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496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改革前雅典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国王与贵族B.贵族与平民C.贵族与奴隶D.国王与平民

【答案】B

【解析】君主制被推翻后,实行了贵族政治。

但由于缺乏民主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故答案选B。

其他三项均不是最最尖锐的社会矛盾。

点睛:

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A.①②④B.①②⑧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意为没有足够的利益不进行变革,体现的恰是与商鞅相对立的保守主张,故A项错误。

民贵君轻为儒家民本思想,与商鞅变法无关,故B项错误。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是商鞅要进行变法的观点,强调治国治世不能只守一种方法,而治理国家也不应一味遵循旧有制度和方式,即应适时进行变法,故C项正确。

D项属于墨家尚贤的观点,故错误。

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吴起变法改变了世袭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双方矛盾激烈,故C项正确。

吴起是被大臣射死,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但他们实施的变法却延续下来,并非不得民心,故A项错误。

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与设问不符,故B项错误。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说明他们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以及结局,解题时注意限定信息,结合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分析得出答案即可。

5.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

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都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材料可知秦国能够强大得益于正确的政策,因此选C。

A不全面,B、D材料没反映。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秦国

6.以下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改革壮大了本国实力

C.改革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打击了秦国的奴隶主老世族,梭伦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阶级,二者都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故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

商鞅变法,巩固了秦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所以选C。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梭伦在改革后被迫流落外国,二人结局都比较凄惨,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内容,紧扣设问要求“错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但③不属于有利条件,因此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8.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晋宋时期洛阳为荒土,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其经济文化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涉及洛阳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故B项错误。

宋为南朝之一,南朝统治下的洛阳被视为荒土,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洛阳是商业中心,而是强调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故D项错误。

9.《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

(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的“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地方官就硬性摊派”表明A项正确。

“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表明B项正确。

其他各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内容

10.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②它有利于大商人趁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由政府拨出巨款”可见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故①正确。

根据材料“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可知“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故②错误,③正确。

从“半年出息一分”可知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排除ABC,所以选D。

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

“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本身属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但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B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属于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概况

12.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

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市易法是指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保甲法使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体现了“警察”的作用;故这些措施反映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A项正确。

材料反映梁启超赞扬王安石的做法,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而不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

13.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

“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

”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和神学的绝对权威,主张信仰得救,故D项正确。

A项是伏尔泰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B项是加尔文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14.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15.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

“(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

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

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

”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维护农奴制度B.废除农奴制度C.推翻沙皇专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答案】A

【解析】“(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

”说明不主张废除农奴制,A正确;B、C和D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

16.列宁评论说:

“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1861年“不能防止”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

A.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

B.1861年一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意在阐述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1905年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虽然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它的弊端还在,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矛盾,因此才会继续爆发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自身的改革;C选项没有理清材料中对两者关系的阐述;D选项没有说明1905年革命爆发的原因。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弊端

17.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

“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

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

万岁!

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

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76年……农民……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使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故A项正确;B项是指农民获得土地的形式,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归村社严格管理,故C项错误;D项错在“彻底”二字,故D项错误。

故选A。

18.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殖产兴业”②废除封建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实施殖产兴业政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故①项正确。

明治政府通过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幕府封建领地,实行“废藩置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项正确。

“大陆政策”并非是为“脱亚入欧”才制定的,故③项错误。

明治政府号召向西方学习,推行文明开化,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

本题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切入点,抓住材料要求“脱亚入欧(仿效欧美)”,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9.“他不懂得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部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闺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上述观点适用于评价

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②洋务运动③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④明治维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原有社会结构,并在改革后出现了实质性进展,排除④,选A。

①②③基本上都符合材料意思。

考点: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20.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

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

C.改革科举制D.发展民族工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变法前,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百日维新中却并未提出、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故A项正确;B项是维新变法的政治措施;C项是维新变法的教育改革措施;D项是维新变法的经济措施。

正确选项为A项。

考点:

戊戌变法

点评:

在“百日维新”的过程中,变法法令的内容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设立制度局等主张,这充分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1.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

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

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④俄国战败直接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A.③④B.②④C.①②D.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错误,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关。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现富国强兵,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故②正确。

根据材料“专制立宪,得失皎然”可知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故③正确。

④说法错误,俄国经过1861年改革已经废除了农奴制。

综上所述,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排除ABC,所以选D。

22.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故①正确。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故②错误。

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故③正确。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使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已从器物上升到制度,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

本题属于记忆型选择题,熟悉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

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

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24.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西工业在戊戌变法后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山西工业的蓬勃发展,也不可能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故A项错误。

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山西工业的蓬勃发展,没有涉及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故D项错误。

25.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世界的重大改革。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均为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都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

AC和“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无关,排除;D和“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无关,排除。

故选B。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6.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困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主保中国,次保大清”的是为救亡图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保大清,次保中国”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只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是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故本题选B。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6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7分,共4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商鞅:

重农抑商;梭伦:

农商并重

(2)危害:

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6分)

理解: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问考查的是商鞅与梭伦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紧扣材料一信息“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等,把握到商鞅的“重农抑商”指导思想;紧扣材料二信息“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