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532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docx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2008年7月30日在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王毅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作如下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意义及评估方法

(一)“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依据

1.法律依据。

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为本次“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

《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规划依据。

为确保《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规划纲要》第三十三章第四条提出,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中期评估,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意义

《规划纲要》作为中长期规划,战略性、长期性和超前性是它的特点。

而中长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不可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及时做出总结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十分必要。

《规划纲要》于2006年1月经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实施。

目前,规划实施时间已经过半,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规划纲要》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保障《规划纲要》目标全面实现的新措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规划手段在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进《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同时,通过中期评估,还有利于实现从“重规划、轻实施”到“规划与实施并重”的转变,有利于各部门对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十一五”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原则和相关事项设定

《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照,只能结合实际,对照《规划纲要》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

为能对《规划纲要》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我们对这次评估原则、评估对象、时间节点和评估内容作如下设定。

1.评估原则。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评估既要全面兼顾,更要做到重点突出,针对《规划纲要》的特点及实施情况有重点地加以评估。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有明确指标的目标,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对无明确指标的目标,采取定性描述与分析。

2.评估对象。

“十一五”规划实际是一整套规划体系的总称,《规划纲要》是其中的纲领与核心,也是唯一由市人大批准实施的文件。

因此,本次评估的对象是《规划纲要》,我市“十一五”其它区域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不在这次评估的范围之内。

3.时间节点。

鉴于2008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没有正式公布,因此数据采用的时间节点以2007年底为准,适量选用一些2008年上半年快报数。

在工作内容表述上,时间截止到2008年6月底。

4.评估内容。

《规划纲要》具有法定效力,中期评估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内容来进行。

特别是评估对照的目标和任务,均围绕《规划纲要》展开,同时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为适应变化了的发展形势所采取的新举措及取得的新成绩也在总结中加以描述。

二、《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有15项,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和城市化率为导向性指标,其余均为预期性指标(参见附表一)。

“十一五”前半期,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统计,《规划纲要》15项主要目标中,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收入2项指标已经达到《规划纲要》终期目标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内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等11项指标达到进度要求;城镇新增就业和利用外资等2项指标完成度相对较低,但如果保持目前增长态势,5年累计目标也可以完成。

现分述如下(参见附表二):

1.地区生产总值:

按可比价计算,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6.1%、15.1%,2008年上半年预计增长15%,均达到《规划纲要》年均增长15—17%的要求;2007年生产总值规模达到286.90亿元,比2005年净增104.85亿元,时序进度良好。

2008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亿元。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07年底已达39847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以上,超过《规划纲要》14.8%的要求。

3.财政收入:

2007年已达50.28亿元,从数值上已经达到《规划纲要》50—55亿元的目标;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达36.22亿元,扣除海关关税后为26.13亿元,预计全年扣除海关关税后也将超过50亿元。

4.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211亿元,年均增长24.4%,达到《规划纲要》年均增长21—26%的要求,2008年上半年实现投资64.85亿元,增长28.6%。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5.1%、17.5%,高于《规划纲要》12%的要求。

2008年上半年增长23.6%。

6.进出口总额:

2006年、2007年分别达22.01亿美元、29.24亿美元,已经超过《规划纲要》21亿美元的目标。

7.利用外资:

2006年、2007年累计利用外资2.15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为1.2亿美元,累计完成目标的33.5%。

8.利用内资:

2006年、2007年累计利用内资104.22亿元,2008年上半年为48.5亿元,累计完成目标的50.9%。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8.5%、17.6%,高于《规划纲要》11—12.3%的要求。

2008年上半年增长13%。

10.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5.4%、19.3%,高于《规划纲要》10.6—12.5%的要求。

2008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6年、2007年分别为3.83‰、3.95‰,符合《规划纲要》低于6.5‰的要求。

12.城市化率:

2006年、2007年分别为58.0%、58.8%,随着城乡一体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率70%的目标可以达到。

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2006年、2007年分别下降5.2%、4.5%,均超过年平均4%的目标任务。

1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006年、2007年累计已达29778人,2008年上半年为11037人,累计完成目标的40.8%。

15.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6年、2007年分别为4.3%、4.2%,2008年上半年为4.01%,已接近达到《规划纲要》4%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附表一)

指标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400—450

15—17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

50000

14.8

预期性

3

财政收入(亿元)

50—55

15.8—18

预期性

4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700—800

21—26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5

12

预期性

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1

10

预期性

7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

10

预期性

8

五年累计利用内资(亿元)

300

预期性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000—17000

11—12.3

导向性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500—6000

10.6—12.5

导向性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约束性

12

城市化率(%)

70以上

导向性

13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比2005年降低18%左右

预期性

14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0

预期性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预期性

“十一五”前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附表二)

指标

2006年

2007年

2008年上半年

实际

增长%

实际

增长%

预计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43.62

16.1

286.90

15.1

148

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4313

16.0

39847

15.0

财政收入(亿元)

35.75

47.4

50.28

40.6

36.22

4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2.33

20.4

118.7

28.6

64.85

28.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8.64

15.1

57.16

17.5

31.92

23.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2.01

69.8

29.24

32.8

18

22

利用外资(亿美元)

1

66.6

1.15

15

1.2

111

利用内资(亿元)

45.76

61.2

58.46

27.8

48.5

76.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280

18.5

13266

17.6

7440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869

15.4

4614

19.3

3095

20.3*

人口自然增长率(‰)

3.83

3.95

城市化率(%)

58.0

58.8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5.2

-4.5

-4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4219

15559

11037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4.2

4.01

注:

*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正相关,但不完全相同。

(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十一五”规划执行两年多来,我市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3.5:

61.7:

34.8转变为2007年的2.7:

67.7:

29.6(产业发展情况见附表三)。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1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7.94亿元。

其中,有色控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0.38亿元。

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已达225家,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410亿元,超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

2006年和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230.9和247.5,预计2008年上半年达到260左右,比2005年高出80个点左右。

大力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推进科技创新。

到2007年底中国名牌产品达4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

“三三三”产业体系初步成型。

铜工业快速发展,电子、纺织产业呈集群化发展。

相继建成投产了铜板带、黄铜棒、金隆电解铜改造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了年产25万吨铜线杆、精达公司搬迁改造等铜工业项目,2007年,铜工业产值已达391.17亿元;相继建设了聚酯膜、覆铜板扩建、永创电子、晶赛电子等一批电子项目;建设了纺织服装城,完成了华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

能源、化工、建材基地不断壮大。

钛白粉、苯酐生产能力成倍提高,安纳达钛业成功上市;上峰第二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国电铜陵电厂一期顺利建成,电厂六期项目开工。

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接续产业发展也在加快。

有色矿山冶炼装备、三佳模具成套设备、蓝盾环保设备以及阀门制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开工建设了年产30万台汽车发动机项目;高强合金衬板、铜合金粉、焊接材料等产品技术和产能均有大幅度提高。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建成投产了年产500万瓶脂肪乳项目,但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压力。

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增长,服务业促进就业作用显现。

2006年、2007年服务业增长分别达10.8%、12.2%,如不扣除价格因素,则可达13.1%、15.6%。

服务业从业人员由2005年的16.5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7.96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6%,成为就业的主体。

两年来,以物流业为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定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颁布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横港物流园建设。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建成铜冠商业广场、铜陵商城、苏果超市、合家福超市等购物中心以及铜陵大市场、井湖大市场、苏宁大卖场、国美电器、宏图三胞等大型专业市场。

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新增4A和3A级景区各1处,2A级景区4处。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到2008年6月底,已累计实现房屋新开工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竣工住宅130万平方米。

到2007年底,我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28平方米。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2006年、2007年农业总产值分别达11.54亿元、12.77亿元,分别增长7.9%、14.7%。

先后完成了江堤加固、45座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排涝泵站改造等水利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实施专项补贴,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定了农业播种面积,促进了生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养殖业稳步发展。

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和数量快速扩张。

县区与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县区3个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铜陵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省级试点。

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比重逐步提高,2008年上半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5%。

铜陵县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动态十佳县行列。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民营企业素质不断提高。

2008年上半年,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74.4亿元,增长20.2%,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十一五”产业发展情况(附表三)

2010年目标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规模以上企业个数

300

159

177

213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1000

385.74

576.59

717.94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30—260

99.36

149.77

179.21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30—140

63.29

73.42

84.91

农业增加值

亿元

9—10

6.49

7.06

7.65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先后编制完成了东部、南部城区分区规划,天井湖地区、车站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

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渐趋合理。

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以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57亿元,全市等级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基本完成了《规划纲要》目标,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六纵六横”干线为骨架,村村通水泥路为支网的交通格局。

铜九铁路建成通车,沿江城际铁路开工在即,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列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铜陵港被国家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码头、锚地等工程建设进展加快。

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一主两副”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到2008年6月底,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7.25亿元,建成区面积增加到59平方公里。

新建和改造了铜都大道、石城大道、学士路、天山大道等城市主干路网,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7.6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增加到10.8平方米。

建成了三水厂二期扩建工程,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完成县城及重点镇(乡)区域供水国债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全面实施了天然气改造,城市燃气供气能力增加至2亿立方米/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2.3%。

公交运营线路增加至16条,年运营里程达1000万公里以上。

编制完成了《铜陵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83平方米,绿地率达40.93%。

建成了狼尾湖泵站和环天井湖污水截流工程,市新民污水处理厂正常安全运行,西湖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7%,2008年底有望达70%。

城乡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500KV西通道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光缆和宽带已经覆盖到行政村,互联网出口带宽已达到10G,数字电视转换基本完成,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有了长足发展,“数字铜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启动了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完成了全部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了村庄规划整治和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农村面貌一新,涌现了一批示范村。

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实施了“户户通”工程。

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得到加强。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杜鹃花”工程稳步推进。

在行政村普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电教室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2007年改(扩)建了20所农村中小学。

2008年,将再改(扩)建20所农村中小学。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真正的免费教育。

完成县妇保所、顺安血防组和8所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培训农村卫生人员900多人次。

2008年还将完成4所乡镇卫生院、35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2008年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大力推进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农业经济循环试验园区建设,铜冠冶化、方圆化纤、亚星焦化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即将建成,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正在加紧实施,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严格项目节能审查,出台了《铜陵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水资源管理,成立了水务局;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推进节能降耗责任制。

实施余热余压利用,海螺水泥公司两台余热发电机组并网发电。

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推广墙材改革,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全市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开展。

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坚决淘汰、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实施了有色一冶鼓风炉关闭,钢铁厂、焦化厂搬迁,实施“上大压小”,水泥行业关停了80%以上的小水泥,电力行业关闭了两台12.5万千瓦小机组,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均达到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年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20天,已达《规划纲要》目标。

(五)各项改革逐步深入

根据《安徽省“十一五”国有骨干企业改革重组规划》要求,全面完成了我市4户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现代制度的任务。

通过资本运作,有色控股公司铜业实现了整体上市,安纳达成功上市,三佳集团、精达集团、铜峰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

2007年7月,有色第一冶炼厂等3户第二批政策性关破项目正式进入法律程序。

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工作进展顺利。

公益性企业产权改革取得突破,首创水务、港华燃气挂牌运作。

商贸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商业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完成了粮食系统、商业系统企业债务整体打捆核呆工作。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4家城市信用社重组成功,顺利融入徽商银行;铜陵县农村信用联社、郊区农村信用联社分别组建成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铜都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挂牌营业。

2008年上半年,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启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行政管理体制“大部门”制改革。

(六)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引进来”水平加速提升。

通过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引进了汽车关键零部件、纺织服装工业城、普莱克斯气体以及新亚星焦化等一批内外资重大项目。

全市利用外资2006年突破亿美元大关,2008年上半年达1.2亿美元。

2006、2007年实际到位市外内资的年均增长率达43.5%,2008年上半年增长速度提高到76.7%。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推动下,2008年以来招商引资氛围明显好转,全市成立招商小分队112个。

“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

境外设立企业和争取外经权工作取得突破,获取铜陵以外的国际、国内资源成效显现。

铜陵有色成功购并池州冶炼厂,与紫金矿业、建发股份共同收购了拥有秘鲁白河铜矿的英国上市公司;六国化工顺利收购颖上鑫泰化工、宿松磷矿和参股宜昌磷矿。

对外经贸不断扩大。

在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外贸政策影响下,电解铜出口大幅减少,但其它一般加工产品出口仍有明显增加。

由于铜精矿进口大幅增加,且铜价高位运行,我市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2007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50%。

(七)人才强市战略稳步实施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2007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59%;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

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国家级铜铅锌制品检测中心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发挥作用,二期工程全面展开。

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全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80%以上,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义务教育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均衡教育成为全国典型。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3.7%。

成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民办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职教园区和实训基地前期工程建设取得进展。

人才工作不断创新。

坚持产业聚才,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共引进高层次人才70人,其中博士6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硕士研究生57人。

以“115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带动各类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政策环境,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八)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摆上日程,明确规定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建立健全实施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

2007年,在省里实施12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实施了20项民生工程。

特别是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问题,努力扩大经济适用房面积,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启动了棚户区改造;针对物价上涨较快,制定了低保补助与价格联动制度;针对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务工家庭,出台了扶助就业的政策。

初步做到了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残有所助。

2008年又在省里实施18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组织实施30项民生工程。

到2008年6月末,这些项目进展顺利。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

就业再就业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上半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下降为4.01%。

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居民医保等各项保险覆盖率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59%。

城乡最低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出台了《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细则》,2007年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人均救助标准达3395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