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114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docx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

大学发展与管理

周济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下面,围绕大学管理问题,我谈四点体会。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1.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世纪之交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平凡的时期,发展气势恢弘,改革波澜壮阔。

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出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的大好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等教育事业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招生108万的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是1998年的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在快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保证了高等教育必要的办学质量。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实力进一步提升。

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

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

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较好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双边和多边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高等教育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局面。

各高等学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转型期复杂的社会形势下保持了高校安定稳定的局面,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增加,有力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仅“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就为社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支撑人才。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

  熟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同志对历史性跨越的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规模也一直比较小。

1998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只有780万,毛入学率只有9.8%。

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等三、五十年,待条件成熟之后,才解决“大众化”发展问题;要么创造条件,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跨越。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们选择了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道路,全力以赴,在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发展的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放眼几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高等教育在这几年中取得的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根本性影响。

我看过一组比较印度和中国的文章,其中多数认为中国更有竞争力、更有前途,但也有几篇认为印度更加有竞争力、更加有前途,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印度的高等教育发展得比中国好。

他们的比较方式是对的,强调了教育和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性;但其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是引用了1998年前的数据。

印度1998年的大学生是中国的两倍,现在情况相反,中国是印度的两倍。

2006年,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提出的《迎接风暴》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毕业了大约50万工程师,印度为20万,而美国仅为7万;到2010年,中国培养理工科博士数量将超过美国。

他们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孕含了中国未来强大的竞争力。

  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与高等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也与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加强管理,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保发展密不可分。

大家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凡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相当一部分还是当时的决策者、领导者,对这一段历史都很熟悉。

我们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探索并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在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后勤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些管理方面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学校的活力,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保障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水平。

总结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可以说:

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我们不可能在非常有限的经费条件下支撑起规模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不可能在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较高的高等教育质量,不可能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形势下连续多年保持高等教育的稳定局面。

  2.深刻认识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看一所学校关键是看它培养人才的质量。

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把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我们要深刻认识高等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提高质量是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提出,要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全面加快科技创新的速度。

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引领力量,高等学校作为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高校领导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基本适当,已经到了要更加注重质量的阶段。

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但没有质量的数量,也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问题比较突出。

人才结构主要是人才培养与区域、行业、产业、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对应性还有待加强;人才质量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

今后,高等教育要切实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更加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准。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提高质量的根本点。

  目前,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拔尖人才、杰出人才、大师级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引起高度重视。

继续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把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3.重视和加强管理是高等学校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高等学校的管理总的来讲是好的,是高质量的。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必须把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强调高校管理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

高校领导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加强管理是高等学校当务之急。

近年来,高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在高校内部,规模显著扩大,短短几年,有些学校的规模达到以前的10倍,各个学校的资金普遍是以前的十几倍,许多高校已经是家大业大;空间布局出现了“一区多校”或“一校多区”;不少高校创建和兴起了一批科技企业;如何提高资源、资产的利用效率,如何实现多校区大学的团结,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交叉互补,需要认真思考。

在高校外部,社会转型期出现重大转变,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广泛运用,高等学校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带来了高校师生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等方面大的变化。

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培育大学文化、创造和谐校园环境,需要仔细研究。

内外环境的变化,给高等学校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另外,高等学校大发展之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例如,办学行为不规范,发布虚假招生广告、进行欺骗招生,安全稳定以及干部违法违纪等问题。

高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管理问题。

一方面,我们有些高校领导对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管理上;另一方面,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亟待创新。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

  发展要求管理,管理为了发展。

加强管理是高校工作的应有之意和长远之计。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高等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成为一流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工作,把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

目前,我们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等学校内部建设,把管理摆到突出位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子,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路子。

  二、充分认识高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把管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对一个高校的发展来讲,尽管有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但高校领导自身的领导才能和工作作风无疑是决定性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办教育也要看干部。

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怎么样,他们的政治水平如何来决定。

”邓小平同志也说过:

“我们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学校管理人员,这也是专业人员。

应该是懂得教育的有管理学校专长的专业人员,会管理某一类学校。

”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管理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高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人类生活特有的现象。

管理通过组织与协调他人的共同活动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并通过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这里的“指挥”讲的就是“管理”。

  管理可以说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

组织是由其各个要素组成的,各自独立的组织要素,只有通过管理,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组织正常地运行与活动。

在一个组织中,没有管理,就无法彼此协作地进行工作,甚至会影响这个组织的存在。

组织系统越庞大,管理问题也就越复杂,对管理水平要求也就越高。

管理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有目标的,组织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通过有效地管理,可以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

在相同的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同会产生效益、效率的差别,“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是有理论和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管理知识。

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管理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发展,有着共同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不仅要靠理论,靠原则,还要靠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个人,其所运用的管理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管理是科学,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坚持严格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

严格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必须强化执行力,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民主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科学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必须遵循规律,科学确定管理目标,科学组织管理活动。

严格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是辨证统一的,是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2.深刻认识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与其他组织的管理相比,高等学校的管理有其特殊性。

大学最初的功能是传授知识。

中世纪欧洲大学诞生以后的数百年中,大学主要是传授知识、造就人才的场所。

从19世纪开始,德国柏林大学进行了创新,高举起“教育与科研统一”的旗帜。

20世纪初,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开始,提出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任务。

现代大学成为具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综合体。

基于大学的三大功能,高等学校管理表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校管理是以知识为中介的活动过程,是知识管理。

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功能中的教学是知识的传播,科研是知识的创新,服务是知识的应用,都是以知识为媒介的。

在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共同构成知识的积累、流动、共享和创新系统,高校的管理使该系统的运行更加有效率。

高校管理通过对高等学校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校的三大功能。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彼得?

德鲁克也曾说过: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和生产决定性因素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力,而是知识。

”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是高校的核心,这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挑战。

高校竞争力的最根本来源是知识。

只有把知识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焦点,才能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高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是知识分子,是高知识的群体。

作为教师和学生,主要都是从事学术性工作和学习,这就决定了他们工作学习的个性化程度比较高,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高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调动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条件;同时,只有师生间、教师间、各学科各专业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统一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组织优势、综合优势。

  高校管理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才能培养好这样的人?

为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谁来培养学生,即谁能够当好教师?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蒋南翔、匡亚明、朱九思等著名校长其治校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成就,无不得益于他们重视人的作用,重视教师的作用并在延聘优秀教授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第三,高等学校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系统,高校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管理。

高校文化包括学校教学、科研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学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也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大学精神。

这三个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互为影响,共同作用于高校的方方面面。

对外形成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对内则影响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

育人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而育人的关键就在于高校是否形成了育人的优良文化环境。

我们关心大学精神建设,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育人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育人环境。

  第四,高等学校是社会服务组织,高校管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校管理具有开放性。

一方面高等学校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并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学校教育。

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它在管理上的开放性。

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发挥对社会服务的作用。

我们一方面要把大学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大学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时机,推动高校的更大发展。

  3.高校领导要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专家。

  高等学校领导的素质和能力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中央要求高校领导要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也就意味着,高校领导要成为管理专家。

  从国际上看,高校的存在和发展既要依靠教授的创造力,也要依靠校长的领导力、管理力。

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到洪堡大学、莫斯科大学,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MIT等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学校每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校长们独到的办学思想、宏大的战略规划和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

  从国内来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学校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管理正在形成。

解放以后的17年中,有蒋南翔、吴玉章、江隆基、马寅初、李达、成仿吾、彭康等一大批人民教育家,改革开放之后的28年中,更有一大批杰出的大学领导人,他们都是高等教育的管理专家。

当代中国的大学管理,有着社会主义性质,有着中国特色,不同于解放前的大学管理,也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管理。

我们要努力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管理学。

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近些年,我们在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高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许多高校领导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深受党和人民信任,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历史使命,还要努力成为优秀的高等教育管理专家。

北京大学的老校长陆平同志曾经说过,“大学领导要有省委书记的水平,支部书记的作风”,意义非常深刻。

高等学校的领导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做好高校的管理工作,既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又能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学府。

要着重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同时,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看一所学校,先看它的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在座的各位书记和校长,你们的肩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过去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与在座各位卓有成效的领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高校领导要继续高度重视管理、勤于学习管理、专心投入管理,要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专家,这是现代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的内在要求。

  三、深刻把握高校管理内涵,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

作为高等学校领导,在管理工作上应该抓好哪些方面呢?

朱九思同志曾经对我讲,他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

一是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

“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头”;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情是植树造林。

这值得我们在座各位书记、校长们学习和借鉴。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雷文认为:

“校长应该能够提出一个远景目标并很好地传达给他的同事,能够制定远大而能够实现的目标,能够留出充足的时间致力于主要战略任务”。

斯坦福前校长史德龄,在任期间管理工作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发展“学术尖塔”,在关系国家安全等重要的学科领域占据领导地位,扩大学校影响;二是发挥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对工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构造“大学—政府—企业三赢关系”。

这些工作使斯坦福大学成为了美国顶尖的大学之一,史德龄本人也被誉为“斯坦福大学快速发展的建筑师”。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我想高校领导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管理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要做好高校的管理工作,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工作的全局。

  要加强学校的战略管理,特别要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

在这样的要求下,学校领导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精心制定“三个规划”。

即: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样两个问题;精心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根本的一条,是将高校的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大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管理中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努力实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教育事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人、培养人、服务人,教育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教师队伍。

同时,要抓好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把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管理集体。

  要注重统筹协调,突出重点。

我们对全国教育工作提出了“四个统筹”的要求:

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这“四个统筹”,同样是高等学校管理要遵循的原则和方向。

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高校管理还要着力抓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统筹,抓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三大建设的统筹,抓好办学经费、内部管理、对外交流三件大事的统筹;最重要的,要将九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形成高等学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良好局面。

  2.紧紧围绕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做好高校的管理工作。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既要为大学确立远景,明确办学思路,又要在战略的执行和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我们高校的管理要紧紧围绕“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三大任务进行。

  培养一流的人才,就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特别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

举个例子,学校的人才培养怎样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这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是要着重抓好的方面,要在组织和管理学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多研究,多下功夫。

  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是要“顶天”,在关系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基础研究方面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

要加强科研管理,使用好科研经费,倡导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高校如何在国防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争取和承担更多的国防科研项目?

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科研管理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考虑。

  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就是要“立地”,是要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