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639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范围: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

命题人:

陈爱民审核人:

朱成武肖颖颖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介绍了“士”这一阶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贵族最底层到后来的一种文化人的代称,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变动和文化内涵。

A选项错在与事实不符,春秋战国主要是诸子百家去游说,而不是君主来礼贤下士;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转变;C选项错在“自强”运动的发动者是地主阶层不是士大夫阶层。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士大夫阶层的变化

2.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本质上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国建与传统封建国家之间的国家治理的差异,故选C。

ABD只是外在的表象的差异,排除。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D项正确。

选项A自身错误,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也会有新中国,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只是客观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只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外部力量而非主要动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可看出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的是新中国,而不是战争。

故排除C项。

4.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据优势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虽然在正当贸易中国仍占据优势,但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所以“银贵钱贱”,D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钱贵银贱”与是白银外流的体现,排除B;C项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

所以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对外贸易

5.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下图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

不会是最少的,A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B项错误。

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

不会是最少的,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6.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而到了1862年夏,在《中国纪事》一文中他指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的观点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无法担负起建设新国家的重任,且太平天国本身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发展停滞,也没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肩负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双重任务,排除A。

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的政权,而清政府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排除B。

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的政权,肩负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双重任务,故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的说法错误,且与设问的根本原因不符,排除C。

7.《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

8.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

清朝前期,义和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中期,演变为以强体健身、自卫身家为宗旨的民间武术团体;清末,则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象。

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

A.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B.外国宗教侵略愈演愈烈的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

D.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

【答案】D

【解析】

义和拳的宗旨的变化是由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而决定的,也在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也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义和拳的宗旨演变不能完整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

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社会教化

B.恢复传统文化

C.准备复辟帝制

D.宣扬西方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教育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道德、旧思想卷土重来,为其称帝做准备,C项正确。

袁世凯重新颁定“教育要旨”的目的是准备复辟帝制,而不是社会教化,排除A。

袁世凯企图借助恢复传统文化来实现复辟帝制的目的,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宣扬西方文明的内容,而是强调袁世凯重新颁定“教育要旨”的目的是准备复辟帝制,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等,结合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0.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属于民主革命,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特征,D正确;国民革命没有建立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排除A;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无法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排除B;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统一战线,排除C。

11.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就中国近况谈道:

“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

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

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

”文中的“起义”

A.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太平盛世

B.带有盲目的排外倾向

C.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可知是武昌起义,此次起义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故C正确;A是太平天国运动;B是义和团运动;D是北伐战争。

12.五四运动中学生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下表为时人对此事件的看法。

这反映了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俞颂华《北京学生之表示与法律本位之受迁》

“以法律之实质论,(学生)非但无背于法律之精神,且为促进法律本位之元勋”

陆才甫《学生无罪》

“其居心之光明磊落,可以质诸天地鬼神而无愧”,因而无罪

于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

“可是侵犯人的,要是出于群众的行动,那就不能这样的说法了(指侵犯他人自由)”

康有为《请诛国贼救学生电》

“学生此举,真可谓代表四万万之民意,代伸四万万之民权,以讨国贼者……”

 

A.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B.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识冲突

C.新文化运动从更深层面解放了思想

D.五四运动增强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漱溟、陆才甫和康有为认为学生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学生的爱国行为可以原谅;俞颂华认为学生运动是合乎正义的,法律应该为正义事业服务,学生的行为推动法律的发展;于知非认为学生的过激行为是违反法制的;综上所述,时人对学生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事件的认识,出现了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识冲突,B项正确。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学生的爱国行为,如于知非的观点,排除A。

材料涉及的事件是五四运动,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

材料主旨不是五四运动增强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而是强调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识冲突,排除D。

13.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

“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C项正确;时评不一定是记者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排除A;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排除B;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说法有误,排除D。

所以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14.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削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15.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判断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符合所学知识。

因此选B。

A错在“开端”,C错在“开始”,D错在“实现了”,都不符合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16.蒋介石曾说: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

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

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以上言论

A.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B.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意味着主张反封建反资本主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革命纲领)是一致的,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苏联,故A不符合题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目的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与题意中的反封建和反资本主义不符,故排除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和理论基础是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而不仅仅是民生主义,故D不符合题意。

17.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

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该会议

A.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妥善处理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故C项正确。

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

八七会议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B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8.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

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由此可知

A.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答案】B

【解析】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共提出联蒋抗日,表明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A错误;从开是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到1935年6月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表明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排除C;1935年遵义会议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D错误。

19.1935年4月,蒋介石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负责人,国民政府的党、军、政势力迅即占领了贵州。

同年2月,任命刘湘为四川省负责人,接着又通过组织峨眉训练团等措施,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

这些措施客观上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C.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D.意在“围剿”中央红军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国民政府通过任命负责人,加强了对贵州和四川控制和管理,这是主观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中国民族工业内迁的信息,因此不能反映出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从党、政、军各方面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使西南地区成为以后抗战的大后方,从而为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中央红军分布于赣南闽西,故D项错误。

20.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

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美国特种部队徽章上的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日军的历史事件。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1.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表格中所提示的时间,可以看出选项必须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的选项才符合题意,只有重庆谈判符合上述时间,故选D。

ABC均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前,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谈判

考点:

22.19世纪末,科举状元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和苏纶纱厂,此后,他们在上海、苏州等地先后创办了7家商办纺织企业,这就是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他们的这些行为

A.有利于改变当时的传统观念

B.推动了政府对轻工业的投资

C.打破了当时陈旧的社会秩序

D.扭转了民族工业的被动局面

【答案】A

【解析】

按照传统的科举制,状元是该当官从政的,可是科举状元张謇与陆润庠办厂是为了通过兴办实业来救国,这就冲破了当时的传统观念,故选A;题干说的是状元私人办厂,对推动政府的投资没有直接作用,故排除B;状元办厂并没有打破当时的社会秩序,故排除C;D与史实不符,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故排除D。

点睛: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3.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

企业债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

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

这表明

A.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可知,洋务运动受到封建政府的拖累发展困难,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技术落后,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外商问题,排除C;材料反映清政府拖累洋务企业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排除D。

24.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B.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答案】D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