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291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docx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拔五城________       ②坐射起而夷宗死者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战不旋踵(    )

A.停止     B.立即      C.掉转     D.返回

②属之子矣(   )

A.连接      B.托付     C.归属    D.部署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下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A.魏文侯以为将

B.以拒秦、韩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5)翻译以下句子。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6)吴起侍奉魏国两任君主,分别体现出他的________、________之才。

【答案】

(1)攻陷、拔取;因犯……罪

(2)C;B

(3)A

(4)B

(5)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6)军事;政治

【解析】【分析】

(1)依据“拔五城”,拔取五个城邑,可知,“拔”意为:

攻陷、拔取;依据“坐射起而夷宗死者”,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可知,“坐”意为:

因犯……罪。

(2)①依据“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可知,“旋”意为:

掉转,故选C。

②依据“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

可知,“属”意为:

嘱托、托付,故选B。

(3)例句中,“以”,介词,用。

A项,“以”,介词,用;B项,“以”,目的连词,来,用来;C项,“以”,通“已”,停止; D项,“以”,介词,表原因,因为。

A项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故选A。

(4)综合四个选项,比较差别处,“有”为动词,其后当“名”这一名词为宾语,故“名”后断句,故排除D;“君用”的对象是“(吴)起”,且“则是”往往用于句首,表示“就是,便是”,故“则是”前断句,故排除C;“谢吴起”的原因是鲁国君王怀疑他,故“鲁君疑之”前断句,故排除A。

故选B。

(5)及:

等到;走:

跑;之:

到;徒:

那些人;并:

同时;中:

射中。

(6)依据“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可知,吴起有卓越的用兵打仗之才,故答案为:

军事之才;依据吴起豁达魏武侯的话““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和魏武侯的回答“善”可知,吴起辅佐魏武侯时懂得抓住机会劝诫君王以德来统治天下,故答案为:

政治之才。

故答案为:

⑴攻陷、拔取 因犯……罪

⑵C;B;⑶A;⑷B;

⑸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⑹军事 政治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

齐国人进攻鲁国时,他带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

有鲁国人说,鲁国是个小国,但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国就得考虑鲁国了。

而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关系的国家,然而您任用吴起,就是抛弃卫国。

鲁国国君怀疑吴起,辞退了他。

吴起当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侍奉他。

魏文侯用他做将军,进攻秦国,拔取五个城邑。

吴起身为将帅,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

为士兵分担劳苦。

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为他吸脓汁。

士兵的母亲听到以后哭了起来。

母亲说,”不是这样。

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吸毒疮,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

吴公如今又给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儿子将会死在哪里。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带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够完全获得士兵的爱心,就任用他做西河守,来抵挡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文侯的儿子魏武侯。

魏武侯游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流中间,回头对吴起:

 “壮丽啊,山河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回答说:

“以前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仁政,周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宝在于国君的恩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

假如国君不施恩德,船里的人都是仇敌。

”魏武侯说:

 “好 。

”吴起做西河守,很有名声,魏国设置相国,由田文坐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

 “请让我跟你评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

“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

还是托付给我呢?

”吴起沉默了很久,说“托付给您好了。

”田文说:

 “这就是我职位排在您上面的缘故。

”这时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做相国。

娶魏公主为妻,却害怕吴起。

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立即前往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上楚国的国相。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迫使三晋退却,西伐秦,诸侯都忧虑楚国的强大。

原先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

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悼王被安葬以后,太子登基,就叫令尹把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全部处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

“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

“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林宗闻而让蕃    让:

责备

B.请署功曹          署:

代理

C.滂后事释          释:

释放

D.以利刃齿腐朽      齿:

割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②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4)请根据文章二三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特点。

【答案】

(1)C

(2)C

(3)①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

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

②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

(4)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强,揭发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辞官;④不徇私情,严整疾恶。

【解析】【分析】

(1)A项,句意为:

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

让:

责备。

正确。

B项,句意为:

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

署:

代理。

正确。

C项,句意为:

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

释:

解除,查清。

错误。

D项,句意为:

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

齿:

割除。

正确。

故选C。

(2)C项,“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错误。

文中“寝而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任用李颂”。

故选C。

(3)本题第一句中,“格”,要求;“成”,成全;“去就”,辞官;“得无……邪”,恐怕……吧。

第二句中,“恨”,遗憾;“既”,已经;“令”,美好;“寿考”,长寿;“兼得”,同时得到。

(4)本题中,由“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和“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可以看出,范滂耿直自尊。

由“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可以看出,范滂不畏豪强。

由“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可以看出,范滂因为壮志难酬,率性辞官。

由“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可以看出,范滂不徇私情。

故答案为:

⑴C;⑵C;

⑶①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

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

②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

⑷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强,揭发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辞官;④不徇私情,严整疾恶。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

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

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

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为光禄勋主事。

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

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

“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

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

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

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

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

范滂回答说:

“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

”(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

   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

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

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

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

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

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

朱零仰起头说:

“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

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

”宗资于是作罢。

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

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

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

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

“(这)一定是因为我呀!

”当即赶到县狱。

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

“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

”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

“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

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

”他的母亲说:

“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

”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

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

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

“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

“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

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

“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

”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

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

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

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

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②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答案】

(1)C

(2)A

(3)D

(4)①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解析】【分析】

(1)“诚”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修饰限制后面“为大幸”,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从”的主语应该是皇上,不是“天下”,前面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

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

“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

”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故选C。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

一甲3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故选A。

(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

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故选D。

(4)①“独”,只有;“边障”,边境要塞;“甫”,刚刚;“大兴”,大规模做(兴办);“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利国便农”,造福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