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x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大全
中考答题技巧大全—按出题顺序独家整理
一、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
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
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
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二、短期内快速打好基础的方法与步骤
大量搜集语文基础知识的资料,包括:
习题和背诵资料等;把在习题中出现的错题和资料中没掌握的知识整理、标记出来,誊写在错题集上;利用课余时间和清晨等边角余料的时间反复记忆,滚动记忆。
复习一段时间后,尝试与成绩好的同学交流资料和错题集。
三、字音、字形、字义知识和题目突破的方法
1、根源理解:
掌握造字方法,从根源上理解字义,根据字义理解字形的来由,因为大多数字是形声字,所以接下来掌握读音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2、平时多积累,形成对错误读音和错别字的一种敏感性,凭语感做题。
3、平时学会我的方法,学习字音、字形、字义就一点也不会觉得枯燥。
我的方法由追根溯源、联想记忆、拆分再组词、代入理解等方法组合起来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秘笈。
4、做题的最高境界是知道所有的考点和知识,其次要熟练运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和排除最明显错误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
一、字音辨析题:
模棱两可的要读一遍,不要多读;
(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2)形声字标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3)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二、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
平时的学习要牢记字的音、形、义。
在易混字出现时首先要判断这个字是不是形声字,然后运用拆分法:
将形声字拆成声旁和形旁,与选项进行比对,排除;生僻字要熟练运用组词法,化生为熟。
在学习过程中,要反复运用联想(字义)记忆法,将易混字理解记忆,牢牢掌握。
三、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1)语素分析:
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
(2)语境分析:
在原句中划出关键词作为区别的参考。
(3)善用排除:
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4)语感判断:
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
4.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1)根据成语意思判断如“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如“粉墨登场”
(3)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如“相濡以沫”“美轮美奂”
(4)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5)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即望文生义如“火中取栗”;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五、病句辨析题
常见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分类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式杂糅、关联词及否定误用、表意不明等。
做题思路通常是:
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符合逻辑。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2)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3)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4)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的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5)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防止”“避免”这类词时,以防掉进陷阱。
(7)关联词一定要认清。
六、仿写句子的题目(与对联类似)
首先要知道题目的要求,每道题都是这样:
字数相同、词性相近,语境相符,前后文一致而不突兀。
仿写部分的内容不要求辞藻华丽,可选择的名词和形容词要从身边熟悉的入手。
但要求词语搭配恰当、意境协调、意思完整;千万不要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要出现错别字的硬伤。
常见的名词有: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大气地球、流水清风、眼耳口鼻须发眉齿、金玉珍宝、宫阙城池等等。
将这些常见的名词记好便可应对一般的考试,记忆的方法有:
拆分法、组词法、联想法、代入法等。
(二)阅读提高部分
不管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的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重点在于理解和表达。
学生常失分往往是因为表达能力不到位,就是指没掌握主要知识点、答题技巧一窍不通。
(一)理解能力的提高事关方方面面,短期内掌握好大的原则就行了。
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发展、高潮、结局;
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③答题的几个关键词,要按顺序写:
采用了……(方法和手法:
表达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等),写出了(描绘了、说明了)……,起到了……(作用),表现了……(情感、思想、观点)。
(二)表达技巧“方式、手法”的区分,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三)做题顺序
1、先读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2、第一遍速读全文,并划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过渡连接作用的词句。
(划错无关紧要,主要目的在于对文章有整体认识)
3、再读剩余题目,带着问题重读文章,并划出相应的词语、句子。
4、找到文章现成的句子,仔细分析,理清要点,按题目要求概括提炼后作答。
(现代文尽量从原文中要答案)
(四)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主要题型分类解说
七、古诗词鉴赏(编号续前)
一般来说,中考场考的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这两大类诗歌。
古诗词鉴赏这类题,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第一题都是考察对诗歌语言和内容的理解,第二题是考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①把握诗词内容的步骤:
第一步,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②借景抒情诗的关键在于抓住核心意象:
融入了作者感情的客观景象,然后再在脑海中展开联想,形成一幅关于诗人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在景物中的感情。
【通过展开联想判断自己找的意象是否正确】
③开始答题:
按照采分点、运用专业术语和答题结构,条理清晰的完成题目的要求。
④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a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b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c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d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e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f“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g诗歌中通感的出现频率不太高,但是也要注意一下。
通感是两种描写角度的融合。
常见的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
H两类意象:
自然和人文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
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
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
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
(2).行为类: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代表意象:
菊花、梅花、莲花、松树、梧桐、柳树、杜鹃、鹧鸪、寒蝉、鸿雁、月亮、渡口、驿道;
八、文言文阅读:
基本字词知识不掌握,神仙也难救。
我统计了呼和浩特近10年里的7套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型只有两大类:
重点字和词的解释、用法;作者观点。
必须牢牢掌握140个实词和30多个虚词的全部意思。
要将通假字、一词多以、词类活用的资料牢牢掌握,活学活用。
拿下实词和虚词的方法:
①联系现代汉语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能确定就确定,能排除就排除;②借助成语保留的古汉语的意义,得出该词释义③结合语境上下文和语感大胆猜测词义。
(一)文言句子划分停顿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现代文阅读部分
在我的统计里,每道题的第一题都是概括题(关键词:
阅读全文,联系上下文;特点、内容、过程),最后一题都是理解题(含义、作用、启示)少数是拓展题;重点字、词的赏析,句子的含义,文章段落的作用分析;此外的考点分别是: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考察;说明方法的运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最后出现过但不多见的题目是: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文章记叙顺序。
【概括题和理解题结合成新的题型:
原因题,出现问原因的题目不要慌,这个答起来很简单,原因题出现在开篇,答案在后文中,题目处在结尾,答案在前文中;题目处在中间部分就要联系上下文】
一、概括能力的提升
1.记叙类文章: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公式:
①写人为主:
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
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
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
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
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九、说明文题型解读
(一)解题步骤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再读四道选择题。
(亦出现过问答题)
3、再读一遍原文,读的时候要将选择题中的选择枝内容在原文中划出来。
4、解题。
正常思路是:
定位——核对——判断。
解题时要将选择段与原文作比较进行判断。
(二)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
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
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答题套路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
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
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
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
十、记叙文解法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任务、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部、内容是什么?
文章怎么样?
作者怎么样?
(一)记叙顺序的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①时间:
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
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
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
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常见题型:
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答题技巧是:
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
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常用的词有:
"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
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
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3.标题、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
概括语段:
主要的方法有:
1)摘中心句。
2)摘要归纳。
3)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
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
(1)分析文章标题;
(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
"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
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
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
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
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
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
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
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10.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11.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应对技巧:
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
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
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十一、议论文解法
例证法:
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
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
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
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