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795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

2016届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共20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A.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

2.王符《潜夫论•考绩》:

“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材料反映出

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3.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据材料判断宋朝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

4.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

“(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

”此书体应该是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5.《中华社会通史·明代卷》记载:

明嘉靖时,何良俊说: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土安迁的观念彻底改变B.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

C.田赋增加使农民纷纷破产D.商品经济发展使“游手”增多

6.1872年《申报》记载:

“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

”材料表明

A.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B.商业风气渐开,从业观念渐变

C.知识逐步贬值,士人社会地位下降D.科举仕途不畅,士人追逐名利

7.民国初年,孙中山说:

“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8.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

“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

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的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

”这一论述反映了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0.下图选自许涤新、吴承明著作《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关于《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实际价格和理论价格指数图》。

对该图表解读正确的是

A.1929年以后进口商品理论与实际价格的背离说明该时期民族工业生产能力下降

B.1929年以后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说明该时期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C.1931年以后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该时期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1928年以后出口商品理论与实际价格的背离说明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放缓

11.1938年4月,国民党将领下达训令:

“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日军不顾将来的利害,企图急遽整理补充河北、山西、山东、江南战线疲惫兵力,并尽力谋求挽回山东省南部的颓势。

因此我国忠勇战士,应深深认识敌军目前正在困境中,全军须协力一致完成其任务,以求最大的战果,为民族独立及抗战大使命尽全力。

”该训令的背景是

A.日军在华北战场陷入进退两难境地B.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D.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12.1954年1月9日,周恩来在日内瓦发表声明,除坚决主张恢复关于朝鲜政治会议问题的双方会谈外,同时指出:

“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于苏联政府主张召开法国、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五大国会议以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的建议,表示完全的支持。

”这表明

A.国际局势完全被大国操纵B.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五大国的行列

C.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D.中国主张用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13.《十二铜表法》第三表规定:

“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

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

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该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注重证据,公平正义B.注重程序,灵活性强

C.注重形式,保护平民D.注重执行,条文清晰

14.“鉴于议会议院的议员选举办法存在弊端,……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拥有或租有任何住宅、仓库、账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得有权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一名或数名议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7月底之前12个月中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议会代表的资格。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B.议会立法增加了中小城镇的议员议席

C.对选民有严格的财产限制D.“微不足道的选区”选民选举权被剥夺

15.意大利学者米兰多拉写到:

“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则希望有人赞赏他的杰作……因此,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B.仍然坚持上帝造人的学说

C.相信理性使人性升华D.崇尚理性主义及独立判断

16.下图是依据徐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农业工人的工资与生活水平》制作的《英国小麦每夸特价格波动图》,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原因,可能是

小麦价格(每夸特) 单位:

先令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大量增加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减少

C.1800年前后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原料D.1821年后农业机器普遍使用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A.国王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

C.是邦联制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18.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B.工业发展快导致农业严重滞后

C.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D.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

19.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

这说明了

A.世界经济规则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B.欧美国家企图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

C.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有优势地位D.全球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20.《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

“(他的画)却表明:

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也罢。

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

”……(正如画家所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

”下列作品与该画家的作品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共5题

21.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呜呼!

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

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

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22.建国后,价格制定机制的演变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

在我国,还存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

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毛泽东文选》第七卷(1957年)

材料二 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

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37%左右。

——李凤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全国抽样调查12个钢厂的自销率与产量增长率     单位:

%

钢厂

自销率

平均自销率

产量增长率

平均产量增长率

排名前6位

0~7.8

2.96

-10.98~5.80

-9.32

排名后6位

10~34

18.78

2.30~69.73

14.3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调查研究组《改革:

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1985年10月)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

物资分配体制和物资价格的双轨制,使得“官倒”通过倒买倒卖能够从中获利。

当时生产资料、物资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调拨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的。

计划调拨的部分是计划价格,通过市场的是市场价格,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两个价格就拉得很大。

——吴敬琏《政府与市场》

材料四 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市场中的企业是提升技术的主体,市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单位是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主体。

供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

如果生产能力确实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

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就像一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价格高出其它手机几倍,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否则就不是创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

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

——许小年《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以供给侧改革开拓创新空间》(201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商品价格产生的方式和经济基础。

(2)据材料二结合并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价格双轨制产生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分析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四中智能手机热卖的社会因素。

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原理?

23.一个国家(集团)的国际地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尼克松中心国家安全计划主任彼得·罗德曼撰文指出:

“看来美国人非常得意的单极阶段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庆贺。

世界其他多数大国,甚至包括美国的友邦,都把抗衡美国势力作为对外政策的主题。

实际上,它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主要趋势。

——《参考消息》(2000年7月25日)

材料二 90年代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明确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首,在美国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外交提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强化美国的经济外交力度。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

——李长久《经济外交:

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 俄著名历史学博士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在1998年撰文说“俄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他分析五极的经济实力,认为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

美占21%,欧盟占21%,日本占8%,中国占7%,俄只占1.7%。

——张中云《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认为其国际地位是什么。

“其他多数大国”认为自己在当今国际中起何种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的目的。

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就“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关系”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村社在俄国农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村社历史悠久,它是俄国社会最具特色的社会组织形式。

千余年的村社发展史凝结出一种以集体主义、平均主义为典型特征的村社文化,而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平均主义的思想意识构成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

俄罗斯地广人稀,多沼泽、多森林和少宜耕地;气候条件恶劣,……农民经常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以集体劳动为表现形式的村社在俄国得以长期存在。

——王彦敏《俄国现代化艰难启动的文化因素探析》

材料二 到19世纪上半叶,规范农民行为的原则巩固了村社的生活制度,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个人关系,以维护农民已有的权益并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准。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农民对能使明天更美好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兴趣。

19世纪60年代的改革给领地农民的处境带来了新的变化:

农民不仅摆脱地主的统治获得了自由,……社会因素则日渐提高。

一个人是否有威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经济状况,他所担任的公职、所受的教育、同颇具影响力的人们的关系及其个人能力。

就对财富的崇拜而言,便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富裕农民受人尊敬,常有人前去讨教,他们本身也都自以为是。

——[俄]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

材料三 农民从农奴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都无法摆脱村社的宗法制束缚,村社仍通过连环保将农民限制在村社内,农民事实上难以自由地向外流动。

诚然,村社内部也存在着民主成分,村社领导机构通常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村社会议决定。

——罗爱林《试析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村社产生的原因及形成的村社文化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改革“带来了新的变化”的表现。

概括指出改革前后村社农民观念的变化。

(3)据材料三分析村社组织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农民革命是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革命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贫农)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到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农民问题只是一个贫农问题……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毛泽东非常强调“普遍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作为土改的第一个阶段和“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反对恩赐,……实现“土地还家”。

这种改革,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而是通过推翻旧政权,代之于人民政权,彻底砸碎旧秩序,重构了中国几千年的农村社会结构。

……我们已经在北方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要肯定这个伟大的成绩。

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

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龚云《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农民革命问题的主要认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主要依据。

(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应如何引导农民革命?

这一策略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第一句强调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后两句则是在描述宗法制的作用,继承有制,天下安宁不争。

宗法制是贵族政治,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由此可知A、C两项表述都表述不符合史实,均排除;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只有D项符合题意,正确。

 

2.A

【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

由材料可知此题考查察举制,这是汉武帝时期的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按规定被举荐的人应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

但后来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察举制流弊百出,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均排除。

 

3.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A项排除;由材料“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关市之租”“宽简……裁减……细碎交易,不得收其算”可知C项正确;由上可知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4.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材料文字“意态之际”“将发未发”可排除B项;材料“离方遁圆”指不要拘泥于事物的表面形象,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可排除C、D两项;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

 

5.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由“逐末之人尚少”到“赋税日增”,反映出商业的发展。

“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可知皆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6.B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辐辏之地,铺户林立”意指上海商人聚集,商业繁荣。

“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意思就是不同年龄贤德的人都到这里来了。

此材料反映了商业繁荣的景象。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

 

7.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建国方案,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孙中山的建国方案,想在中国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国家——国家社会主义。

在这个国家里,政治上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五权宪法为基础的民主立宪政体,经济上要发展民生主义,节制私人资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材料“杜渐防微”、“欲办铁路……为民国富强之基”都反映了其经济要求,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8.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C两项表述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改良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由材料可知即时提倡文学改良的人,依旧受过旧文学的毒,“需要自己洗刷自己”,故B项正确;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与材料不符,排除。

 

9.A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由材料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

 

10.B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读图能力。

A、D两项表述都与史实不符,均排除;1927—1936是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关税自主等,B项正确;C项进口商品价格在当时原则上不应该下降,且进口商品下降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

 

11.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战史实,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判断推理能力。

由材料可知,日本战线不知有华北,还有江南,A项排除;由“国民党将领下达训令”及训令内容可知,此事件与国民党正面战场有关,与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无关,B项排除;1938年4月正面战场在李宗仁将领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大捷,C项正确;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D项排除。

 

12.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A项表述太绝对,B项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均排除;只有D项符合题意,正确。

 

13.D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B两项表述与题意不符,均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是部成文法,材料信息体现了其注重执行,条文清晰的特点,D项正确。

 

14.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A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由材料“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