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706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桥面系施工工艺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

客运专线桥梁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桥梁的承台、墩身及桥台混凝土施工。

2、施工准备

2.1施工前技术准备

2.1.1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齐全,并组织技术交底和复核。

2.1.2施工前按设计要求选定各种原材料并进行配合比试配、选定。

2.1.3认真向操作人员交底,并由接受交底人签字确认。

2.1.4完成施工前的测量定位、模板、钢筋安装和拌和站等工前检查工作并得到监理工程师的确认。

2.2材料要求

2.2.1水泥使用前应对水泥的储存量进行确认,避免使用新出厂的高温水泥,并必须满足《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2.2.2细骨料,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的规定。

2.2.3粗骨料,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的规定。

2.2.4矿物掺和料,应满足《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要求。

2.2.5拌制混凝土用水,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2.2.6混凝土中所采用的外加剂,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合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性能应符合外《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规定。

2.3主要机具

2.3.1混凝土搅拌及上料设备,应根据施工条件选用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站)、皮带输送机、装载机、散装水泥罐车混凝土泵或吊车等。

2.2.2混凝土运输设备应根据施工条件选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自卸翻斗汽车、机动翻斗车、提升井架、混凝土泵和布料杆等。

2.2.3混凝土振捣设备应有插入式振动器平板振动器和附着式振动器等。

2.2.4主要工具:

振捣器、串筒、溜槽、混凝土吊斗、抹子等。

2.2.5试验检测设备:

坍落度测定仪、混凝土含气量测定仪、混凝土温度检测仪、泌水率测定仪等检测设备。

2.3作业条件

2.3.1各种机具设备,应处于完好状态,同时在浇筑过程中配有专职技工,随时检修以满足需要。

2.3.2混凝土搅拌站至浇筑地点间的道路应坚实、平坦、便于转弯,以确保运输区间的畅通。

2.3.3在浇筑混凝土期间,应确保水电不中断。

应备用发电机和贮水池。

并应经常了解气候变化情况,加强气象预报联系工作。

3、操作方法

3.1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由专人掌握进行配料,在搅拌地点应悬挂配合比指示牌,注明每次搅拌用砂、石、水泥、水和外加剂等用量及坍落度要求等,并严格计量。

3.2拌制混凝土配料时,各种衡器应保持准确;对骨料的含水率应经常进行检测,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

3.3混凝土一律搅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使用前对坍落度、含气量和混凝土水胶比、温度、泌水率等进行试验和测试,各项技术指标不满足要求的混凝土不得使用。

3.4.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使浇筑工作不间断并使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时仍保持均匀性和规定的坍落度。

3.5.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

如运至浇筑地点有离析时,必须进行二次搅拌;用混凝土罐车运料时在灌注前使罐车快速旋转20~30s,以保证混凝土的匀质性。

3.6用混凝土泵运送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6.1.输送管接头应严密,运送前应以水泥浆润滑内壁。

3.6.2.混凝土运送工作宜连续进行,如有间歇应经常使混凝土泵转动,并每间隔几分钟泵料一次,以防输送管堵塞;时间过长时,应将管内混凝土排出并冲洗干净。

3.6.3.泵送时,应使料斗内经常保持约2/3的混凝土,以防管路吸入空气,导致堵塞。

3.7.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3.7.1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3.7.2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槽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并应设置减速设置。

3.8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段、分层地进行浇筑作业。

一般确定分段长度的原则:

a.在混凝土拌和物未初凝的可塑时间内,完成混凝土的分层接茬和分段接茬,同时混凝土的搅拌、运输能力供料及时;

b.根据混凝土浇筑时的气温条件,防止混凝土浇筑面上水分挥发过多造成接茬不良。

3.8.1浇筑分层:

一般30~40cm一层为宜(约为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25倍),每层厚度应基本一致,结构模板有阴角倒坡时,混凝土铺至内侧倒坡下5cm,把坡顶留出,便于排除气泡。

3.8.2混凝土分段、分层的后段与前段或上下层之间的浇筑(接茬)间隔时间,在常温下限为2个半小时为宜。

如果混凝土已接近初凝,混凝土中水泥(砂)浆的塑性差异过大,振捣时难于分布均匀,结果形成色差带或冷缝式色差。

3.9浇筑混凝土时,除少量塑性混凝土可用人工捣实外,均应采用振动器振实。

用振动器振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9.1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予埋件。

3.9.2混凝土振捣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

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集中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为宜。

3.10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时间,允许间断时间应经试验确定。

否则则按照施工缝进行处理。

3.11施工缝处理

3.11.1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但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

用水冲洗凿毛时,须达到0.5MPa;用人工除凿时,须达到2.5MPa;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10MPa。

3.11.2经凿除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应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应铺一层厚为1~2cm的1:

2水泥砂浆。

3.11.3重要部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门的技术交底。

3.11.4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3.11.5施工缝处理后,待处理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需要达到的强度应满足规范规定。

3.12在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除。

3.1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面应及时进行修整、抹平,等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

3.14浇注混凝土期间,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3.15混凝土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和养护。

养护期间经常使模板保持湿润。

当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湿,不得向混凝土面上洒水。

3.16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矿物掺和料、水胶比及环境的湿度、温度和混凝土温度等情况,制订的养护方案进行养护,并做好养护记录。

3.17当结构物与流动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应先抽水,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7d内不受流水的冲刷和积聚降温,避免造成温差裂纹。

3.18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前,不得使其承受人、模板、脚手架等荷载。

3.19冬季用蒸汽养护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19.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静放后再加温,静放4~6h方可升温,静放环境温度不低于5℃。

3.19.2升温速度:

塑性混凝土不宜超过10℃/h。

3.19.3恒温温度:

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

恒温时间通过试验确定,以达到要求的强度为准。

3.19.4降温速度:

不宜超过10℃/h。

3.19.5撤除保湿设施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

3.20夏季混凝土通循环水养护时,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3.20.1根据墩台的平面形状尺寸、厚度合理地布设测温点,温度量测以集成温度传感器作感温元件,埋设前作环氧树脂密封,确保设牢靠,灌注混凝土时避免其失效。

每次测温后及时整理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内外温差数值,以指导现场的降温。

3.20.2混凝土体内埋设冷却水管,一般根据结构尺寸将冷却水管分层曲折布置,层距以lm左右为宜,每层设进出水口,灌注混凝土时当混凝土盖住冷却水管后即开始通水,通水时间一般7天以上,具体根据测温情况确定,确保芯部温度最高不超过65℃,升(降)温速率不超过10℃/h,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差不超过20℃。

4、质量标准及要求

4.1混凝土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耐久性等指标应满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的有关规定;

4.2结构混凝土表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面应密实、平整、棱角整齐;不得有蜂窝、麻面、露筋、脱皮、掉角和裂缝等现象;观感质量线条分明、颜色一致。

4.3混凝土墩台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墩台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墩台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

±20

测量检查不少于5处

2

空心墩壁厚

±5

3

桥墩平面扭角

2 度

4

表面平整度

5

2米靠尺检查

5

简支混凝土梁

每片混凝土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

3

测量检查

每孔混凝土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

4

6

简支钢梁

支承垫石顶面高差

5

7

支承垫石顶面高程

0,-10

8

预埋件和预留孔位置

5

4.4筋保护层的厚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用于保护层的垫块其强度应与实体混凝土等强,并保证保护层厚度均匀。

4.5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外观质量的检验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的规定;高性能混凝土应符合铁道部颁布的《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客运专线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及设计要求。

4.6墩台混凝土宜连续浇筑。

当分段浇筑时,混凝土接缝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缝的处理应保证颜色一致。

4.7混凝土表面不得出现结构性裂缝,非外力裂缝的最大宽度不得大于0.2mm。

4.8桥台顶面排水坡应符合设计要求。

5、职业健康安全注意事项

5.1.施工前认真检查作业环境:

脚手架、跳板、模板是否牢固可靠,发现不安全因素,必须纠正后方准进行操作。

进入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5.2.搅拌前,必须检查机械是否正常,运输道路畅通。

5.3.振动器操作人员应穿胶靴戴绝缘手套,湿手不能接触电源开关。

6、环境保护注意事项

6.1作业现场应保持清洁,施工废料与垃圾应集中堆放并及时清理、运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2生产及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应符合环保要求。

6.3严格限制作业时间,禁止夜间和休息时间进行高强度噪声作业。

6.4脱模剂等施工现场的化学品和含有害化学成分的特殊材料一律实行封闭式、容器式管理,并设警示标识牌,必要时设专人看护。

桥面系施工工艺

1桥面系施工工艺框图

详见“桥面系施工工艺框图”。

2文字说明

2.1伸缩缝安装

将梁端伸缩缝预埋钢板清理干净,安放氯丁橡胶止水带,用边压块压紧,边压块榫口密贴,与止水带无缝隙。

上部安放盖板并保证平整。

2.2防水层施工

防水层的基层要求平整、清洁和干燥;无凸凹不平、蜂窝、麻面、浮碴、浮灰、油污。

基层平整度的要求:

用1m靠尺检查,空隙不大于5mm,且空隙只允许平缓变化。

防水涂料的配置及施工按厂家说明书和施工图纸进行。

当气温低于0℃时,要采取措施,但严禁明火加热。

防水涂料甲、乙两组份配比准确、搅拌均匀、涂刷均匀,无漏刷现象。

2.3防撞墙(包括遮板)、竖墙和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

防撞墙和遮板同时浇筑为一整体,每2m设10mm厚断缝,用油毛毡填塞。

在遮板顶部,按设计要求预埋螺栓。

防撞墙(包括遮板)要与梁体预埋钢筋紧密结合好,并在防撞墙上预留电缆槽竖墙预埋钢筋和与保护层连接的预埋钢筋。

竖墙起分隔电缆、信号、通信电缆沟和支承电缆槽盖板的作用,竖墙按每2m一段设置单元,在有接触网支柱等基础时适当调整竖墙长度。

施工时保持竖墙顶面的高度一致,以保证电缆槽盖板受力均匀。

接触网支柱基础混凝土与电缆槽竖墙一同灌注,用经纬仪按全桥向定位。

桥面设置的接触网锚柱,除预埋锚固螺栓及加强钢筋外,按设计要求设置下锚拉线基础预留钢筋。

防撞墙、竖墙定位:

按照设计图纸,由每孔箱梁两端的梁体中心线确定现浇实体内外侧位置,弹上墨线,精度控制在±1mm/m以内,做为支模的依据。

钢筋加工和绑扎:

钢筋按图纸尺寸进行下料和弯制。

钢筋骨架绑扎牢固,将钢筋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在钢筋交叉点用18~22号镀锌铁线八字形拧紧,梅花型布置绑扎点。

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保护层垫块,垫块的强度不低于梁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其厚度符合图纸要求。

施工前准备:

现浇处施工前要清除表面杂物,进行凿毛处理,再用水冲洗干净。

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支立模型。

防撞墙、竖墙模型安装:

采用拼装滑移式模板。

在模型一段的定位线上支设经纬仪,后视模型另一端的定位线,调节模型拉杆和顶杆,使模型保持在±2mm偏差内,保证模型的顺直和垂直度。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通过搅拌站拌合,机动车运输,汽车吊配合浇筑混凝土。

施工过程为:

分层分段,两端同时施工,用插入式振捣棒以间隔200mm进行振捣,遵循快插慢拨的操作方法。

为了保证砼的灌筑质量,砼的捣固划分责任区,由专人分层捣固,做到不漏捣、不重捣,杜绝蜂窝、麻面、气泡现象发生。

浇筑到顶面标高处,将混凝土抹平,然后用水准仪复核混凝土的标高,复核完毕后进行二次压面。

待混凝土终凝后,拔出伸缩缝预埋钢板,并及时修补伸缩缝板处的掉角。

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的80%后,拆除模板。

拆模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养护,养生时间不少于10天。

2.4保护层施工

保护层采用C40细石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厚度为11cm,配合比由试验确定。

在保护层内,按设计位置预留轨道板混凝土底座预埋钢筋。

施工用具、材料做到轻吊轻放,避免碰伤已铺好的防水层。

将绑好的钢筋及保护层垫块按位置安放在防水层上,再将搅拌均匀掺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均匀地铺在桥面的防水层上,用平板振动器捣实,直到无可见的空洞为止,然后用抹刀抹平。

每米平整度≤3mm并排水畅通。

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面层做好后进行养护,保护层上盖一层塑料膜,待混凝土初凝后浇水养护至少十天,使塑料膜下有充足的水对混凝土养生。

养护结束后,用防水涂料进行封边处理。

2.5人行道挡板及电缆槽盖板安装

在桥面上放线标画出每块构件的安放位置,采用汽车吊配合安装,从梁跨中部向两端进行。

利用可调斜撑杆调整构件水平位置,使构件整体顺直。

将人行道挡板与遮板上的预埋螺栓连接在一起。

相邻两块构件错台量小于2mm。

最后安装扶手、检查车用导轨及梁缝两侧伸缩钢板。

在电缆线铺设后安装电缆槽盖板。

保证盖板平整,不得有翘曲和三条腿现象,两盖板之间的错台量小于3mm。

 

土方工程作业指导书

一般规定:

土石方工程应合理选择施工方案,编制、审批、实施符合九九定额精神,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机械化施工。

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立即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在敷设有地上或地下管道、光缆、电缆、电线的地段施工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以防损坏。

土石方工程应在定位放线后,方可施工。

土方工程施工应进行土方平衡计算,按照土方运距最短、运程合理和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顺序做好调配,减少重复搬运。

1、场地平整

1.1、操作方法:

关键是测量,随干随测,最终测量作好书面记录。

实地测点标识,作为检查、交验的依据。

填方应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边坡施工应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实。

平整场地后,表面逐点检查,检查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M。

1.2.质量要求及标准:

1.2.1.平整场地:

平整区域的坡度与设计相差不应超过0.1%,排水沟坡度与设计要求相差不超过0.05%,设计无要求时,向排水沟方向作不小于2%的坡度。

1.2.2.场地平整的允许偏差:

1.2.2.1.表面标高:

人工清理±30MM,机械清理:

±50MM;

1.2.2.2.长度、宽度(由设计中心向两边量)不应偏小;

1.2.2.3.边坡坡度人工施工表面平整,不应偏陡,机械施工基本成型,不应偏陡;

1.2.2.4.地面、路面下的地基:

水平标高0~-50MM,平整度≤20MM。

1.3、质量检验方法:

用水准仪及2m检查尺检查。

1.4、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1.4.1、场地积水预防措施:

1.4.1.1、平整前,对整个场地进行系统设计,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做排水设施,使整个场地水流畅通;

1.4.1.2、填土应认真分层回填辗压,相对密实度不低于85%;

1.4.1.3、做好测量复核工作,避免出现标高误差。

1.4.2、填方边坡塌方预防措施:

1.4.2.1、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当填方高度在10m内,宜采用1:

1.5,高度超过10m,可作成折线形,上部为1:

1.5,下部采用1:

1.75;

1.4.2.2、土料符合要求,不良土质可随即进行坡面防护,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对要求边坡整平拍实的,可以宽填0.2m;

1.4.2.3、在边坡上下部作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1.4.3、填方出现橡皮土

现象:

填土受夯打(辗压)后,基土发生颤动,受夯打(辗压)处下陷,四周鼓起,这种橡皮土使地基承载力降低,变形加大,长时间不能稳定。

预防措施:

1.4.3.1、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腐殖土、泥炭土、粘土、亚粘土等厚状土上进行回填;

控制含水量,尽量使其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手握成团,落地即散;

1.4.3.3、填土区设置排水沟,以排除地表水。

1.4.4、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的预防措施:

1.4.4.1、土料不符合要求时,应挖出换土回填或掺入石灰、碎石等压(夯)实回填材料;

1.4.4.2、对由于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均匀掺入干土;

1.4.4.3、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辗压。

2、基坑开挖

2.1、操作方法:

2.1.1、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标高,挖方深度不超过下列规定时,可不放坡、不加支撑;

密实、中等密实的砂土和碎石类土1m。

硬塑、可塑的轻亚粘土及亚粘土1.25m。

硬塑、可塑的粘土1.5m。

坚硬的粘土2m。

2.1.2、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标高,挖土深度在5m以内,不加支撑。

定额规定高:

宽为1:

0.33,放坡起点1.5m,实际施工,参照下表:

土的类别

坡度(高、宽)

中密的砂土

中密碎石类土

粘土

老黄土

 

1:

1

1:

0.5-0.75

1:

0.33-0.67

1:

0.10

 

2.1.3、基坑底部开挖宽度

基础材料

砖基础

毛石、条石基础

砼基础支模

基础垂直、面做防水

工作面宽度(mm)

200

150

300

800

在原有建筑物邻近挖土,如深度超过原建筑物基础底标高,其挖土坑边与原基础边缘的距离必须大于两坑底高差的1-2倍,并对边坡采取保护措施。

2.1.5、挖方的弃土或放土,应保证挖方边坡的稳定与排水。

2.1.6、土方工程一般不宜在雨天进行。

2.1.7、机械挖土应在基底标高以上保留10cm左右用人工挖平清底。

2.1.8、挖至基坑底时,应会同建设、监理、质安、设计、勘察单位验槽。

2.2、基坑排水、降水:

2.2.1、浅基础或水量不大的基坑,在基坑底做成一定的排水坡度,在基坑边一侧、二侧或四周设排水沟,在四角或每30-40m设一个长70-80cm的集水井,排水沟和集水井应在基础轮廓线以外,排水沟底宽不小于0.3m,坡度为0.1-0.5%,排水沟底应比挖土面低30-50cm,集水井底比排水沟低0.5-1.0m,渗入基坑内的地下水经排水沟汇集于集水井内,用水泵排出坑外。

2.2.2、较大的地下构筑物或深基础,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施工时,采用一般大开口挖土,明沟排水方法,常会遇到大量地下水涌水或较严重的流砂现象,不但使基坑无法控保,还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遇此情况一般需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2.2.3、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井点排水方法是沿基坑的四周或一侧埋入深入坑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抽水,使地下水低于基坑底,以便在无水状态下挖土,不但可以防止流砂现象或增加边坡稳定,而且便于施工。

2.3、常用土方施工机械:

2.3.1、推土机:

适用范围:

适于开挖3类土,经济运距80m以内,效率最高为60m,多用于平整场地,开挖深度在1.5m内的基坑。

2.3.2、挖掘机:

适用于开挖含水量不大于27%的四类土和经爆破后的岩土和冻土,其操作灵活,工作效益高,适用大量土方开挖。

2.3.3、装载机:

操作录活,回转移位方便,可装卸土方和散料,行驶速度快,可进行松软表层土剥离、整平。

2.4、质量要求标准:

2.4.1、土质必须符合要求,并严禁扰动,不得有积水、浮土和淤泥。

2.4.2、允许偏差项目:

(MM)

项目

标高

长度、宽度

边坡偏陡

 

人工

机械

人工

机械

人工

机械

允许偏差

-50

-50

±300~±100

±500~±150

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

用水准仪

用经纬仪和尺量

尺量

2.5、质量通病的预防与消除:

2.5.1、基坑超挖

防治:

基坑开挖,应有水平标准严格控制基底的标高,标桩间的距离宜≤3m,如超挖,用碎石或低标号砼填补。

2.5.2、基坑泡水

预防:

基坑周围应设排水沟,采用合理的降水方案,如建设单位同意,尽可能采用保守方案,但必须得到签字认可。

消除:

排水、晾晒后夯实。

2.5.3、滑坡

预防:

保持边坡有足够的坡度;尽可能避免在坡顶有过多的静、动载。

3、填土

3.1、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基坑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上→分层夯打→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3.1.1、填土前,应将基底表面上的树根、垃圾等杂物都处理完毕,清除干净。

3.1.2、检验回填土的质量有无杂物,检验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参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回填土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3.1.3、填土应分层铺摊。

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压实机具

每层铺土厚度(mm)

每层压实遍数

平碾

250-300

6-8

振动压实机

250-3500

3-4

柴油打夯机

200-250

3-4

人工打夯

<200

3-4

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机械压实填方速度不超过2km/h

3.1.4、碾压时,轮(夯)迹应相互搭接,防止漏压或漏夯。

3.1.5、深浅两基坑(槽)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

如必须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

高、宽比一般为1:

2。

上下层错缝

距离不小于1.0m。

3.1.6、基坑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

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

3.1.7、回填房心及管沟时,为防止管道中心位移及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先在管子两侧同时填土夯实,直至管顶0.5m以上时,才可用蛙式打夯机。

3.1.8、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应按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3.1.9、填方全部完成后,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