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雷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556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雷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9雷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9雷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9雷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9雷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雷雨.docx

《9雷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雷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雷雨.docx

9雷雨

9雷雨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表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重点、难点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共两场戏。

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后一场写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这是教学的重点。

把握剧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了解鲁侍萍被侮辱被残害的根源是教学的难点;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教学的次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是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单元后边的短文,简要介绍有关戏剧欣赏的一些知识。

也可以与前边的小说欣赏作一个比较,如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让学生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欣赏本文,可先给学生介绍一下《雷雨》的梗概,然后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第一场戏,要让学生深入体会两个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

还要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

可对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或者容易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等。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排练成戏,然后在全班演出。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阅读整部剧本,可组织学生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以加强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有条件的组织看《雷雨》的录相),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相,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

二、导入新课

巴金曾经说过,在他的朋友里头,最有才华的两个是沈从文和曹禺。

巴金说的朋友,当然包括了现代一大批著名的作家。

巴金的这句话,当然也不是随意说说的。

可是我们同学对这两位“最有才华”的作家却知之甚少。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学习其中的一位——曹禺的代表作《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

简介作者及《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

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

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夭》《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三、戏剧常识介绍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

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技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摘自《辞海》)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

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

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摘自《辞海》)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

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下面再就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补充说明。

冲突:

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

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

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四、检查预习:

1.提问: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列出课文中周、鲁两家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层次交叉,互相牵连,产生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种者。

其妻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

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

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

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是和雷雨有关的。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五、研习新课

1.请同学们将这一幕话剧分成“场”,把“场”分成层次。

明确:

板书:

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

第1层:

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第2层: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第二场:

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2.提问:

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可与《祝福》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3.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1层。

4.提问: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明确:

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练得坚强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了某种轻信和谅解。

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浯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4.提问:

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

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明确:

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

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5.提问:

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亡有哪几次变化?

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明确:

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淡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

“你——你贵姓?

”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

“你是谁?

”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6.提问:

同学们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

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明确:

《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

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

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

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

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

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忸怩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第2层。

7.提问:

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

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8.提问:

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明确:

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9.提问:

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明确:

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过的第一场内容,联系第二场内容,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形象并考虑发言纲要。

2.整理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变化的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2.结合周鲁两家多种矛盾关系产生的根源,归纳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复习提问,在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态度上有哪些变化?

列出结构提纲:

鲁侍萍

周朴园

进屋寻找女儿

漫不经心地谈起雨衣,窗子

关窗

感到奇怪,认真询问,气氛紧张

平淡回答

气氛稍有缓和

无锡口音

有意识地询问无锡事件

保持语调平缓

有意撒谎,遮盖罪行

叙述悲惨遭遇

惊恐紧张,表情痛苦,汗涔涔

表明身分

语不成声

情态

言行

手段

责问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恐吓

商量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稳住

表白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

——没忘旧情。

哄骗

拿出支票

平息仇恨

继续研讨新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场。

2.提问:

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

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明确: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

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

“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3.提问:

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明确:

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

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

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4.提问:

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明确:

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5.提问:

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清同学们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第一句话是: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第二句话是: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

“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6.提问:

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

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明确:

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方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7.提问: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8.归纳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布置作业

1.阅读第一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具有个性化的对话片断,体会凝练传神的对话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做“练习”。

第三课时

一、鉴赏人物语言

1.个性化的语言。

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段,更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各自不同的心理。

2.富有动作性的语言。

课文中,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

以第二场戏为例。

在这场戏里,鲁大海听说代表返回、工人复工、自己被开除,不禁义愤填膺,愤怒揭露周家的罪恶发家史。

周萍则出言相骂,大打出手。

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比较简单,外部动作则非常强烈。

周朴园与儿子初次相见,送给儿子的“见面礼”是开除。

然而当鲁大海揭露甚至斥骂的时候,他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当周萍指使仆人打鲁大海的时候,他又“厉声”制止。

这其中固然可能有伪善的成分,但不能否认他还隐隐有着一丝父子之情。

鲁侍萍的感情更复杂。

对周朴园的无情无义,她早有领教;对周萍,除了愤怒,还有痛心。

“这真是一群强盗”,既是她对周朴园之流认识的深化,又显示着她内心的极度痛苦。

而由于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侍萍的痛心之中还有一丝恋恋不舍,话语中的两次转折,将这种痛苦显露无遗。

语言的动作性,不仅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能够吸引观众和读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课后练习二,揣摩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的深层含义。

1.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问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

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2.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蔑视,从而显示出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3.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淡的叙述,看不出说话者的感情。

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不安、激动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不安、激动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心境。

4.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明了她思想的转变。

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巧妙地表达了侍萍那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二、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讨论,然后归纳。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冷酷、虚伪、残忍、奸诈。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四、展开课堂辩论

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这道题是一个开放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没有感情,30年前是玩弄,现在的回忆也是虚伪的;一种认为有感情,三十多年前是真心喜欢,只是受家庭的逼迫不得已让侍萍离开,后来的回忆也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一种认为三十多年前是有感情的,是真心喜欢,后来的回忆则是虚伪的,是为了保持他的荣誉,保存他的家庭,等等。

不管持哪种观点,都要让他们用事实说话,举出实例加以证明。

五、写作戏剧评论

分析《雷雨》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结构。

(可在课外完成)

六、尝试戏剧表演

《雷雨》一问世就引起了中外作家和观众的重视。

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称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

茅盾后来也说:

“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

”这部话剧在城市受到欢迎,在农村也深受欢迎。

几十年来,它始终放射着艺术异彩。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雷雨》片段。

●参考资料

一、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中国现当代剧作家。

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

1922年入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此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发表。

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

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写)《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

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有些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二、作家本人谈《雷雨》

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

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

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

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

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

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

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一起了。

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

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鼓捣出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来。

可能是因为常看报纸的关系。

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

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

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

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

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又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踏过的丫头,都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他和这个丫头胡搞、后来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

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个在外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