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953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docx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l.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2.爱因斯坦指出: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4.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9.列宁指出:

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物质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12.否认意识的主观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4.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15.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16.《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己。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1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械唯物主义观点

19.相信意念,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客观唯心主义

B.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C.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21.《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2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23.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4.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25.“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6.“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

”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2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元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28.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A.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3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运动的

C.实践的

D.精神的

31.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精神

D.实践

32.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进化论

33.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l庸俗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切哲学都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4.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万物皆在我心中

C.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D.理在气先

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

A.它试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揭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B.它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方面去认识对象和事物

C.它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事物

D.它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

7.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主要包括()。

A.自然事物

B.人的实践活动

C.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

D.思维的活动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

A.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B.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C.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B.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C.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A.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的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1.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2.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D.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15.列宁指出“一切物质都具有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这一论断()。

A.科学地揭示了意识产生的必然性

B.说明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C.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合乎物质的特性的

D.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偶然的

1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需要()。

A.经过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需要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C.需要经过实践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需要通过无数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来证明

17.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A.世界是统一的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18.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

A.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划清界限

C.同宗教神学划清界限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19.“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

C.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物质存在的局限性

D.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20.“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21.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2.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理至固然。

”“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3.鲁迅说: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歪曲的反映

B.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鬼神的原型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D.与现实无关,纯粹出自人脑的主观想象

24.IBM公司制造的计算机“深蓝”战胜了世界国际象棋大师拉斯帕罗夫,这说明()。

A.机器也可以代替人进行思维

B.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计算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计算机战胜象棋大师,实质上还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D.人脑的活动和计算机的活动一样,都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2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认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是()。

A.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C.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D.多元论的思想

26.“画饼不能充饥”的哲学道理是()。

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D.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27.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经验是世界最终构成要素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28.《传习录》记载: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29.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为()。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表达离不开语言

30.从人们开始打制石器一一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一一一制造铁器一一一机器使用一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一一一生物技术的突破……这一进程说明()。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历史性活动

C.实践是社会性活动

D.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3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发展是一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32.“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

3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

D.实践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34.实践具有()。

A.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35.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物质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C.科学实验

D.精神活动

36.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A.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客体是客观的

C.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D.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客观的

3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

D.人的存在方式

38.实践结构中的主体形式有()。

A.个人主体

B.集团主体

C.社会主体

D.人类主体

39.实践活动的客体形式有()。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D.天然自然客体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四、简答题

I.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

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

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

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

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

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

五、论述题

I.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六、分析题

1.材料1:

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

“人为自然界立法”,迪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

“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

“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

“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说: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2:

柏拉图认为:

“理念世界是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

“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

“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2.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

“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稽核。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灭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

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2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说。

3.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己行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一一摘自《吕氏春秋》

问题: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一寓言。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4.“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6.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0.“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1.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