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124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沧州市学年高二学段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国治国主张,下列观点属于儒家政治理想的是

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为勇者尽之于军

C.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D.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2、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

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两种思想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3、“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欲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

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

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5、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与这一时代相适应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的迅速发展B.数学体系的形成

C.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D.商业的繁荣

6、下列作品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A.“笔墨当随时代”B.“以形写神”

C.“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D.“图之工妙入神” 

7、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

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一部分。

”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彩陶画与汉赋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D.楚辞与文人画

8、李嵩的《货郎图》(如下图),采用横卷形式,以货郎担为中心,妇女儿童聚散有致,顾盼生情。

不大的场面但前围后追,可见老货郎受欢迎的程度。

老货郎不胜重荷,前后照应货担,应接不暇,儿童们前呼后拥,顽皮天真、神态各异。

画家在热闹中不忘在货担头上添一山鸟,停立观看,本来极动的画面变为极静,此一衬托足见画家匠心。

下列作品中与《货郎图》同属一类的是

A.《女史箴图》B.《游春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

9、创作于晚清的长篇小说《三侠五义》,第48回写“五鼠”(五义)面见宋仁宗:

这些“江湖自由身”的英雄好汉见到皇帝,“心中乱跳”“匍匐在地”。

“钻天鼠”“翻江鼠”的混号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样驯化式的名字,他们欣然接受。

这反映了

 A.儒家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B.晚清小说创作已逐步创新

 C.晚清君主专制思想强化      D.白话文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10、古代中国是一个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许多门类的学科与近代西方科学原理相通,不过传统的学科思维模式难以用西方理论进行系统解释,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不太相容。

但是在今天的“非典”和“禽流感”中中国古代文明却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伤寒杂病论》D.《授时历》

11、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

《天工开物》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2、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

“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13、“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

……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

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

”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14、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15、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

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

”这里所说的“新观念”主要是

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16、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险,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17、1912年《申报》载: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

”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

C.人民群众的智商有待提高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18、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反对专制统治C.反抗外来侵略D.救亡图存

19.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

②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

20、当代学者认为,中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不自信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文化的自卑导致了一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潮内容不断深化

B.“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魏源等人的文化自卑意识

C.严复等人维新思想已经体现了这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

D.这种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有影响

21、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22、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

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

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

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

24、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

“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

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在此,孙中山阐释了

A.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B.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C.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25、“孙中山国际基金会”章程明确规定基金会活动的目标是建立慈善机构,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鼓励青年就学,成立中山奖赏金、中山大学,兴建老人院、孤儿院、游民收容所等,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

这说明

A.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B.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C.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D.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26、《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27、孙中山说: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8、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

“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

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

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

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

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

29、鲁迅先生曾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30、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31、陈独秀说:

“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的运动。

”由此可见,作者主要强调这场运动是要

A.彻底割裂旧的传统文化B.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

C.建立适合国情的新文化D.革旧纳新建立近代新文化

32、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

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

33、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仪)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34、“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35、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6、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

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3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

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

”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38、邓小平所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是

A.都是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B.都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C.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道路    D.都是为了追求中国的独立

39、毛泽东曾经指出:

“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

这时候,

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这里的“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

整套具体政策”属于

A.国民革命理论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三个世界”理论

40、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41、语言是思想的一个载体。

下列对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一个人讲的每一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

②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42、201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指出:

32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

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C.使人们彻底认识到“文革”的根本错误

D.人们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43、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空间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其背景是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4、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5、从长远来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产生的影响是

A.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提髙了他们的政治素质

B.在农村和边疆经受了一定的锻炼.得到了培养

C.他们失去了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D.造成“人才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6、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文学领域兴起了“知青文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是文艺工作者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真实体验

B.是城市知识靑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艺术再现

C.是进城民工对城乡劳动生活的对比与回忆

D.是对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的历史总结

47、对“文化大革命”中文化领域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被一笔抹杀

B.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

C.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

D.许多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种被保留

48、“文革”前的十几年中,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

A.描写普通人的生活B.反映时代变化C.突出古代帝王将相D.强调政治生话

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9题16分,第50题16分,第51题20分,共5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摘编自(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

(2分)并分析在“晚周时期大动乱”中,儒家提出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4分)

(2)根据材料抖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却能在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6分)为什么儒学到了明淸之际会出现材料三中的变化?

(4分)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过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代理学的出现标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现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同时,民主与科学从此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

——《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1)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什么交化?

在社会主流思想变化的过程中中国各个阶层做出了哪些努力?

(10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

51、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材料一马克思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主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

笫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8分)

(2)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6分)

⑶马克思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指出材料二、三、四中的这些理

论产生了什么“物质力量”。

(6分)

1-5CDACD6-10ACCAC11-15CBBCC16-20BDDCB

21-25CCACD26-30DACCB31-35DBCAA36-40BBCBD

41-45CDCAD46-48BDD

49、

(1)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原则: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提倡“以德治国”“和为贵”“礼”的思想

②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认为“民贵君轻”

③荀子认为施政者要用“仁义”和“王道”治国,要以德服人。

(2)原因:

①儒家思想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儒家学说实践德行,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

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使其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③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