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605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docx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

南充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

规划纲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推进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编制本规划。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环境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任务及内在规律,围绕把南充建设成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提出并启动了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开发“双五工程”和人才工作“双争双创”活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才129069人,比“十一五”初期增加了7409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改善、素质不断提高。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由“十五”末的72.6%提高到74.1%;高、中、初级职称人员的能级比由“十五”末的1.7:

37.6:

57调整到2.8:

39.7:

57.5。

同时,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行业、地区之间的配置也日趋合理。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后十年,是全市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推进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全国统一人才资源市场逐步形成,人才资源国际化配置趋势日益明显,这有利于我市引进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为专业技技术人才开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发展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实施重大项目,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趋于完善,有利于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人才资源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面临良好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人才意识方面,以人为本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人才观,正确政绩观落实不够,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落地率”较低。

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方面,与全国平均数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也日趋严重。

在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方面,“又多又少”的问题仍然突出。

一般性专业技术人才多,创新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少;教育、卫生、涉农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多,经济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少,特别是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规模明显偏小,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市、县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而基层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

在人才开发机制方面,党管人才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工作力量有待整合,科学的人才工作评价标准、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人才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人才工作绩效有待提高,人才服务等有待加强。

二、中长期(2009-2020)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稳定、吸引、使用四个环节,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市场、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才自身的作用,努力把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到推进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原则;

2、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市场机制运作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本适应经济及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的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川东北区域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中心。

1、人才总量明显增加。

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67789人,增长30%。

2、人才结构逐步优化。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本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

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相应规模,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行业、地域间的分布更趋合理。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形成年龄有45岁以上、40岁左右、35岁以下各占一定比例的梯次结构。

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达到4.7:

41.3:

54。

3、人才效益更加明显。

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专业技术人才潜能得到有效释放,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GDP每百万元产值对应专业技术人才5人。

三、中长期(2009-2020)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强化人才意识,树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理念

要深入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求发展的新理念,确立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基础性地位,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工作优先投入。

要强化舆论宣传,广泛宣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新政策、新经验和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先进事迹,推动实践创新,加强典型示范,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可以成才的社会共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投入,逐步建立一套政府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机制。

广泛开展“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活动,推动终身学习全民化、制度化。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学校等各类国有、民营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全市专业技术人才。

2、实施全员培训计划。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根据我市支柱产业、重点行业的实际需求,以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研发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采取联合培养、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全面实施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所有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每一职务任职期限内都要接受3-6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并将成绩记入业务考绩档案和继续教育证书,作为评聘高一级职务的必备依据。

对在现岗位上不具备规定学历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强化培训,使之掌握相应职务所要求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

(三)创新工作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1、创新评价机制。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深化职称改革,采取“破格晋升”、“低职高聘”等办法,调整专业技术队伍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重点解决高级职务人员年龄老化的问题;优先解决在经济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问题。

对取得较大科技成果,经济效益显著的,可不受学历、资历和指标限制,破格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建立评聘分开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2、激活用人机制。

巩固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成果。

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彻底转变,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把竞争机制引入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中来,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考任、委任。

3、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

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

探索产权激励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期股激励。

同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奖励制度。

4、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健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

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保证专业技术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实行高层次人才津贴和医疗优惠制度。

(四)拓宽引才渠道,壮大专业技术人才群体规模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宏观指导。

定期开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状况和需求情况调查统计,及时发布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高层次人才开发目录。

制定我市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

2、以全新观念柔性引才。

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健全和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合同约束、自由流动”的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变专业技术人才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

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合作、课题招标、教授讲学、顾问咨询、技术入股、科研攻关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机制,推进项目与专业技术人才良性互动。

紧紧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在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食品医药、建筑建材、水电能源等六大板块以及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中筛选和扶持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重要研究课题,充分发挥项目的载体作用,采取项目融资、项目技术成果交易等多种方式,集聚专业技术人才。

以参加、举办各种洽谈会、交易会为平台,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成果、技术推广活动,吸纳专业技术人才与智力资源。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带项目来我市创业,以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方式,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促进专业技术人才与项目的融合。

4、加快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

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及重点行业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特别要发挥企业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五)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

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立和完善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培养、选拔、吸引、聘用、流动、管理、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流动中知识产权、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和法规,维护专业技术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防止和克服专业技术人才流动中的消极现象。

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干事创业的用人理念,让想干事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专业技术人才有舞台。

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到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最需要的地方建功,到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领域立业。

重视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组织,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创业载体,加强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办更多的科研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软件园等,逐步形成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3、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对涉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关问题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开辟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并做到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投入的增长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相适应。

4、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为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引进的高层次、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

人事、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要为来南充工作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就医、配偶和子女就业、就学及落户等方面优惠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各地、各部门要把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要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作机制,形成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

要在每年集中进行人才工作检查时,要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作为检查的主要内容,并将结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及主要领导干部的主要指标,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政策的“落地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