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959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一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

学习目标:

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知识链接:

48+59=36×47=125-46=38+56=69÷3=

116-42=60÷15=63×12=200×3=400÷20=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

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

方法2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

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方法一:

(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

列式_____________                  

       

(2)6天呢?

_____________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方法二:

(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987.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

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5、运算规律总结:

在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算式里,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编一道类似例1或例2的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习的内容是,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六、课堂检测: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

现在图事实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果汁有12瓶,要48元。

小明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二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二课时四则运算(含有两级运算)

学习目标:

1、合作交流,说出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用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链接:

90÷15×2174-27+118

二、自主学习: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半价,他们三人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分析:

爸爸买票需要花   元。

妈妈买票需要花   元。

“半价”就是24的一半,玲玲买票需要花   元。

他们三人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列式: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三、合作探究:

1、交流上面的计算方法:

在一个算式里,两边是              ,中间被隔开,两边的乘除可以。

2、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列成综合算式是:

四、课堂小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要先算,后算。

五、巩固练习: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25×4-63÷9           275-80÷16           50-50÷50

2、2005年果园里种果树4次,每次种35棵,2006年种3次,每次种120棵,两年一共种了多少棵?

六、课堂检测:

1、计算:

600÷10+45320÷4-720÷915×6+320÷8

2、羽毛球拍每副97元,网球拍每副202元,李老师买4副羽毛球拍和2副网球拍,一共需要多少元?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含有两级运算)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48+12

=48+12=60(元)

=60(元)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三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三课时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

学习内容:

P10/例4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会用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链接:

15×3=24÷6=33÷3=

13+26-38=12×2-28=9÷3+25=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10页例4,自学后完成以下问题。

(1)在题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2)保洁员与游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30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60名游客需要几名保洁员?

90名呢?

你是怎样想的?

(4)了解游客与保洁员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看看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三、合作探究:

1、解答例4.

根据刚才的信息,小组交流,寻求不同的解法。

方法一:

(1)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

(2)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

(3)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综合算式是:

方法二:

(1)下午比上午多多少游人?

(2)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综合算式:

2、质疑。

遇到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我们该怎么办呢?

3、总结.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一定要先算,再算

四、拓展延伸:

1、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670-(235+165)(775+225)÷25

2、平平借来一本128页的书,4天读了64页。

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要几天读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计算。

24×(42-17)÷6(59+21)×(96÷8)

(125-85)×12÷30(45+55)÷(25-15)

2、妈妈用100员,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给她买了一副手套,还剩多少钱?

(一件棉衣54元,一副手套6元)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

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90÷30

=3(名)=3(名)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四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四课时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例5

学习目标:

1、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熟练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

说出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一、知识链接:

12+26÷2=36+14-10=35×2÷5=

16+20÷2=16×2-32÷2=18×3-26=

二、自主学习:

1、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回顾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顺序。

2、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混合运算,说出我们学习的几种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合作探究: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3)、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为什么?

(4)、讨论每题两个式子的不同。

(5)、小组内讨论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总结。

(1)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和统称四则运算。

(2)请大家来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顺序来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

四、拓展延伸:

1、在下面的算式里加上小括号,使运算顺序变为: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算乘法。

20×5-30÷1532-16÷4×12

2、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计算240÷(20-5)(37-15)×(8+14)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用75除以50加上25的和,

(2)26乘5的积比3600除以25的

商是多少?

商少多少

(3)、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

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

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1)42+6×(12-4)

(2)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五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五课时有关0的运算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P13例6,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讨论探讨出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口算下面各题:

(1)100+0=

(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

(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合作探究: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并写在横线上.

2、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①②

③④

讨论:

0能不能做除数?

(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引导举例说明(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商=被除数)

5÷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5是两个因数的积。

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也就是谁乘0得5?

找不到同0相乘得5的数,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0作为除数没有意义。

0÷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第一个0是两个因数的积。

第二个0是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也就是谁乘0得0?

这样的商太多了,所以得不到确定的商,0作为除数没有意义。

所以:

0不能做除数。

三.探究延伸:

用字母表示0的运算

a+0=a—0=a—a=

0+a=0—a=0×a=

a×0=0÷a=(a不等于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五、当堂检测:

口算:

(1)36+0=

(2)0+68=(3)0×68=(4)54-0=

(5)0÷28=(6)128-0=(7)0÷36=(8)25+0=

(9)99-0=(10)49-49=(11)0+39=(12)0×9=

板书设计

有关0的运算

与0相加(减)得原数与0相乘还得0

0作被除数时,商是0;0作除数时,算式没意义。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六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六课时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复习内容四则混合运算有关知识,练习二10~14题及思考题。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复习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复习难点: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复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1、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2、揭示课题: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二)展示目标:

(见复习目标)

二、自主复习

(一)出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梳理本单元知识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计算57-42+53、45×2-28÷4、(57-26)×20,想一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能根据12+8=20写出两个减法算式,根据24×2=48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思考,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四则运算中0不能作什么数?

为什么?

(二)学生自主复习(学生对照复习提纲,整理本单元知识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复习检测

1、填空47-()=472×56-()=00+()=190()÷47+18=18

2、45-45×20(45-45)÷20(75-8)×(56+4)(240+18)÷3

3、24+()=4757÷()=19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复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想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将不同的想法和不懂的问题进行展示)

2、教师让同学汇报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并作必要指导。

3、归纳小结:

(板书)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3、解决问题。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10、11、12、13、14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七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一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P17页主题图、P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平面图上东、西、南、北及起点(观测点)的位置关系。

②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在确定物体位置时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动脑能力,并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1、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去干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一个森林公园玩儿。

(课件出示:

主题图)

2、提问: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谁知道什么是定向运动?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定向运动”的含义)

3、揭示课题:

要想在定向运动比赛中获胜必须弄清每一个点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

位置与方向)

(二)展示目标:

①认识平面图上东、西、南、北及起点(观测点)的位置关系。

②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17页主题图、P1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要知道图中1号监测点的位置,应以什么为参照物?

2、根据方位坐标说出1号点的具体位置。

3、使用另一种说法表述1号点的位置。

4、根据方位坐标表述2号点的位置。

(偏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

5、说一说确定位置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

(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17页主题图、P1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

(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

(3)1号站的具体位置可以表述为东偏北的方向,大约1千米,还可以表述为北偏东60°,大约1千米。

(这两种说法都不错,但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结论:

方向和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两个条件。

(板书)

四、达标训练(1题必做,2题选做)

1、P18页“做一做”

2、给小动物安家。

(1)熊猫的家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

(2)猴子大家在西偏南30°的方向上。

(3)小兔的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上。

(4)松鼠的家在北偏东45°的方向上。

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思考题)

1、教材“练习三”1题。

2、教材“练习三”2题。

3、思考题: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

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

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两个新建项目的位置。

 

(二)堂清反馈: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千米1号

30°

 

方向和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两条件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八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二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找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P19页例2及练习三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知道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应的距离。

(2)学会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例如: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方向150米处。

先找到中心点与北轴,用画角的方法向东轴找到35°处的点,并与中心点连接、按比例画出150米的距离,最后标上名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在平面坐标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会绘制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能把一个物体用“**偏**多少度”的方法表示出它的方位,那么如果已经知道了一个物体的方位,你能在图中用点把这个物体画出来吗?

(板书课题: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找出物体的位置)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19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

请在下面图中把“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用点画出来,并标出名称,画出线段。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方向150米处。

过程:

先以()为0°,数()圈(填内圈或外圈)35°,画出角的另一边,再量出()厘米的长度。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方向200米处。

过程:

先以()为0°,数()圈40°,画出角的另一边,再量出()厘米的长度。

 

(二)学生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1、组内轻声交流“课前我先学”。

2、组内交流,看看所画的角度和长度是否一致。

并重点说明操作过程:

把()作为0°,数()圈,再量出()厘米。

(引导学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遗留的问题。

2、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

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

你们组认为在确定一个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

么?

怎样确定?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在画图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条件中的方向,确定0°线和读的内外圈,先画出角,再量出线段的长度,标上名称。

四、达标训练(1题必做,2题

(1)、

(2)选做,(3)题思考题)

1、画出方向图,并标明物体位置。

(1)让学生画出西偏北20°,距离为2厘米的位置。

(2)东偏南60°,距离为3厘米的位置。

2、在图中把“艺术楼”、“餐厅”的位置用点画出来,并标出名称,画出比例尺。

(1)艺术楼在校门的正西偏北45°方向150米处。

(2)餐厅在校门的北偏东40°方向120米处。

 

(3)在上图中标出我们教学楼的位置。

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练习三”p21页3题。

2、“练习三”p21页2题

(1)、

(2)题。

3、“练习三”p21页2题(3)、(4)题。

4、思考题:

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些建筑名称。

(二)堂清反馈: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找出物体的位置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九节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年级四年学科语文主备课人程海萍成员徐丽娟马秋香

第三课时位置与方位

(1)

教学内容:

教材P22页例3和做一做,练习四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②“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