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670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上期半期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从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

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以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类名”,本来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

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但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它的独立呈意性使它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在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代中国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从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的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

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肘,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摆渡自己

吴苾雯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

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

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

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

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

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

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很多有价值的事。

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索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

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地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

这种无路可走的绝境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

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

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

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

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

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

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过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4.理解前面四段文字,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①摆渡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认为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状况中都需要“折一只船,

来摆渡自己”?

请分条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巴金为何能“感动中国”

鄢烈山

自巴金辞世以来,各种媒体的报道与评说铺天盖地,其哀荣远远胜过前些年去世的沈从文、冰心、萧乾等新文学大师。

我相信,人们对巴金的哀悼是发自肺腑的,意在藉此向他致敬,并寄托自己的情与思。

巴金何以能“感动中国”呢?

论文学创作,在新文学大师中,他的成就并不是数一数二的。

郭沫若诗集《女神》对个性解放的热烈呼唤,茅盾小说《蚀》对“幻灭、动摇、追求”心路历程的描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清新纯朴,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都比巴金代表作《家》更切合时下的情境,能引起我辈共鸣。

巴金的女儿对记者说,他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

他写得最成熟的小说《寒夜》,由于时代的变迁,甚至不如谌容的《人到中年》更能打动我们。

而论晚年对时事的投入,他也许还比不上对教育改革和反腐败有激情表达的冰心老人。

文革后的二十多年,巴金呼吁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很艰难地写作五卷本《随想录》实际上做的是一件事——反思;实际上表达一个心愿——讲真话。

《随想录》有什么了不起,比得上他翻译的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吗?

比不上,根本不可比。

巴金写作《随想录》始于1978年,时年七十有四,这样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而《随想录》的出版颇有曲折,他的故乡心有余悸的出版社不经同意就某些“敏感”篇页删得有题无文,我们怎忍心责备他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

然而,《随想录》体现了他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

我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

把心交给读者,呼吁世人讲真话,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

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具有我们这片土地所稀缺的“求真意志”与“忏悔意识”。

正是出于这样的钦敬,他的同辈人戏剧大师曹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良心”。

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播发特别报道,大标题就是《别了,“二十世纪的良心”》,内文称他为“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讲真话又有什么了不起?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训:

从小幼儿园阿姨就教导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教训人们:

求真求实是何等艰难,“讲真话”要付出多少代价?

五卷《随想录》耿耿不忘的、记录的、反思的不就是几十年间巴金及同代人被迫自诬诬人“由人变兽”的经历吗?

浩劫过去了,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不过是要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我们今后堂堂正正做“人”。

但是他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我们只能记住老人的这个遗愿,等待着告慰巴金在天之灵的那天早日到来。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感动的心理条件是共鸣。

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认同其意义,盖因“讲真话”很难,非平常的血肉之躯甘愿承担其沉重。

若不然堂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较多披露审计报告,教育副部长张保庆直率批评地方官员,怎么会说反正自己快退下来了呢?

而人的天性是,消极地讲希望“免于恐惧”,积极地讲渴望表达个人意见,以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共事务。

道理其实很简单,巴金对讲“真话”的呼吁之所以“感动中国”,其实就像“超级女声”大赛主题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之所以激起千万人响应一样,不过是与人们的心声发生共振了。

唐诗有言:

“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

”如果我们连“讲真话”都不敢、都不能,苟活到一百岁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活着有什么尊严有什么价值?

《人民日报》10月18日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题为“巴金:

巨星陨落,光还亮着”。

那么让我们在巴金老人心灵之光照耀下,继承他坚守良知顽强求真的精神,去开创讲真话的美好未来吧。

(选自《新京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

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选自“XX百科”)

②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年度颁奖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巴金的代表作《家》,不比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茅盾小说《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更切合时下的情境,引起我辈共鸣。

B.巴金《随想录》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但他七十四岁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我们作为读者,不忍心责备。

C.“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符合中国古训“实事求是”。

但现实中求真求实,“讲真话”极其艰难,所以巴金的《随想录》难能可贵。

D.巴金的女儿、戏剧大师曹禺、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的报道、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都对于巴金先生“讲真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其表达了哀思。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真挚,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巴金老人“求真意识”与“忏悔意识”的钦敬与怀念之情。

B.巴金女儿对记者说,巴金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表达了巴金女儿对人们没能公正评价父亲的不满和惋惜。

C.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原因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样。

D.本文写巴金的文学作品整体上比不了同时代的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老舍、冰心,甚至还比不了当代作家谌容,但并不影响作者对他的认可。

8、文章结尾引用“李辉悼念巴金专文题为‘巴金:

巨星陨落,光还亮着’”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②使使以闻大王

B.①道芷阳间行②函封之,燕王拜送于庭

C.①秋毫不敢有所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D.①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②越国以鄙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樊哙侧其盾以撞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①项王按剑而跽曰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D.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1.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夫晋,何厌之有③欲呼张良与俱去④以其无礼于晋⑤毋从俱死也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⑦是寡人之过也⑧沛公安在⑨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B.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C.①/②⑧/④⑥/⑦⑨⑩/③⑤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1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除”,任命,授职。

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拜、举、封,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拔、擢,表示官职降低的词有谪、迁。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如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5分)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归,立诛曹无伤。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

安居,“案”通“安”。

13.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老苦秦苛法  苦:

以……为痛苦    B.沛公然其计     然:

认为……是对的

C.沛公又让不受  让:

责备,责怪      D.乃以秦王属吏属:

交给(主管官吏)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进入咸阳城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百姓的政策,如封府库、约法三章、不受酒食等,深得民心,以至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B.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都有私通对方的奸细,但两人对己方奸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刘邦是严惩,而项羽是采信。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特别是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刘邦有政治才能,以“柔”得民众;项羽有军事才能,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百姓不服从项羽。

16.把文中画线句子和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7~18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

1929年10月11日是重阳节。

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围剿红军。

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围剿。

17.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写出了人生的感慨。

人生因有情而易老,天因无情而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黄花”的描写虚实相生,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瑰丽;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18.下片上句说“不似春光”,下句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

请说明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论语子罕》中,与“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面对惨案后各方沉默的现实,发出了

“,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对工稳,诗律严密,起承转合也无懈可击,为近体题画之佳作。

②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初中毕业的我已经度过了15个峥嵘岁月,跨入高中大门。

③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烦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④日本近年来一直吵嚷着中国的军费“不透明”,日本的军费倒是透明了,可是如此大规模地购买进攻性武器,如此项庄舞剑,又是意欲何为?

⑤美国的体制决定了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相对少,因为腐败成本太高。

即使是轻微的受贿,图穷匕见后惩处相当严厉,因此得不偿失。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③⑤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不完全统计,居民家中发生的燃气事故中,近九成事故都是因为燃具售后安装质量不合格或维修质量无保障的原因造成的。

B.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C.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D.警钟不仅为地铁公司而鸣,正如业内人士呼吁的那样,包括地铁在内的服务行业、高危行业,都应把急救技能列为行业必备技能,同时,全民的急救意识也应增强。

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