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161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docx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7套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7套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的错误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质变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

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

C.基本不适合D.完全不适合

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

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

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

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

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B.封建社会产生的

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

A绝对对立的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

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A.复杂性部分质变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C.阶段性部分质变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它是多样的B.它是唯一的C.它是绝对的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内在的联系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机械运动B.物理运动C.化学运动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完全等同的B.相互包含的C.相互依赖的D.相互渗透的

E.相互转化的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

(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目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C2.C3.C4.D5.D6.D7.C8.B9.B10.C

11.A12.D13.D14.B15.B16.D17.B18.A19.A20.C

21.A22.D23.D24.C25.C26.C27.A28.D29.B30.C

31.A32.C33.A34.C35.B36.D37.D38.C39.D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

1.CE2.AD3.CE4.AB5.BE6.ABCDE7.ACD8.ABCDE

9.BCDE10.ACDE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各自对立面转化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A.客观世界B.实践C.经验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高语)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揭示客观规律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存在B.感觉C.理性认识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一因多果B.同果异因C.一果多因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B.客观物质世界C.社会实践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B.不是双向的C.是不确定的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有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B.共创论C.宿命论D.精神万能论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

A.改朝换代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E.客观的联系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实践性B.先进性C.革命性D.系统性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推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

(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B2.B3.C4.D5.A6.B7.C8.C9.A10.D

11.C12.D13.B14.C15.B16.C17.C18.B19.B20.B

21.C22.D23.C24.C25.D26.B27.B28.C29.D30.D

31.D32.D33.D34.A35.A36.D37.D38.C39.B40.D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

1.DE2.BE3.BDE4.CE5.BE6.ABCDE7.BE

8.AC9.AC10.ADE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A.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B.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A.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D.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无限性B.有限性C.物质性D.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B.多样性C.运动性D.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C.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D.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提高人的素质B.发挥集体的智慧

C.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D.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相对性B.抽象性C.实践性D.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从原则出发B.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全部内容B.实质和核心C.惟一特征D.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B.能动的反映论

C.科学的反映论D.机械的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C.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D.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A.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B.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C.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D.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