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①你觉得叶老修改得怎么样?

(认真)

②从哪些词体会出来的?

(密密麻麻、到处)

③我们看一看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吧。

(课件出示“资料袋”)这上面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真是密密麻麻。

我们体会了叶圣陶先生认真的态度,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④如果是你,看到这样密密麻麻的圈、钩或直线、曲线,你的心情会怎样?

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

(2)课件出示: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①你从这段话中能学到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用字注意准确;长句断成短句;删掉多余词语等。

②比较一下:

“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同?

(我们平时说“一张纸”“一幅画”)经过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

(用字更准确)你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写作用字要准确,叶老修改作文非常细致等。

③对比读读“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和“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体会一下改动后的句子好在哪里。

(使句子干净规范,意思更确切。

④齐读这段话,再次感受叶老修改作文的细致认真。

4.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这样认真地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十几岁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者当时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引读,感受作者的内心。

师:

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

自己试试。

学生朗读。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可叶老就是把这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

所以,“我”这样说——

生齐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

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

(音乐起)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

所以——

生:

(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5.叶老不仅认真修改了“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一则评语。

指名读,你从叶老的评语中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了吗?

叶老给“我”的评语中没有提出不足啊,可是前面说叶老对作文进行了多处修改,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叶老写这则评语的用意了吗?

所以作者自己说“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6.此时,叶老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个认真写作的老人吗?

(他给予青少年无尽的关爱。

设计意图:

本段教学直指教学的核心目标,围绕文中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段落,抓住关键字词,感受叶老认真平和的人品以及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期待。

同时,在感悟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渗透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1.导言:

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激励“我”继续写作,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也成了一位作家。

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次回忆当年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

(1)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其中的一句,写一写“我”的心理活动。

2.学生读句子,练习填空,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

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既复现了文中重点句段,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叶老的修改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使学生理解“我”走上文学之路是与当年叶老的鼓励分不开的。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

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认真,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试着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

“哈里·波特”这本书情节曲折生动,我很早就想看了。

今天终于借到了这本书,我非常高兴极了。

一拿到书,我就迫不急待地拿起书读了起来。

读了这本书,受到不少启发。

我要像哈里·波特那样,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的好思想。

设计意图:

通过修改片段,锤炼语言,使学生学会表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词语。

推荐 一篇 删掉 动词 眼帘 黄昏 余晖 融洽 客厅 握手 楷模 燥热 密密麻麻 春风拂面 模模糊糊

(1)指名分组朗读。

(2)第一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一件事?

第二组呢?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再现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一方面加以巩固复习,另一方面巧妙地勾连起了相应的事件,回顾了课文的内容。

二、品读“做客交谈”,感悟“亲切质朴”之人品

1.过渡:

“修改作文”一事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认真平和”以及对青少年儿童关爱的人品,那么,“做客交谈”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课文中描写“我”和叶老会面前、会面时、会面后“我”心理感受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生读第二部分内容,圈画句子。

(教师巡视)

3.小组同学交流读书感悟,讨论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拨)

4.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句一:

我感到意外:

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1)“居然”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意外?

从这一“意外”中其实可以感受到什么?

(叶老的平易近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期待等。

(2)除了“意外”,在这句话中你还能体会到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

(惊喜、激动等)读出这种心情。

课件出示句二: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1)生活中、电视中你见到什么情况下要“握手”?

叶老同“我”握手,你体会到了什么?

(2)“距离缩短不少”是指什么距离?

此刻,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3)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

课件出示句三: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用“因为……所以……”回答。

(2)想象“我们”交谈的场景,感受“融洽”的氛围。

启发性提问: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叶老对“我”有怎样的期待?

结合课文最后: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想一想:

叶老都跟“我”谈了哪些内容?

(3)“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这句话写与不写有什么不同?

(说明我俩交谈得融洽、投入。

(4)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句四: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1)“我”为什么非常庆幸?

叶老具有什么样的人品?

(2)你懂得了作家应该怎么做?

作品应该怎么写?

(3)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怎能不感到非常幸运呢?

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以作者心理变化作为线索,探求其变化的原因,感受叶老亲切质朴的人品以及对少年儿童的期待。

这样教学,环节简洁清晰,层层推进,解读深入。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教学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三、聚焦景物,突破难点

1.同学们,作者与叶老会面,他在院子里看到了什么呢?

2.学生圈画相关句子。

3.景中悟情

(1)课件出示句段一: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①这一墙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葱绿,充满生命力)

②为什么说“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而不用“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映入眼帘”?

③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

④同学们,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自家院落里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那时,肖复兴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当他亲眼目睹这一墙爬山虎,当他想到马上就要见到自己所崇拜的大作家时,心情是怎样的?

(激动、愉快、兴奋等)

⑤是啊,眼前的景色是多么的美好,一如作者现在美好的心情一样。

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

(2)课件出示句段二: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同学们,这一段景物描写是作者与叶老交谈了一下午即将离开的时候写的,想一想:

当作者听了叶老的“亲切之中蕴含认真,质朴之中包含期待”的话语以及看到这样的景物之后,会想些什么?

③是啊,那“不停摇曳,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一如充满朝气的“我”一样,在叶老等老一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④再读,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就四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而言,理解难度很大,学习中要求也不宜过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力求通过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抓关键词语揣摩等多种手段,感受“景”与“人”的关系,感受其中包含的深情。

4.感悟“非凡”。

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想一下:

“我”15岁的这个夏天,获得了哪些“意义”?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

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肖复兴,《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

著作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纸的生命》《父亲的手记》等。

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他还是我们语文教材编写委员会的委员呢!

5.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

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意义。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生齐读):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叶老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始终激励“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3)小结:

表面讲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写15岁时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里,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叶老的谆谆教诲使他懂得了许多,特别是对作文和做人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那就是像叶老那样一丝不苟地写作、真诚宽厚地待人。

6.反复“颂”读课文题目。

(1)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一次浮现——(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1992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文章的标题——(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

那份情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意图:

这里运用反复引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叶老的人品和作品对于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及给作者留下的印象至深。

让学生在反复“颂”读中领悟了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原因。

四、拓展资料,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在叶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会上,一位作家这样说:

“谈起叶老,我觉得与他相对,永远如沐春风!

他那谦和慈蔼的言谈、态度和容颜,永远悬挂在我的面前。

他的‘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之类的发言,永远在我心中震颤。

2.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1)学生配乐写话。

(2)交流内容。

(提示:

带着对叶老的敬佩来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

3.阅读积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

《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指导写话,再次加深学生对叶圣陶老先生人品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找准切入点,架构教学板块。

本课教学的一个成功之处是找准了切入点,架构了较为简洁顺畅的教学板块。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阅读第一件事,围绕“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我’看到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这个话题展开,通过语言比较、揣摩人物心理、反复朗读等体会叶老“认真平和”的人品以及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板块阅读第二件事,围绕“‘我’和叶老会面前、会面时、会面后‘我’心理感受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展开,体会叶老的“亲切质朴”以及对青少年的关爱期待;第三板块是聚焦课文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围绕文中两段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和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

这样的板块和话题设计,整合了教材的核心内容,指向了教学的核心目标,富有思维含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