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507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的陶器、瓷器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共7课。

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有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

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以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第2至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

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以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

他们将通过实验检验这4种材料的哪一种物理特性最明显,讨论用什么词语定性地描述它们。

在这4课的学习种,学生们还将通过其他的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6课将提供给学生应用检验材料物理性质方法的机会。

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并且选择准确的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

第7课学生将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木头、纸、金属、塑料、砖和陶瓷6种材料的物理性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学生在这一单元科学概念形成的状况、探究能力和描述物体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通过测试更多地了解材料的有关特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物体是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3、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4、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

5、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6、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

7、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

科学探究能力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2、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扩展观察活动。

3、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

4、根据可观察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

5、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李智生

累计课时数

18

课题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知识与技能: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

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

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

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4、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作业:

1、填写好P46页的表格;2、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

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

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全班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物品分类来了解材料。

课后

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李智生

累计课时数

19

课题

2、谁更硬一些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知识与技能: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学生(每小组):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

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种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

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

(出示书P48的记录表)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1.易传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4.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作业:

填写好P48页、P49页的表格

学生回答:

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

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学生猜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哪种材料最硬?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学生观察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砂纸磨擦铁钉,观察变化。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2.讨论①铝片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用各种材料进行相互比对,比较硬度。

课后

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李智生

累计课时数

20

课题

3、比较柔韧性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知识与技能: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

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

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老师指出:

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

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

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

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作业:

填写好P51页、P52页的表格。

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学生回答:

木头、塑料、不锈钢。

学生比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举例。

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

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观察实验是探索的重要手段。

课后

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李智生

累计课时数

21

课题

4、它们吸水吗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知识与技能: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

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

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小游戏:

各取所需

导语:

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

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

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关?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

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

(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

四、介绍造纸术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

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3.观察:

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

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

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学生游戏:

具体规则:

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

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

学生动手造一张。

学生观察归纳:

相同:

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

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科学课的主要目标。

课后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