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242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docx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

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方法:

检测法

教学内容:

测试仿真模拟题(四)(除作文外所有试题)

总结:

参加考试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存在问题: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套题的训练,能够提升答题速度,熟悉高考题型,学习应用答题技巧答题,进而提高成绩。

2、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答题技巧的灌输,教会学生审题答题。

2、关注高考知识点的链接,让学生积累应试知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成绩总结,试题分析。

师生活动:

教师分析成绩及试题难易度。

(2分钟)

二、讲解第一题《艺术与模仿自然》。

(10分钟)

1、主客体颠倒

2、逻辑不当、强加因果。

师生活动:

1、教师公布答案。

2、学生找到答案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错误所在。

3、师生共同总结本题考察点。

三、讲解古诗鉴赏题《柳梢青》、

1、回顾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步骤。

题目---作者----注释----正文----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补充:

问题:

1、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信息?

2、疏通整首诗的诗意。

师生活动:

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

(6分钟)

3、教师提问,板书重点。

(4分钟)

3、解决8题。

此次在写法上采用了那些手法?

请至少答出两种,请简要赏析。

师生活动:

1、师生共同疏通诗意(2分钟)

2、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手法。

(4分钟)

3、教师指定学生答题,及时纠正问题。

(4分钟)

4、教师归纳答题步骤。

(2分钟)

4、解决9题。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

师生活动:

教师指定学生分析回答。

(4分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旧知回顾:

实用类文本要读懂什么?

(1分钟)

什么人?

什么事?

什么影响?

什么贡献?

2、解题《侯伯宇:

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2分钟)

师生活动:

指定学生回答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你在读文章时要关注那些信息?

3、解决试题。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题干。

(5分钟)

2、学生找到相关信息所在段落,共同分析提炼信息。

(6分钟)

3、学生把试题重新作答在作业本上。

(作业)

四、文言文阅读

1、依据第4题,归纳断句的技巧。

(师生共同,4分钟)

2、第5题,教师纠正D选项中的错误,学生积累在笔记本上。

(5分钟)

3、第6题,学生回到原文找对应的句子,并指出错误所在。

(5分钟)

4、翻译。

重点字词:

因、怀、庶、厚、为……所、离

师生活动:

1、教师板书两个句子,学生分析推测知识点。

(2分钟)

2、教师带领学生示例翻译第一个句子并板书。

(5分钟)

3、教师强调翻译句子的技巧和步骤并板书。

(3分钟)

4、学生在笔记本上翻译第二个句子,指定一名学生板书翻译。

(5分钟)

5、师生共同纠正板书的翻译,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5分钟)

五:

作业

1、把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每个找出一例,分类写在笔记本上并翻译这个句子。

2、完成晨读晚练第四周的精读文言文

第五、六课时

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古典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正确评价古典诗歌中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课前预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问题:

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泊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西江:

古称从今天的南京至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

②谢将军:

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1)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美好理想?

(2)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读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注],不得文章力。

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

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  雪堂迁客:

即苏轼。

作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

试作简要分析。

二、整合与点拨:

(一)考点剖析

考点1  怎样评价诗歌主旨内容?

分类整理,把握特点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主旨内容”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从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态度对应表:

内容分类

感情态度

咏史

怀古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曲折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送别

悼亡

思念之情、深厚的情谊、对友人的关注、劝勉友人的豁达乐观、别后寂寞伤感、表明自己的志向

思乡

怀人

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客居异地的孤寂无奈、前途渺茫的失望、怀才不遇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情愫

咏物

抒怀

志向追求(报效国家、清白人格、高尚情操:

不媚世俗,坚持个性)、命运坎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生活凄苦)、生活哲理、人生感悟

山水

田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喜爱田园、淡泊名利、揭示生活哲理

边塞

征戎

对战争(战乱)的厌倦、对人们遭遇的同情、对朝廷的不满;将士思归;守边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驰骋疆场、为国捐躯的悲壮

爱情

怨妇

对丈夫的思念期盼、独居闺中的孤独哀怨、月明难眠的凄凉、对爱情的忠贞执著

 

    考点2  怎样评价思想感情?

    四看一品,概括感情。

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

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

    

(2).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

姜夔《扬州慢》序中说: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3  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面照应,抓关键点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

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

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二)  常用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喜爱、向往、追求、同情、厌弃、憎恶、不满、痛恨、指责、揭露等

三、课内训练

    4.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泊公安县[注]

陆  游

秦关蜀道何辽哉!

公安渡头今始回。

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

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陆游经公安入蜀已辗转八年,今回京“廷对”停泊公安。

    

(1)颔联与颈联的景物层次分明,互为一体,简要分析写景角度的特点及作用。

    

(2)有人说,尾联与《诉衷情》中的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明两者共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注]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高人:

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中的“笑”是豁达的笑,也有人认为是愁苦的笑。

你的看法怎样?

请联系全词说明。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巩固: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

    

(2)此诗尾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心如砥石的精神。

对这一主旨尾联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

王安石弟,后被罢归田里。

②小怜:

泛指歌女。

 

(1)上阕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谭评词辨》称这首词结尾两句“品格自高”,请谈谈你对这句评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  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

理由:

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

“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2、答案

(1)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2)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高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3、答案  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

    4、答案

    

(1)远近结合、上下(高低)结合。

江天、海风、明月,写出高远。

萤闹、露下、萍开,写出近观。

 同时,也写出诗人开阔的境界、高远的胸襟以及不灭的希望之火。

    

(2)壮志未酬之憾。

人生衰老之感。

前程渺茫之意。

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

    5、答案  示例一:

我认为是愁苦的笑。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

明写鸟

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词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示例二:

我认为是豁达的笑。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

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自嘲,显得诙谐幽默。

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忧愤,但依然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

    6、答案

(1)诗人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2)尽管作者“扶病”,却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出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前句“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老,心如砥石的精神。

    7、答案

(1)一幅“一夜风雨后,残花飘零满地像宫锦被污损”的画面。

由春天归去而生的痛惜惆怅之

感。

(要注意到比喻的作用)

(2)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暮春时分杨花随春风漫天飞舞,但终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的情状,表现了作者不肯攀附权贵的可贵品格。

 

 

(1)课时

课题:

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

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

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

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

做到“三个一”:

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

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

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

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

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

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

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

(2)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

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

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

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

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

(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

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

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

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

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

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

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

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

正确地书写“轻”字

难点:

“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

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

“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

“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

书写:

斩、转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2、轻、斩、转

我的思考:

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

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难点:

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

(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

(1)出示例字:

“宝”:

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

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

(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

我的思考:

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

课题:

怎样写好字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

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

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

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

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

二、科学的学书方法

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

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

“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

“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

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6)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

(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

(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

(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二、教师示范小结

三、指导要点

盘:

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

“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

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

竖:

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七)、盘至竖

我的思考:

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需要指导。

第(7)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例字,再说说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