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205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docx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

给,送。

②子:

你,代词。

③履:

鞋子。

④一言:

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B.万事莫贵于义/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乡为身死而不受/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D.今谓人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用鱼与熊掌为喻,引出“含生取义”的观点,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B.乙文开篇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然后用“鞋帽不如手脚珍贵”,“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等加以论证。

C.甲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是对不辩礼义而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指出见利忘义的行径是因为一开始就丧失了本心。

D.两篇文章的观点内涵相同。

墨子认为大义比生命可贵,为了捍卫正义,可以去厮杀,去牺牲,就是孟子阐述的“舍生取义”。

【答案】

1.D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68.

(1)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感恩)我吗?

(2)就是天下比不上(或不如)生命可贵。

4.C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利益/戴上。

B.比/在。

C.同“向”,原先,从前/同乡的人。

D.对……说/对……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首先大致翻译原句意思为“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其次,虚词“而”在此表示顺承,讲述事情的另一角度,故在此断开。

“子为之乎”“子”做主语引出的一个问句,应在此断开。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1)中的重点词语“美”“奉”“得”要翻译出来。

(2)中的重点词语“则”“不若”“身”要翻译出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C项,第一处“是对不辩礼义而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应该是不仅求富贵,还包括生活享受、虚荣的行为加以批判。

第二处“指出见利忘义的行径是因为一开始就丧失了本心。

”不是一开始就丧失了本心而是后来丧失了本心。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

(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乙】墨子说: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人说:

‘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这人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

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又说:

‘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

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所以说: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

2.(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

颁布,公布。

②於:

同“于”。

③卒:

终于。

④嗣:

继承。

⑤刑:

处罚。

⑥傅:

老师。

⑦黥:

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说:

(_____)②有一人徙之之:

(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答案】

295.通“悦”,愉快。

代词,指“木”(木头)。

2.A

3.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5.不同意。

示例1:

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2:

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解析】

1.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说”:

通“悦”,愉快。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断句错误的答案A项。

改为: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译为:

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募”“徒”“予”等字词的翻译。

“民有能徒置北门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

文言文要点的提取。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的目的可从取信于民的角度作答。

甲文中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可提取“讲信”作答。

5.试题分析: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同社会”,然后根据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来分析。

如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的特征。

所以不同意这种说法。

(一)译文:

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对于财产,人们憎恶把它抛弃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二)译文:

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

“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

“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

3.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非木柿/故大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益慕圣贤之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C.足肤皲裂而不知/食不饱,力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D.以中有足乐者/皆以美于徐公/以光先帝遗德

2.下列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苫等重重困难。

B.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C.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机智。

D.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以“硕师名人与游”,得以“预君子之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答案】

1.A

2.C

3.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解析】

1.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A.是,均翻译为“这样”;B.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指愚公;C.足:

脚/足够/值得。

D.以,介词“因为”的意思

/认为/连词“用来”。

故选A。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画波浪线的句子,并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机智。

故C不正确。

3.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语句翻译时,要扣紧关键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

该句把握住关键词语“寓”:

寄住;“逆旅”:

旅舍;“再食”:

两顿伙食;并注意添加主语“我”。

【点睛】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

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

驳倒。

③易置:

撤换。

④纵奇兵:

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

1.A

2.C

3.B

4.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

1.A.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2.C.以天下莫能当(以为,认为)

3.B项错误,正确是:

《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在下游。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是非木杮:

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

怎么能。

为:

被。

暴涨:

洪水。

暴,突然(急大)。

使:

假使。

将:

担任将军。

【点睛】

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

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

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

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征求不已______②惟欲清净______

2.翻译句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答案】

1.停止只;仅

2.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栽种树木,(只要)本来的根不动摇,就会枝叶茂密繁盛。

3.勤于政事,心系天下;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古今异义词,惟:

只,仅。

38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夫:

是发语词,无义。

犹如:

就好像。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