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639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

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

言于抚按,调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

“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

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捕治之治:

治理

B.咸言中牟治行无双咸:

C.御史以闻闻:

使……听到

D.飞蝗蔽天蔽:

遮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A.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B.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C.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D.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B.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C.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答案】

1.A

2.D

3.A

4.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

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解析】

1.A.立捕治之治:

惩处。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

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D.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3.A错误,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御史这才作罢。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尽”:

都。

“举”:

推行。

“活”:

救活。

“奇”:

多。

【点睛】

参考译文: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予确山县知县。

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

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

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

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

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

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

供给饥民粟米,让:

他们修筑城墙。

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

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

大庄的各村多水,为他们筑堤坝卡三道防备水患。

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

过了五年,政绩显著。

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

“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

”御史这才作罢。

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

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

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

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冶理措施,推官阁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

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

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

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

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

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2.Ⅰ.阅读《三峡》,完成后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zhàng)

B.不见曦月(xī)

C.乘奔御风(yù)

D.林寒涧肃(jiā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沿溯阻绝(_____)

(2)飞漱其间(_____)

(3)晴初霜旦(_____)

(4)属引凄异(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

1.D

2.⑴顺流而下⑵冲荡⑶早晨⑷延长

3.答案示例:

(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或:

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给分点:

连略无阙)

(2)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解析】

1.试题分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D项有误。

改为:

林寒涧肃(jiàn)。

2.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沿”:

顺流而下。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连”“略”“阙”“响”“转”等字词的翻译。

4.试题分析:

文言文要点的提取。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一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在内容上写三峡的山险峻、陡峭。

二问,是从结构上探讨作用: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自然引出下文对水的描写。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

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

②府治:

府衙。

③遗火:

因失职造成火灾。

④砾:

小石,碎石。

⑤亟:

急速,赶快。

⑥周旋:

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文卷悉烬悉:

(2)喝使归舍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

(1)全,都

(2)房舍,住宅

2.这木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3.沈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

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悉”是“全,都”;“舍”是多义词,“房舍,住宅”的意思。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固(本来)、何(怎么)、哉(助词,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18.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

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看出况钟勇于担当。

这正是“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

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

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

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

“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

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

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

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4.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

“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

”庞公曰: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

1.A

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译为: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刘表对庞公说:

“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111.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遗”:

留下。

“独”:

只有。

“未为”:

不是,并非。

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B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原文只是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没有说到“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点睛】

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

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刘表对庞公说:

“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

”庞公笑着说:

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

”庞公说完,于是停止耕种,但他的妻子依然在前面耕作。

刘表问:

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

庞公答道:

“世人都把危险(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

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

”刘表听后,只能叹息离开,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再也没有返回。

5.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

“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①先主:

指刘备。

②曹公:

指曹操。

③孟起:

马超的字。

④益德:

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

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趣:

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适:

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

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答案】

1.C

2.C

3.B

4.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解析】

【分析】

选自《三国志》作者:

陈寿年代:

西晋年代:

陈寿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

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

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

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

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关羽后来跟随刘备投靠刘表。

刘表死后,曹操挥兵平定了荆州,当时刘备想从樊城走,往南渡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

曹操一直追,追到当阳县长坂那个地方,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了,那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

后面,孙权借兵给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看他有兵了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

后面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那个时候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抵抗曹操,守咽喉之地。

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有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

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

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

“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与黥布、彭越是同类的人,可与翼德并驾齐驱争个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地超群出众。

”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

关羽看了书信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传看。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的解释有误,“适”的意思是“正好”。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

根据句意可知应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B项有误,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可知,在人多广众的场合,关羽、张飞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并不是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省”“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

(3)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1)书信

(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

(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

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加点的“书”在这里是名词,“书信”的意思;“歇”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是“消散”的意思。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辉”“颓”“竞”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C项的表述不正确,“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不是“繁多杂乱”。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一般要结合写作背景及文章内容作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

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沉醉自然,归隐山林的欣喜之情。

选自《全梁文》作者:

陶弘景年代:

南朝梁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