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145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docx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

雨水收集利用法规

【篇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14年城市排水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41号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已经2013年9月1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3年10月2日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管理,保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防治城镇水污染和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规划,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维护与保护,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以及城镇内涝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并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应当遵循尊重自然、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主管部门(以下称城镇排水主管

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促进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布局、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地理、气候特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排水与污水处理目标与标准,排水量与排水模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排涝措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和建设用地以及保障措施等;易发生内涝的城市、镇,还应当编制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

第八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防洪规划,并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城镇人口与规模、降雨规律、暴雨内涝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内涝防治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提高雨水滞渗、调蓄和排放能力。

第九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将编制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一经批准公布,应当严格执行;因经济社会发展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要求,加大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

第十一条城乡规划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合理确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统筹安排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利用、雨水调蓄和排放等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

城镇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建设时序,优先安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未建或者已建但未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应当按照年度改造计划进行改造,提高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镇排涝要求,结合城镇用地性质和条件,加强雨水管网、泵站以及雨水调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等设施建设和改造。

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增加绿地、砂石地面、可渗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车场、广场、道路等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提高城镇内涝防治能力。

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建,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雨水径流控制要求建设相关设施。

第十四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范围内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

设项目以及需要与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相连接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的意见。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就排水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和相关标准提出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排水设计方案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未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的,不得投入使用。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十五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及相关资料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通过招标投标、委托等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负责管理。

特许经营合同、委托运营合同涉及污染物削减和污水处理运营服务费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征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的意见。

国家鼓励实施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从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

(四)技术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五)有相应的良好业绩和维护运营经验;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排水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建立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加强雨水排放管理,提高城镇内涝防治水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建立城镇内涝防治预警、会商、联动机制,发挥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库、洼淀、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加强对城镇排水设施的管理和河道防护、整治,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确保雨水排放畅通,共同做好城镇内涝防治工作。

第十八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标准,明确雨水的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合理控制雨水径流。

第十九条除干旱地区外,新区建设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对实行雨水、污水合流的地区,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求,进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

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可以结合旧城区改建和道路建设同时进行。

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建不得将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相互混接。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逐步推进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合理确定截流倍数,通过设置初期雨水贮存池、建设截流干管等方式,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排放调控和污染防治。

第二十条城镇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

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

第二十一条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称排水户)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重点对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事项进行审查。

【篇二: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

因此论文从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出发,进一步探索和认识雨水利用的意义、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利用要点分析,并进而以成都市作为实例,对雨水利用在成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

雨水收集绿色建筑雨水利用

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

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概况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

目前,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

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

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

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

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都是树木花草。

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2、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

郑州等城市开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继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开始逐步重视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雨水滞留、集蓄利用及人工促渗补充地下水领域,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工程经验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

1.1资源效益

雨水利用直接增加了可供水量,减少了市政供水量,缓和了城市供水的供需矛盾,是一种立足本地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1997年,全国城市雨洪量约为8l亿m3,按40%的资源化率计算,可利用的雨洪量为32.5亿m3。

随着城市水资源短缺程度的进一步加剧,雨水的资源价值越来越突出。

1.2环境效益

雨水利用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补充地下水,防止地下漏斗扩大和地面下沉。

雨水利用减少了城市雨水的外排量,直接减少了雨水径流挟带的污染物数量,使得进入城市水体的面源污染大为减少,促进了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1.3经济效益

雨水利用减轻了城市给排水设施的负荷,降低了城市供排水设施的规模,节省了城市供排水设施的基建投资与运行费用。

雨水利用能增加可用水量,减少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国家财政收入损失。

据了解,目前全国六百多个城市日平均缺水1000万m3,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年减少200亿元,相当于每缺水lm3损失5.48元。

1.4社会效益

雨水利用不仅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相关,同时也与广大市民的生活和环境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开展雨水利用的坚实基础,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备条件。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雨水利用从形式上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

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径流收集后,根据水质要求经适当处理后供使用;雨水间接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措施

强化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

一般而言,雨水收集与利用可分为收集系统、储存净化系统、渗透系统。

绿色建筑雨水利用要点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条件差别很大,降

雨量和降雨特点差异很大。

各地应在认真调查分

析当地降雨特点等自然条件基础上,在技术经济

比较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雨水利用方案和规模,

做到切实提高雨水利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

效益。

2.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由于初降雨时形成的雨水径流挟带大气和

汇水面上的各种污染物质,所以形成的初期雨水径流是雨水径流中污染最严重的部分。

在雨水直接利用系统中,应对初期雨水径流进行弃流处理,减少对雨水处理设施的影响,提高雨水利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3.合理选择雨水处理技术

由于雨水在降落和径流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一般需要根据用途进行相应处理才能满足使用要求。

因为雨水可生化性较差,所以不宜采用生物法处理。

由于雨

水利用的间断性,考虑到雨水利用系统的经济性,不推荐使用膜技术、活性炭技术等深度处理技术。

应根据雨水的不同用途,在考虑经济性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雨水处理技术。

4.重视雨水利用安全保障

雨水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消毒杀菌能力,且应保证水质不会被污染,以保障水质安全。

5.重点做好公共建筑雨水利用

公共建筑的汇水面积大,可收集利用的雨水量相对较大;同时,公共建筑雨水利用不仅节约水资源量大、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示范效应强、社会影响大。

成都——节约利用水资源保护建设水生态

据成都市水务局最新指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再生水回用、城乡雨水收集利用,引导工业、冲洗、市政道路清扫、园林绿化浇灌等使用再生水和雨水。

同时我们可以得知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和创新型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将会有着很好的示范意义,同时也有着很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意义。

1、屋面雨水收集与利用

一般城市中考虑利用雨水时,从水质、水量和对后续收集处理的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都会首选屋面雨水。

成都市也将同样如此,屋面雨水的利用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应该是成都市应推广利用的雨水利用的主要方式。

2、硬地地面雨水收集与利用

硬地面雨水的收集主要是指对广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路面进行透水性处理。

城市下垫面的排水性能直接影响雨水渗透的最终效果。

因此根据城区下垫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透水性铺装的适用范围,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根据成都市水务局透露,成都市以雨水排放系统和可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主城区内即共规划8个地下雨水贮存库。

3、绿地地面雨水收集与利用

成都的地质结构制约了雨水的渗透,其土壤渗透系数小,影响了雨水的渗透效率。

因此,需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和具体的排水目标,因地制宜,研究确定相应的渗透设施的构造、设计参数、设计标准以及拟采用的强化入渗措施等。

比如可以结合植草沟、低势草地来建设。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推广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1.雨水利用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

应加强宣传,重视雨水的资源价值,把集水、蓄水、处理、利用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之中,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尽快制定完善成都市雨水管理政策法规

3.明确职能管理部门

城市雨水资源属于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范畴,涉及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问题,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建筑设计、环境等许多部门进行合作,只有各部门协调合作,合理规划,强化管理,城市雨水才可能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

4.教育与民众的参与

城市雨水的利用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才可能取得成效。

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理解和自觉的参与意识,如组织对示范工程的参观、公益性广告、展览及社区活动等。

参考文献:

【1】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宋进喜,李怀恩,李琦.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学杂志,2003

【3】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刘民,祖振阳,倪步銮等,雨水资源开发、收集、利用技术研究,气象出版社,2001

【5】李丽娟,刘昌明,惠士博,城市雨水利用的潜力与对策,气象出版社,2001

【6】谢浩.加强水资源节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筑设计管理,2008

【7】合肥市雨水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合肥市现代城市规划咨询有限公司,2010

【8】李百战,何天祺,郑洁.绿色建筑概论.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9】曹秀芹,车武.城市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方案设计分析,给水排水,2002

【10】谢浩.,绿色建筑视野下的雨水回收与利用,住宅科技,2010

【篇三:

城市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管理】

城市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管理

摘要:

城市雨水管理泛指为解决城市降水问题对城市地面的雨水所进行的处理和控制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居住区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单元,一方面是聚集了大量居住建筑,同时又设置有大量的绿地空间,因此居住区是应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管理的理想场地。

通过对居住区雨水分布和雨水径流路径的分析,结合居住区绿地景观(建筑宅间绿地、组团绿地、道路绿地等层次),将各种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整合于一体,实现居住区雨水管理与居住区景观结构高效结合。

关键词:

居住区雨水资源景观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水资源消耗升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区建设面积迅速增加,导致城区不透水面积的不断增大等问题,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降雨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补充途径为我们所关注,城市降水的利用能够涵养和补给城市地下水,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雨水径流。

因此城市雨水作为城市水资源重要的补充途径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管理体系。

许多国家城市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建筑物蓄水和由渗水池、渗透井、绿地、透水材料地面等组成的地表雨水收集循环系统;收集的雨水主要用来洗车、洗衣服、浇灌庭院、冲厕所和回渗地下水[1]。

德国拥有最先进的用于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和一套完整系统、实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就开始将雨水的管理与利用作为控制水污染的三大课题之一,开始兴建大量的雨水池用以截留、处理或利用雨水,同时将天然地形地貌与人工设施结合来渗透利用雨水。

并为保证这些措施的实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

[1]

美国在雨水的管理利用以提高天然入渗为主要目的。

美国1993年大水之后,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并建立了有屋顶蓄水和渗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所组成的地表水雨回灌系统,同时利用人工设施将雨洪滞留于被堤防保护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又减轻了防洪压力。

[1]

反观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但城市雨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方面无论在技术和资金支持上都缺乏足够的投入。

城市居住区作为一个人口、建筑和绿地集中的区

域,它所具有的较大的占地,齐全的基础设施,多样的用水方式等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居住区雨水的利用关系到解决目前城市水污染、城市洪涝、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等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

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化面积大,设施集中化,环境效益好等特点,为雨水收集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城市居住区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是我们相关行业人员未来应该注重的设计理念。

二、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管理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项目执行主管、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盖格说:

“进行城市雨洪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雨水的源头进行控制。

在不同场地中采用的景观设计是不一样的,但互成关联。

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清场地的抛面结构、降雨强度和时长。

”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应该尽量在“雨水径流生成源头”或者尽可能接近源头的位置以及雨水径流路径上,设计布置一系列的雨水收集利用的设施,其中这些设施的景观化是我们在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管理所遵循的一个准则,以景观设计尊重利用场地原有的自然水文条件和模拟、恢复、再建场地开发前原始自然水文循环过程的方式,让自然发挥功能,利用植物、土壤等自然元素构建雨水收集利用管理景观设施来“捕捉”雨水,利用植物、土壤等自然元素具有的吸收、渗透、过滤、阻滞、滞留雨水以及水分蒸发与蒸腾功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利用管理[2]。

1、地表雨水渗透系统

地表径流渗透是让雨水渗透回流地下,补充和涵养地下水源,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3]。

首先雨水渗透系统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要考虑渗透地面的可渗透性。

可渗透地面分为天然渗透地面和人工渗透地面两类,天然渗透在居住区以绿地为主,绿地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居住区分布有大量的绿地,便于雨水直接回流渗透地下,可减少绿地灌溉用水节约城市市政用水;同时植物、土壤等对雨水中夹杂的杂物具有较强的过滤和截留作用。

但是天然渗透的流量和流速受土壤渗透性质的限制,雨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悬浮物时,会影响绿地的质量和渗透性能。

人工渗透地面多为道路、铺装等人工可渗透性材料铺设的地面,其不会受到渗透材料的限制,但是生态性和过滤性不是太好,同时需要考虑雨水水质状况和雨水水量的情况。

地表雨水渗透技术可分为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两类,所需的基本设施包括:

渗透检查井、渗透管、分散式渗透沟、渗透池、雨水渗透回灌设施、透水地面、绿地渗透、干式深井回灌、集中式湿式深井回灌等[4]。

在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中结合道路、景观、建筑等设施,将传统的不透水的铺地砖砖换成可透水

砖,利用透水砖吸收渗透雨水,在透水砖下面铺设碎石、砂砾组成过滤层,让雨水渗入到地下土壤层再次过滤沉淀渗入地下;还可通过渗水井渗透,渗水井是一条埋入地下的穿孔的管道,其周围填布碎石,作用是收集和过滤雨水,然后将雨水渗透进入地下。

2、建筑物雨水利用系统

居住区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系统应结合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地形地貌进行组织

[5],考虑到建筑物雨水的集中量应采用暗渠集中收集引导雨水径流,将屋顶、墙面、阳台及散水等处的雨水引入环形滤水槽,槽内铺设卵石或砾石等滤水材料,雨水渗入滤水槽,再入蓄水池进行储存循环利用,或进入汇水管与地表植被、垂直绿化植物的种植槽相连,用于浇灌植物。

建筑物雨水利用系统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是通过建筑物、构筑物屋顶绿化植物对雨水的截流作用,种植基质过滤、储存大量降水。

屋顶绿化防渗漏是基本的要求,种植池一般包括种植层、渗灌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和屋顶,还应考虑建筑结构和屋顶承重的问题。

植物和种植土壤的选择是屋顶绿化技术的关键。

植物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筛选本地生的耐旱植物,还应与土壤类型、厚度相适应。

上层土壤应选择孔隙率高、密度小、耐冲刷、且适宜植物生长的天然或人工材料。

屋顶绿化也被称为屋顶花园,屋顶绿化为居住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个绿化屋顶就是一台自然空调,在夏天屋顶绿化可以减少建筑物内温度。

在冬天,绿化屋顶像一个温暖罩保护着建筑物。

居住区屋顶绿化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和渗透的预处理措施。

即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

二是建筑屋顶收集雨水利用的方式,只是单一的引导收集雨水。

建筑屋顶收集雨水的利用与道路雨水收集利用模式相似。

做到“高花坛+低绿地+浅沟渗渠渗透”,即屋面雨水先流入高位花坛进行渗透净化,与道路雨水一起通过低绿地,流入渗透浅沟,超过渗透的雨水再排入集水坑塘或人工湖。

还可以利用屋顶做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