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121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docx

西方哲学史复习最好的总结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

一、四根说

四根说(根就是元素的意思)是恩培多克勒的本源说。

恩培多克勒继承了泰勒斯的水土,阿那克西米尼的气和赫拉克利特的火,另外又加上土,他把这四种元素看作形成世界万物的根源。

第一,四大元素作为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是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的。

第二,四种元素的结合形成一个事物,事物的解体又分化为这四种元素。

第三,四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造成世界万物。

第四,爱和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动因(爱恨说),爱和恨与四大元素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二、努斯

理智是阿那克萨戈拉哲学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以及一切现在存在的而且将来存在的东西,都为理智所安排。

虽然万物由种子结合生成的外部动力,就是“努斯”或“理智”。

三、作为存在的存在

所谓作为存在的存在,指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的表现或部分。

这个本原,作为“存在”其他意义的依据和支撑者,作为存在背后的那个存在的本身,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体”。

四、奥康剃刀

奥康作为极端唯名论的代表,他坚决的肯定只有个别事物才是客观存在的,共相仅是人们用以表示很多相似事物的逻辑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名称或符号。

实在论者把共相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实体,隐秘的质,实体的形式等等,这些会造成众多不必要的假设,因而是多余的,无用的,因此是有必要加以清除的。

五、霍布斯的“物体”

霍布斯指出,物体是哲学的唯一对象。

自然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地广延物体不依赖我们的思想,根本属性是广延,可以被人感知和理解。

六、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把机械论的思想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动物和人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人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因而就产生了理性。

 

七、公意

卢梭指出,公意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是从作为个人意志的总和的众意中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因而永远是正确的。

公意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表现为法律。

八、同类相知论

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觉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

所以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他认为我们是“用气见神圣的气,用火看昏暗之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

同类相知论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就是同类元素自己认识自己。

九、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遍遍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

十、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性概念。

其一,它是指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宇宙万物的实体,是万物的普遍本质,根据和基础,是一切事物本质规定性的总和.

其二,它是指绝对理念发展到人类精神阶段,在人类意识中达到自觉的最后阶段.绝对精神实质上绝对理念的高级阶段.

十一、二重真理论

二重真理论认为,宗教有宗教的真理,哲学有哲学的真理,二者各有独立的范围,互不干扰。

十二、心身二元论

第一,心灵是精神的实体,其本质是属性是思想,身体是物质实体,其本质属性是广延的,二者决然不同,这就是心物、心身二元论。

第二,两个不同的实体通过交感作用发生相互关系

十三、“白板说”

洛克假定人的心灵就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的标记,只是后来通过经验才在上面印上了印痕,从而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白板说构成了洛克经验论的基本前提,由此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十四、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是指十八世纪法国围绕在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周围的哲学家群体,他们坚持唯物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学说,对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持尖锐的批判态度。

哲学里需要理解的16个学说

1: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根基,是第一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第一哲学是专门研究有或作为存在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把这个存在叫做实体。

所谓“作为存在的存在”指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的表现或部分。

这个本原,作为“存在”其他意义的依据和支撑者,作为存在背后的那个存在本身,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体”

《范畴篇》中的实体说。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出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学说。

《范畴篇》中实体的五条标准。

第一条: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

“不述说主体”,是从逻辑上讲的,指不充当宾词,而是主词;“不依存主体”,是从哲学上讲的,指不是主体的属性,而是主体自身。

第二条:

“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

“这个”指单一的、个别的东西,亦即个体。

第三条:

“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

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有对立面,如好与坏、上与下等,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

第四条:

“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

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条:

“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

”这是实体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他范畴则不具有。

如某个人,他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善有时恶,但却始终是同一个人。

依据上述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

(1)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因为他最符合这五条标准。

(2)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和种是第二实体,因为一方面,他们基本上符合上述标准,可视为实体,但另一方面,其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

譬如,他们可以述说实体,而且在表示某一“这个”时,也不如第一实体。

在第二实体中,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第一实体。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主张个别的东西实体性大,普遍的东西实体性小,这种常识性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感性实体论。

在哲学上也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根本对立的。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的分析是以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为起点的,一旦深入事物内部去探明其构成要素——质料和形式,其实体论观点就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中。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概括出实体的双重含义:

“或者是最终的主体、载体,他永不对他物作述说;或者是某一独立的、单个的存在,这就是个别事物的形状和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在这里取消了个别事物的至尊地位。

(2)他第一次把形式作为实体的双重含义之一。

事物的本原应是两个,一为载体,一为形式。

2: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1)关于不动得推动者的证明,即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推出上帝的存在。

(2)关于最初原因的证明,即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证明上帝的存在。

(3)关于自身必然性的证明,即从可能性和必然性来证明上帝存在。

(4)关于最高真实性的证明,即从事物中发现真实性的等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5)关于目的因的证明,就是从世界的秩序和目的性来证明上帝存在。

前三个证明,后来被康德称为宇宙论的证明,后两个证明被人们称为目的论的证明。

3:

弗朗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

假相,指人们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从来源角度可分为:

(1)种族假相:

人类本性所造成的假相,如倾向于感觉。

(2)洞穴假相:

由于个人特性所造成得假相,如教育、性格、爱好以及成长环境等。

(3)市场假相:

人们交往中语言使用造成的假相,如同市场交往。

(4)剧场假相:

崇拜权威和流行哲学体系产生的假相,如同舞台上的戏剧,误把布景视为真实。

4: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第一原理的确立。

(1)确立第一原理首先需要进行方法论上的普遍怀疑。

这是一种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感官、推理、上帝都可能是骗人的。

这种方法论的怀疑是积极和建设性,而非消极和虚无主义的怀疑。

笛卡尔用盖房子重新打造地基来比喻这种积极的怀疑。

(2)通过普遍怀疑得到“我在怀疑”的存在。

笛卡尔指出,我可以怀疑者可以怀疑那,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这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

就此而言,即使最疯狂的怀疑论体系也推不翻。

(3)“我在怀疑”是一种思维。

但是,既然我在思维,这个思维的“我”就不能不存在,“我在思维,所以有我“。

我思维着,所以我一定存在着,即我思故我在。

这就是笛卡尔作为其形而上学体系出发点的第一个原理。

(4)“我思想,所以我才存在”的评价。

从积极方面看,通过思维以及思维的我的精神实体的确立,笛卡尔从形而上学层面论证和高扬了近代理性主义的时代精神。

从消极方面看精神实体与相应物质实体的不同,造成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以及认识论上的主客体二分模式,这种笛卡尔主义成为近代西方哲学主要表现,也是现代哲学着力克服的。

5:

洛克的“感觉和反省是知识的源泉”。

(1)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我们思维的全部材料即观念都从这两者而来。

(2)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感觉也被称为外感觉。

我们的感官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从而在心灵中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形状、运动、色、声、味、以及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

(3)反省的对象则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反省也被称为内感觉。

我们能够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

当心灵反省这些活动时,他们便提供给我们那另一类观念,这些观念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

这类挂念:

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心灵的一切作用。

(4)洛克一方面主张只有当感觉发动而产生了心理活动时才会有反省,这表明他坚持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当他把感觉和反省并列为观念的来源时,这无形中便与其白板说发生了矛盾,因为那将在逻辑上承认心灵自身固有某种知识的来源,从而为天赋观念论留下了余地,后来莱布尼兹就是因此而认为洛克也承认有独立的反省意识。

6:

休谟提出的“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休谟认为科学按其研究对象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研究观念联系的科学,另一类是研究实际事物的科学。

观念联系的科学其确定性依赖直觉。

实际事物的科学也叫实证科学,其确定性要依靠经验。

实证科学的基础是因果关系。

哲学需要讨论因果关系的依据。

因果关系从经验中来,但是经验不能提供因果关系之间必然联系的证明。

“习惯”是因果观念的基础。

当我们经常性的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样,休谟就把因果关系归结为主观的习惯联想。

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的感觉之外一无所知。

不但一切行为都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了。

休谟强调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休谟对英国关系的证明,表明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切知识都只能是或然的知识,这使得经验论走向了终结。

7:

斯宾诺莎的实体说。

第一,斯宾诺莎的实体说是以一元论来消除笛卡尔的二元论矛盾。

斯宾诺莎实体学说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具体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等三方面。

第二,“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于其他概念。

”斯宾诺莎常称实体为神或自然。

第一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并非人格神,而是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

第二,自然指包括物质和思想在内的大全世界,或是指与“被生的自然”相对的“能生自然”(能动的自然)。

实体具有五个方面的规定。

第一实体是“自因的”。

自因即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实体不是由别的东西所产生,也不受其他物体所限制。

第二实体是无限的,第三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第四,实体是不可分的。

第五,实体是唯一的。

第三,我所谓属性,就是理智认为,构成实体的本质的那种东西。

(1)实体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人的知性限度而论,实体具有思维和广延两个属性。

(2)思维和广延是统一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

(3)思想与广延各自独立,不能相互抵制。

(4)斯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将笛卡尔的实体思想和广延实体降低为实体的两种属性,试图化解二元论。

但是由于他坚持不同性质的东西不能相互影响,因而思想与广延之间的二元对立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

第四,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1)样式即实体的属性的分殊,也就是具体存在着的个别事物。

(2)实体即能生的自然,而样式则是,被生的自然。

(3)样式与样式之间是有限的因果关系。

8:

黑格尔将真理视为一个“过程”和“全体”的思想。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真理,而真理是全体,就是说,真理存在于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真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因而是具体的有机统一体。

真理存在于事物的生成和毁灭的运动过程中。

在这运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阶段相互之间并不对立,而是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真理就存在于这整个过程之中,真理是各种规定性的具体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各种规定都处于有机的联系之中,获得了其自身的意义和合理性。

真理是有所有的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离开了这个环节真理便无处存在,正如离开了整体各个环节就丧失了真理性一样。

真理是一个自身发展中的过程。

真理并不存在于认识而开端处,也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是存在于全部的过程之中。

真理不是直观知识或直接知识,因为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反思着的认识,不会直接呈现于感官面前,因而只能存在于认识活动的过程之中。

最初说出的直接知识只是一个共享,真理在开端处还是不完备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才能将其丰富的内容展现出来,达到完满的本质。

同样,真理也不仅仅是最终的那个结果,如果是这样真理就成为僵死的东西也就丧失了真理性了。

由于真理的这一特点,也由于人类这种精神的整体性,哲学上的范畴是不可定义的,任何定义都可能曲解它的性质。

因为任何范畴都是有整个体系规定的。

9:

泰勒斯的本原观。

水作为万物的始基的原因:

第一,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第二,泰勒斯生长在沿海,自然会把水看得很重要

第三,受巴比伦,埃及传说的影响,水是神圣的

第四,在当时看来,水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它可以适应一切容器的变化

水作为始基命题的评价

这是第一次试图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的本质。

这一命题的提出,宣布了哲学的诞生和哲学史的开端,标志着从神话向哲学思维的过渡

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命题,是从统一性,总体性上把握世界的一种可贵的尝试。

泰勒斯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有着狭隘的,直观的,朴素的局限。

10:

爱利亚的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

“二分法”。

运动着的东西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需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他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龟爬的最慢。

芝诺证明,因为追赶者必定永远与被追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达到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所以被追赶者必定永远领先。

第三,“飞矢不动”。

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的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因为飞矢在每个瞬间只能在空间上占据一点,把许多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也只能是静止的,所以飞着的箭并没有运动。

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就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

芝诺的这些论证反映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必然遇到的客观矛盾,他把时间空间和运动过程固有的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矛盾统一截然分割开来,只承认无限性和非联系性,不承认有限性和连续性,所以就出了运动不真实的结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

这种矛盾的连续性的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芝诺的论证方法也对论辩术的逻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1: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第一,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存,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第二,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第三,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第四,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事物的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的独立的存在。

12: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在概括和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有四种原因: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所谓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其中的东西。

所谓形式,一是指内在的形式,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而是指外在形式,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

所谓动力因,即变动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成两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在事物。

区分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他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所谓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

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

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

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

13:

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开始于十一世纪,一直持续到十四世纪,最后终于导致了经院哲学的解体。

①争论的焦点及其由来:

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是实在的。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所以,这场争论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

②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基本观点:

唯名论者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

唯名论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只是一种声音,这种代表人物是洛色林。

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他们是个别事物的原型,是上帝的理念。

这种观点是极端实在论,实质上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其代表人物是安瑟伦。

还有一种温和的实在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他认为一般是实体形式,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

这种说法委婉一点,但还是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③争论的意义:

唯名论和唯实论都形而上学的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绝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也不仅是经验内部的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直接或者间接地关联着,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渗透各国的罗马教会的权威。

实质上表示了对基督教普遍教义的怀疑,三位一体论,原罪说,等教条都难以成立。

既然个别为真,那么圣父,圣子,圣灵,也应该是个别的三个神;个别人是真实的,只有个别人犯罪,人类不能共同负责,亚当,夏娃有罪,他们二人赎罪,为何让全人类赎罪呢;个别人的信仰比普遍的教条更真实。

这些思想是异端运动的思想理论根据。

唯实论者肯定一般概念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就意味着基督教的普遍教义是真实的,是真理。

罗马教会也应具有无所不包的权利。

14: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思想

第一,单子论是对机械论实体观的批判,机械唯物主义面临着哲学上的“二迷宫”即自由和必然,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点的问题。

1机械论的实体观必然会陷入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2机械论的实体观无法解释生物的运动变化,更不能解释感觉和思想问题。

第二,实体一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则是能动性的,这样实体就是“单子”。

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能动的精神实体。

第三,单子具有不可分性,永恒性,封闭性,自因性,能动性。

第四,单子具有知觉能力,单子知觉清晰程度的不同决定了整个宇宙时一个单子的等级系列,最低等级的无机物以致植物的单子只有最不清晰地一些微知觉。

第五,单子之间遵循连续性原则,即从单子的单子(上帝)到最低级的单子,其间存在着无限多的等级,这些等级之间没有间隔,是连续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下子完成,这是我的一条大的准则,而且是,一条最最得到证实了的准则,自然绝不做飞跃。

15: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人类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不平等,即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是社会不平等,即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私有制造成的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深化

第二,社会不平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私有制的产生,即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

第二阶段是官职的设置,即富人欺骗穷人订立契约,建立了国家政权,富人对穷人的统治被合法的确立起来,他们的财产受到了政治法律制度的保障

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个人将国家占为己有,合法权力变成了专制权力

第三,第三阶段是不平等的顶点,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人民将以同样地手段来还报暴君,从而实现新的平等。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渗透着的深刻辩证法思想。

16:

康德是如何回答形而上学判断如何可能这一问题

第一,通过知性范畴认识对感觉经验的综合统一形成了关于现象界的知识,然而,由于人类理性具有探究本体世界的本性,这就回答形而上学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第二,康德认为,我们只有在现象界使用的知识性范畴这一种认识工具,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就可能迫使范畴做超验的使用,这正是传统形而上学家的错误所在。

第三,这种经验使用会造成把理念之理想的统一性当做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相,或者说二律背反。

第三,康德将如此认识自我,宇宙和上帝三个理念的传统哲学称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从而给传统形而上学以毁灭性的打击。

第四,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摧毁形而上学,而是试图为形而上学寻找一条出路。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的出路不在科学知识,而在道德自由之中。

西方哲学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

它可分为4个时期:

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  亦称古希腊罗马哲学。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在东方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西方哲学史在这里开始了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古希腊哲学从神话传说中产生以后,首先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最早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

  最初的自然哲学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们很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但思想还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们中有的主张“物活论”,认为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

  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

毕达哥拉学派以“数”为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

他们的思想中暗含着一个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的问题。

但是,他们还没有深究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

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正好从两个对立的方面发挥和发展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